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类课程之农耕文化
lùlú
辘轳
提取井水的起重装置。井上竖立井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绳索一端系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
清选工具以、、为主,风扇车的使用领先西方近千年。风扇车是一种能产生风(或气流)的机械,也叫扇车或扬车。发明于汉代,由人力驱动,用于清选粮食。在概念上人们往往会把它与利用风力作业的机械即风车相混淆。
(2)小组讨论。
2、对我国的农耕文化有了分类学习后参观基地内农耕知识展示厅,对我国的农耕文化更形象,更深的了解。(30分钟)
3、总结与提升:(10分钟)
(1)回顾讲座内容,引导学生感受我国的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
(2)活动后让学生结合初一《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思考和讨论:“我国农耕文化的范围涉及到生活的哪些方面”,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农耕文明的渊源。
华罗庚与算盘(历史小故事,增加趣味性)——20世纪50年代,苏联请我国的华罗庚去计算一则数据,给他提供各种各样先进的运算工具。华罗庚都没有用。用之抄下来数据,提着一个算盘就去河边钓鱼,一边钓鱼,一边计算,令苏联专家瞠目结舌。
2、水车
又称孔明车,是我国最古老的农业灌溉工具,是先人们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高超劳动技艺,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出生日期:约1245年
职业:纺织女工
主要成就:教人制棉、推广搅车、弹棉弓、纺车等器具、传授“错纱配色”等技术。
2、徐光启
出生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法华汇(后人为了纪念徐光启,将其改名为徐家汇)中国明末数学和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了解《农政全书》的主要内容与思想:
主要包括农政思想和农业技术两大方面,而农政思想约占全书一半以上的篇幅。徐光启的农政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技篇
1、编草鞋
师:草鞋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可算是中国人的一项重要发明。
大家可知道草鞋最早的名字叫什么(“扉”)
相传为黄帝的臣子不则所创造。由于以草作材料,非常经济,平民百姓都能自备。
插入历史有趣小故事——“不借”的来源:
汉代称为“不借”,据《五总志》一书的解释是:“不借,草履也,谓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
《苏联大百科全书中》也写道:“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中国在五千年以前就已开始栽培这个作物,……。”
去壳后就是我们吃的大米
师:在距今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字中也出现了稻、粟、禾、麦、菽等农作物。
探究: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部落中的人们已步入农业文明。)
3介绍粽子的来源与发展
教师:大家都知道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流传的,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装着米的竹筒投入江中。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也就是所谓的竹筒饭。(图示粽子的发展)
汉文帝与草鞋——古代穿草鞋相当普遍。据史料记载,贵为天子的汉文帝刘恒也曾“履不借以视朝”。
刘皇叔的出身——《三国演义》中的刘皇叔就是卖草鞋的出身。说明草鞋在古代不仅平民百姓普遍穿用,连皇帝、侠客们也穿草鞋。
草鞋文化——草鞋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种文化,那就是草鞋文化。它体现了勤劳和智慧,表现了勇气和奋斗,展示了中华民族一环又一环的团结在一起,坚不可摧;而现在它又寄予了新的文化内涵——环保和资源的再利用。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学习、参观和总结我国古代各种用品和食物的种类与特点,多方位了解我国的农耕文化。
2、学生通过参观农耕文化展示厅,认识和理解我国的农耕文化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3、学生通过对农耕文化的学习,感受我国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国古代文明久远的历史,进而加深学生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从而产生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木耒(lěi)
其双齿套有铁刃。耒是下端双齿的挖土工具,直至汉代仍延续使用。
耧(lóu)或耧车
发明于东刘秀时期,宋元时期北方普遍使用;
一种畜力条播机;
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
Jiégāo
桔槔
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当中是支点,末端悬挂一个重物,前段悬挂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当人把水桶放入水中打满水以后,由于杠杆末端的作用,便能轻易把水提拉至所需处。桔槔早在就已相当普遍,而且延续了几千年,是农村历代通用的旧式提水器具。
师(过渡):民以食为天,我们今天就先从食开始说起。
农食篇
1、(介绍历史背景)同学们学过初中历史都知道,在母系氏族社会文化遗址陕西半坡遗址,以及浙江河姆渡遗址都先后掘出了稻、粟等农作物。
2、五谷的介绍(插入有趣口诀,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记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五谷到底是指哪五谷呢
shǔshūjì
五谷——麦、黍、菽、稻、稷
插入生动的小故事:
《初学记》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
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彩线捆绑,蛟龙最怕!”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4介绍做豆腐的工具与过程
师:豆腐是中国人的特产和专利,恐怕全世界都公认。
2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展示材料。
3准备农耕知识展示厅中彩虹视屏。
学生准备:
通过网络、书籍与平时积累等途径了解中国的农耕文化的方方面面。
八、活动过程设计
(一)举办“中国农耕文化”讲座。以“农食篇”“农器篇”“农技篇”“人物篇”四大主要版块分别介绍我国的农耕文化。
论从史出:农业在我国古代有着怎样重要的地位
孔子与豆腐(有趣历史,增加趣味性):传说孔夫子从来不吃豆腐,不是不想吃馋,他也馋,不吃,因为他不理解做豆腐,那么少的豆子,做出那么多的豆腐,还有比豆子更重的豆渣。做豆腐的原料是:黄豆、石膏和水。
做豆腐的器具:大的石墨、大的木桶、正方形木板、十字架、土纱布等。
做豆腐的过程:磨豆子,豆浆过滤、烧开,放入烧红碾碎的石膏,成了豆腐花,压制。
讲座类课程之农耕文化
“中国农耕文化”知识讲座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小学德育
地点:健生教育活动中心大礼堂和基地内农耕知识展馆
活动形式:主题演讲、参观
二、活动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人民的尊重与喜爱。中国农耕文明是中国文化及其重要的一部分,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我们的祖先日常生产、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桩桩件件都闪烁着中国人的智慧、包容的光辉。而现在许多农耕文明正渐渐退出了我们的生产、生活,这对中国文化、世界文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麦叔叔盗鸡)
(古籍上也有“六谷”之说,第六谷为粟或麻)
麦: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种类。其中小麦是时间诶总产量第二的粮食作物,仅次于玉米,稻米第三。面粉就是小麦磨成的。秸秆用来造纸、编制成各种工艺品。
菽:中国是大豆的故乡,这是世界所公认的。
并举例说明:
《美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大豆是中国文明基础的五谷之一。”
本次讲座所涉及的内容对于深厚的农耕文明而言只是桑海一粟。但希望能使大家对我国的农耕文明有更多的了解,能够引起大家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达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
三、活动对象
参加学农社会实践的高二学生。
四、活动目的
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农耕文化的概况,扩大视野,拓展知识面。分类对我国的农耕文化进行探讨与研究,理解我国古老的农耕文化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草鞋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久的将来草鞋将会带着这种文化绑在你的脚上,让你享受这中华民族赐予的舒适和健康。
2、弹棉花
先把一块块的棉花放到一张竹架上,然后把棉花弓背在身上,用木槌不停地敲击着那根“弦”,将贴在一起的棉花弹得蓬松起来,最后罩上一层纱布、缝结实就可以了。”
3、剪纸
师: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3)推广甘薯种植,总结栽培经验。
(4)总结蝗虫虫灾的发生规律和治蝗的方法。
建筑篇
农耕生活特有的认知方式决定了建筑方式的选择。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亲和融洽的关系上,天人合一的建筑体认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方向。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和优越之处,同它很早就认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剪纸的材料有哪些
答: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人物篇
师:我国有很多与农业有关的着名人物,大家能不能举出历史中上海出现的与农业有关的人物他们对于我国的农业都作出了哪些贡献
(学生自由讨论三分钟)
1、黄道婆
别名:黄婆、黄母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松江府乌泥泾镇
(1)用垦荒和开发水利的方法来力图发展北方的农业生产。
(2)备荒、救荒等荒政,是徐光启农政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他提出了“预弭为上,有备为中,赈济为下”的以预防为主(即指“浚河筑堤、宽民力、祛民害”)的方针。
农业技术方面:
(1)破除了中国古代农学中的“唯风土论”思想。
(2)进一步提高了南方的旱作技术,例如种麦避水湿、与蚕豆轮作等增产技术。
五、重、难点:
1、重点:识记五谷是哪五谷,了解我国农具的种类、用途与历史,了解是上海地区与农业有关的历史人物及其贡献
2、难点:感受我国农耕文化之博大精深,总结我国农耕文化的特点。
六、活动时间分配(90分钟)
1、举办“中国农耕文化”讲座。
(1)以“农食篇”“农器篇”“农技篇”“人物篇”“建筑篇”“农节篇”六大主要版块分别介绍我国的农耕文化。(5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