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4节。
《群落的演替》主要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绝大部分。
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
《群落的演替》是在种群和群落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及其最终平衡状态。
通过学习能够加深对群落中优势物种、群落结构等知识的理解,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作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⑵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⑶注重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水平目标
⑴用“动态发展观”来分析客观世界。
⑵培养学生观察、独立分析问题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分组讨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⑵注重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国家“退耕还林、还
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2、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四、学情分析
1、知识方面,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对种群和群落已有一定的了解;对身边群落演替的现象也有一定的理解,仅仅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2、认知方面,高二学生的形象思维水平已充分发展,抽象思维水平也在迅速发展中,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教学策略
以“问题讨论法”为主,贯穿“对话法、讲述法”等,组织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综合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展示群落演替中事物动态发展的过程,以协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及本质。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实施的程序:
八、板书设计:
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2.次生演替
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四.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九、巩固练习:(略)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在“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原则下实行,设计时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
课堂内容虽然不多,但与生活实践联系紧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多动脑筋,转变教学理念,寻找过程体验与知识传授的和谐点,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研究探讨的场所,让更多的学生转变学习观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甚或“享受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水平。
第4节《群落的演替》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注重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学习内容】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2、原因:群落是一个系统,它是持续发展变化的。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
1、群落演替的实例
(1)裸岩上的演替
裸岩阶段→阶段→苔藓阶段→阶段→灌木阶段→阶段。
思考与讨论:
①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②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③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2)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
思考与讨论:
①农田弃耕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②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和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完全相同吗?
③是不是所有弃耕农田上经演替都会出现树林呢?
2、裸岩上的演替与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比较
思考:群落演替的趋势是怎样的?
3、群落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有过植被、但被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举例:、、
(2)次生演替: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有,但原有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或其他的的地方发生的演
替。
举例:、、
4、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⑴自然因素:
⑵人为因素:
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人类的活动方式
(1)不合理方式:、填湖造田、捕杀动物等。
(2)合理方式:、、管理草原,甚至能够建立。
思考:人类活动是怎样影响群落演替的呢?结果又如何?
2、影响结果: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和实行。
四、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原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如、围湖造田等)造成严重的,并且成为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2、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的道路。
3、措施: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
4、预期结果:预计到2010年,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望得到明显的改善,
调节和的功能将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