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心理测量和测验的历史回顾
1.1 复习笔记
一、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思想和实践
(一)心理测量的完整实践的三个前提
1.要肯定心理的可测性;
2.要确定测量的内容;
3.要在对心理内容的特性或差异性阐述的基础上,形成具体的测量方法。
(二)中国古代心理测量的卓越贡献
1.中国先哲们对心理的差异性方面有深刻的认识。
如儒学创始人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
2.中国古代先贤们明确论述了这些差异的可测量性。
如孟子有“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之说。
3.中国古代还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测量的实践活动。
它集中地表现在对人才的评定和选拔上。
(1)三国时期刘邵的《人物志》可以认为是一部研究能力的专门著作。
对于人的形质、人性、才具以及志业等,均有独到的阐述分析。
(2)中国古代最值得称道的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实践活动是初萌于商周,兴盛于隋唐的
科举取士制度。
如商周时代的教育考试内容为礼、乐、射、御、书等服务于祭祀与作战之需的六艺;汉代则笔试法律、军事、农业、税收和地理等五经内容;隋唐时代,科举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并且制度完善。
(3)中国民间自发的测量活动也形式多样、传统深远。
如南北朝时代在中国许多地区(特别是江南地区)广为流传的“周岁试儿”活动以及七巧板益智图、九连环游戏等形式。
(4)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传鼎先生认为它是近代西方学者格塞尔的婴儿发展量表和彪勒的婴儿发展测验(程序表)的先导。
二、近代心理测量的早期尝试与先驱者的探索
(一)早期对智力落后儿童的分类与训练的兴趣
1.法国医生艾斯克罗
法国医生艾斯克罗是第一位正式在文献中区分智力落后与精神异常的先驱。
在1839年出版的著作中,认为智力落后有程度上的不同,从正常人到最严重的白痴者之间是一个连续的向度分布。
为了区别不同程度智力落后者并把他们加以分类,艾斯克罗还发现了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是他智力水平的最可靠的指标。
现今使用的鉴别智力落后的标准大多均属于语言范畴,众多智力测验均包含言语测验的内容。
如著名的智力测验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第四版的测验首先是从词汇测验开始的。
2.法国医生沈干
法国医生沈干也有特殊而重大的贡献,他是训练智力落后者的先驱。
认为智力落后并非如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不可治疗的,他花了多年时间来实验他的“心理训练法”。
1837年,他还创建了第一座教育智力落后儿童的学校。
现在许多训练智力落后儿童的机构里所采
用的方法,如感官训练、肌肉训练等都是由他首创的,这些方法至今仍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智力落后儿童教育机构中应用。
(二)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1.对研究内容的影响
冯特时代的实验心理学家选择的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都深受生理学与物理学的影响,因此所研究的问题多为视觉、听觉及其他感觉器官的敏感性,所测量的也多为简单的反应时。
这种对感觉现象的强调清楚地反映在早期心理测验的内容中。
2.对测量情景的控制
早期的心理学实验十分强调观察时必须严格地控制实验情境,实验控制的思想在测验中就演变为测量的标准化问题。
(三)高尔顿的理想和贡献
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在其1893年出版的《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测验”和“心理测量”这两个术语。
高尔顿堪称直接推动测验运动发展的第一人,也是最早实际从事测验活动的学者。
高尔顿对心理测量和测验的发展的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尔顿对人类遗传的的研究促使许多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人体各方面的测量。
2.1884年,高尔顿在伦敦国际博览会中专门设立了一个“人体测量学实验室”。
虽然效度有缺陷,但它是第一个以简单的心理特点为主的探讨个别差异的大规模数据库。
3.高尔顿的人体测量学实验室中使用的测验仪器和方法大多是自己发明和设计的。
例如测量视觉对长度之辨别力的高尔顿棒、决定听觉上能听到的最高频音之高尔顿哨等。
4.高尔顿也是采用评定量表、问卷法与自由联想技术的先驱。
他发展出分析个别差异资料的统计方法,大大地拓展了资料分析统计方法的应用范围。
他提出的相关概念,在心理统计和测量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后来由他的学生皮尔逊完成的相关计算方法所形成的矩阵相关的理论成了心理测量的重要工具,为日后心理测量的研究工作铺平了道路。
(四)卡特尔及其早期个别差异研究
1.卡特尔
(1)1888年,卡特尔在剑桥大学担任讲师时与高尔顿有接触,激发了他对个别差异研究的更大兴趣。
回到美国之后,他便致力于推动实验心理学和测验的发展。
(2)1890年,卡特尔在《心理》杂志上发表了《心理测验与测量》这篇重要文章,“心理测验”第一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
卡特尔在此文中还提及了他为了评量学生的智力水平所进行的一系列心理测验。
(3)在测验内容的选择上,他认为唯有通过对感觉器官的辨别力与反应时的测量才可测得智力之功能。
2.克雷丕林
1894年,克雷丕林建议在精神病理学上使用测验,并用心理测验的方法研究智力正常和异常者。
这些测验的内容主要是简单的算术运算,目的在于测量练习效果、记忆和对疲劳与精神涣散的易感性。
他的学生厄恩曾编制一套测验,包括知觉、记忆、联想和运动机能的测量。
3.艾宾浩斯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智力的高低在于综合能力的差异。
他在对学龄儿童施以算数计算、记忆广度测验的同时,又于1896年首创最复杂的语句完成测验,这种测验与儿童的
学业成就有显著的相关。
艾宾浩斯在该测验中所使用的方法是填充法。
填充法目前已是一种最常用的测题格式,虽然很简单,但在当时却是一个创举。
4.费雷尔
意大利心理学家费雷尔及其学生也对病理学研究中的测验很感兴趣。
1896年,他们发表了从生理测量到理解广度和图片解释的一系列测验。
5.比奈与亨利
在法国,比奈与亨利曾发表文章批评这些测验太过于强调感觉,它们测量的仅是一些简单而特别的能力。
他们认为在测量复杂的功能时,不必要求太多的精确性。
而且他们定义了一长串进一步的测验目录,所测之功能包括了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理解力、受暗示性、道德情感、意志力和运动技能、对美的统觉能力等。
三、社会需要是心理测量和测验发展的动力
(一)比奈和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
比奈是心理测验的鼻祖,1903年,比奈的《智力的实验研究》问世。
在此书中他认为智力是广义的,它包含一切高级心理过程,表现在推理、判断以及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上。
1904年,法国教育部委托比奈研究教育智力落后儿童的方法,比奈与另一志同道合者西蒙合作,终于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比奈—西蒙量表。
1905年他在《心理学年报》上发表的《诊断异常儿童的新方法》一文中详细介绍此量表,故也称此量表为1905年量表。
在1908年和1911年,他又连续两次对此量表加以修正,史称为1908年量表和1911年量表。
比西量表的问世,吸引了全世界心理学家的注意,在短时期内迅速传
播到世界许多国家。
其中在美国最著名的首推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在1916年指导修订的量表,即著名的S-B量表。
(二)团体测验的产生
1.个别测验
个别测验类型是指每次仅能施测一位受测者,量表中许多题目的施测都需要受测者做出口头反应或必须操作一些测验材料,如比西量表及其各种修订版本。
这种测验还要求主试需接受过专门的训练,它本质上属于临床测验范畴,更适合用来对个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2.团体测验产生的历史背景
1917年美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方,美国心理学会受命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目的在于寻求为战争服务的一些心理学的方法。
这个委员会在伊尔克斯的指导下,根据士兵的一般智力水平,将他们迅速地分类、安置和补充,进而为决定某人是否被解职,不同人员指派至不同的职务,或筛选出合适人员到军官训练营进行训练等提供依据。
3.团体测验的种类
“陆军A式量表”,又称陆军甲种测验;“陆军B式量表”,又称陆军乙种测验。
前者为文字测验,后者为非文字测验,适用于文盲和不懂英语的外国新兵。
两个测验都适合在团体中大规模施测。
4.对团体测验的评价
(1)可在大团体中同时施测许多人;
(2)一般都不同程度地简化了测验的指导语和施测程序,大大降低了主试的训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