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背景及诗人生平简介。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登鹳雀楼》并背诵。
3.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诗词之美。
教学重点:1、背诵古诗词。
2、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了解古诗大意,培养热爱文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1.收集关于作者创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经历。
(师生)2.制作生词卡、多媒体课件。
(教师)3.预习课文,尝试朗读。
(学生)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启发谈话,导入活动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我国唐代的杰出诗人有哪些,你们知道吗?学生讨论交流。
(出示课件:告诉学生,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有李白、杜甫、王之涣等)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王之涣。
2.介绍王之涣3.诵读汇报(1)(出示《登鹳雀楼》课件)集体齐读《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交流文章写作背景(1)同桌商量、准备交流。
(2)老师进行提示并请同学回答。
(3)老师进行总结。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2.游戏活动(1)出示课件,让学生读一读。
(富有感情的朗读)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白为入声,故仄)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一为入声,故仄)(2)组内比赛读,指名读,全班交流汇报。
(3)学习文章中的重点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三、指导书写1.展示本古诗书写生字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每个生字,看清偏旁和笔画,找一找不容易写好和容易写错的笔画。
3.教师讲解书写要点。
4.教师范写,弄清笔顺。
5.指导学生描红,临写。
6.组织展示。
四、讲解文章大意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五、概括文章中心思想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表达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六、布置作业七、板书设计八、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望庐山瀑布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背景及诗人生平简介。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望庐山瀑布》并背诵。
3.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词。
2、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了解古诗大意,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准备:1.收集关于作者创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经历。
(师生)2.制作生词卡、多媒体课件。
(教师)3.预习课文,尝试朗读。
(学生)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启发谈话,导入活动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我国唐代的杰出诗人有哪些,你们知道吗?学生讨论交流。
(出示课件:告诉学生,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有李白、杜甫、王之涣等)。
引出作者――李白2.介绍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3.诵读汇报(1)(出示《望庐山瀑布》课件)集体齐读《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交流文章写作背景(1)同桌商量、准备交流。
(2)老师进行提示并请同学回答。
(3)老师进行总结。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2.游戏活动(1)出示课件,让学生读一读。
学习一类生字。
(出示4个生字:炉、烟、流、银)①指名认读、组词。
②仔细观察4个生字,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先同桌说说,再提问。
)③比一比:每组推选一个同学出来写一个字。
点评时指出注意事项。
④比赛谁写得好:学生在课本田字格上练习写这4个生字,同桌互评。
⑤我们把生字都送回课文中,齐读一遍。
(3)学习文章中的重点注释。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三、再读古诗,品味诗意。
1、指导学生读诗,要求不但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韵律美。
(1)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老师范读。
(2)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全班一齐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四、讲解文章大意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五、概括文章中心思想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最后一句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
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生动形象的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六、布置作业(1)课后习题“读一读,记一记”(2)朗读并背诵课文七、板书设计八、课后反思9、黄山奇石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4.朗读课文,背诵2-5段。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之处。
2.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想象出来。
教学准备:1.收集关于黄山的风景名胜。
(师生)2.制作生词卡、多媒体课件。
(教师)3.预习课文,尝试朗读。
(学生)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题激趣。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游览圣地,你们也许去过“五岳独尊”的泰山,也许去过“天下奇秀”的庐山,但不知你们去没去过“人间仙境”的黄山。
从今天起,老师要和同学们一齐游览黄山奇景,你们愿意吗?二、初读课文,画出生字。
三、小组讨论,学习生字。
方法:四人为一小组,先读准字音,易错的字音相互提醒;再分析字形,易写错的字找出来,一齐学习。
找出最巧妙的识记方法。
四、汇报学习情况。
请一组同学汇报,汇报后,重点指导以下字形。
区:共4画,笔顺是:区。
滚:右边中间部分是“公”,不是“合”。
著:要和“着”区别字形。
状:要和“壮”区分形、义。
五、理解词义1.观察图画、查字典理解词义。
2.哪些词义不懂提出来,同学一齐解决。
重点理解:闻名:有名。
“闻名中外”,就是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
尤其:表示更进一步。
秀丽:清秀美丽。
神奇:非常奇妙。
陡峭:山势坡度很大,好像直上直下似的。
翻滚:多指水、云等上下滚动。
六、指导书写翻:左右结构,“番”写在竖中线以左,“羽”写在竖中线右边。
左高右低。
滚: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在横中线以上。
省:上下结构,“少”在横中线以上,“目”在横中线稍靠上起笔。
其:上横短,下横长。
里面第二横在横中线上,避免“其”写得下坠。
七、作业1.熟读课文。
2.写生字词。
3.搜集有关黄山景色的图片或介绍的文字。
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介绍黄山,激发兴趣。
(出示第一图)黄山在我国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风景区,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几百年来,游过黄山的人,无不被它的山水奇景所倾倒,明朝的徐霞客把黄山列为群山之首。
奇松、云海、怪石、温泉这黄山“四绝”名扬天下。
下边我们就到黄山看一看吧!二、逐段学习。
1.第1自然段:默读再结合第一图说一说黄山风景怎么样?抓住“闻名中外、秀丽神奇、尤其”谈理解。
(板书:秀丽神奇、奇石有趣)齐读这一段。
2.指名读第2~5自然段。
(1)课文具体介绍了哪几种奇石?板书: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2)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图上的岩石像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看书上是怎么介绍的。
指名读第2自然段。
结合插图说一说哪些地方像仙桃?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它所在的地方像石盘(观察石头的形状、观察周围景象。
)再读这一段。
(3)出示第三幅图。
图上的岩石像什么?默读第3自然段,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翻滚的云海”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可以这样解决:①同学们,谁坐过飞机,谈谈你在云层之上看到的景象。
②由于黄山的山峰高耸入云,从黄山上往下看,云彩在脚下,又浓又厚,云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非常壮观。
读这一段,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出示第四幅图,阅读第4自然段。
小组讨论学习:①先观察图中的石头像什么?怎么看出来的?②读课文,看课文中怎么说的?③从哪儿看出像“仙人指路”?④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解决。
指名一组同学汇报讨论情况。
(5)学习第5自然段。
①指名读。
②提出不懂的问题。
③师生共同解决。
重点理解:石头怎么会变成“金光闪闪的雄鸡”?(联系上下文阅读思考)山峰上几块巨石的形状很像只雄鸡,太阳光一照,巨石上金光闪闪,就更像是一只美丽的“金鸡”了。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
睁开眼睛,把你想到的说出来。
黄山石可真奇妙,就像人们精心雕琢的一样,有的像巨大无比的仙桃,有的像猴子观海,有的像仙人指路,还有的像金鸡叫天都。
是不是就有这些呢?(6)齐读第6自然段。
指名说说还有什么奇石?板书: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分小组学习,任选一种展开想象,说说奇石的样子。
请三组同学分别说一说。
黄山石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妙趣横生。
让我们一齐亲眼目睹一下黄山的美景吧!(7)请一位同学读全文,同时放一段黄山风景的录像,使大家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老师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体会到了黄山石的奇妙,领略了黄山秀丽的景色。
希望同学们长大后,能亲自去目睹黄山奇景,看一看那里的奇松、云海、温泉是一番什么景象。
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第三课时一、读本课生词并听写。
岩石怪石巨石仙人仙桃闻名著名名字风景区二、指导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