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探讨□倪高飞【摘要】大学生由于年龄、身体状况等各种原因,普遍存在对健康概念的模糊,对健康问题的漠视,通过健康教育,可以让他们对健康正确定义,摒弃不良生活行为,降低致病危险因素,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因此学校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意义深远,是必要的。
【关键词】高等学校;健康教育;大学生健康【作者简介】倪高飞(1975.4 ),四川资阳人,内江职业技术学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临床医学大学生是高素质人群,但是,在拥有智慧,知识的同时,大学生却往往不能拥有足够的健康。
对于健康的漠视,是大学生这个群体目前存在的极为普遍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很重要的原因是环境的影响,离开了家庭的庇护后,大学生处在一个基本上完全自由的环境下,而且又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很少经历过世事的艰难,也很少体会到疾病的痛苦,所以,很自然的就会在心中产生自己身体很健康,保健养生那是老人的专利等等此类的思想,长期以往,在大学生中就淡化了对于健康知识的认可,这样的情况下,加强对大学生健康知识的教育,就很有必要也很迫切了。
由于各高校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课程设置和授课水平也存在不小差距。
一、健康和健康教育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描述是: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是单纯的指疾病或病弱。
它除了涉及到人的身体、心理、社治教育的战略堡垒地位。
当前,我国大学生大多为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的百般呵护下成长,社会阅历较浅,思想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尤其是面临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地思想问题,需要我们加强教育引导。
要发挥各方面力量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做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阵地。
二是以人为本,进行情感管理。
我国著名教育家杨叔子先生曾说:“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
”我们在工作中应加强和学生思想和感情的交流沟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激发学生对教育者产生亲切感、信任感、认同感,从以情感人,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淡化家长式命令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二)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这几年来,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加之社会和自身的种种因素,使大学生面临的来自学业竞争、经济贫困、就业择业以及自身人格自尊、心理素质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矛盾日益突出。
心理困惑、经济困难、学业困扰以及就业困境,令大学生成为心理病变的“高发群体”。
(三)加强网络资源的利用。
这也是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动态,落实个体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
随着信息化席卷全球,网络已经成为中国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这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对此,应该加快校园网的建设,建设一个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教育网站,不断提高网站或网页在学生中的影响。
通过依托这些网站,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活动,从而净化校园网络环境,提高学生网络道德和文明水平,提高校内网站的品质,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思想阵地。
(四)加强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力量。
代写英语论文但在所有相关因素中,学生辅导员无疑是关键的因素之一,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大至理想信念,小至卫生检查,具体到党员发展推荐、评优选好,学生与辅导员无不发生密切联系。
鉴于此,加强对学生辅导员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工作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面临着许多新挑战。
因此,必须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重新审视和思考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和创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培养出一流的社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1.查颖.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王英英,宋占新.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分析与探讨.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柳礼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451·会适应,还涉及了社会道德方面的问题,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道德健康的四维健康概念。
而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二、目前大学生不健康状态存在的原因及表现形式(一)主要原因。
本文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健康的概念认识不清,在绝大多数人眼中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的最佳解释;二是少有疾病的痛苦体验,大学生的绝大多数器官、系统正处于生理功能旺盛期,调节能力强,他们最直接的感觉就是自己身体抵抗力强,很少生病,很少体会到疾病的痛苦,不愿意去重视;三是生活环境的改变,没有了父母的唠叨,他们最愿意做的事就是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哪怕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通宵上网等等。
(二)主要表现形式。
身体健康方面,据相关研究显示,大学生的主不健康情况主要表现在营养异常(新生达20.06%)、视力低下、HBsAg 阳性等。
心理方面,我国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状况较普遍,有报道达60%,主要表现为自闭、焦虑、抑郁、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主要诱因有学习与生活压力大、情感困惑和危机、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就业压力等。
生活方式方面,不合理膳食、吸烟、缺乏运动和体力活动、作息不规律(如通宵上网等)、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
社会适应和道德方面主要表现为部分同学的价值观被物质或权力化,总期待毕业后就能找一个轻松挣大钱甚至是身居要职、手握重权的工作,或是总期待找一些成功的“捷径”。
三、高校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一)对学生健康教育是高校的义务和责任。
教育部《高等院校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工作规程》第四条规定:“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的主要任务是:监测学校人群的健康状况;开展学校健康教育;负责学校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防治;对影响学校人群健康的有害因素实施医务监督”。
由此看出开展健康教育是学校卫生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各高校对学生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二)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不论是开设健康教育课,还是在患者就诊过程中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增进其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提高患者的医疗依从性,主动遵循医嘱,配合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医患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可以缓减疾病带给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治疗信心。
(三)有助于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经常面临各种心理冲突的困扰,如成人感与不成熟感、独立感和依恋感所形成的心理冲突,性成熟与性道德所要求的克制之间的矛盾,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化,从个人期望角色向社会期望角色的调整,疾病防治和急救知识的贫乏与在遇到问题时的束手无策,这些都可能带来精神压力,甚至出现挫折。
通过健康教育,不公可以增强其心理调节能力,还可以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其心理问题,正确解答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是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
四、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一)入学教育是在学生健康教育的第一课。
入学教育虽然时间上比较短,多数学校不到1小时,可以给他们介绍一些有关学校在卫生保健方面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主要功能等等,除了方便学生以后解决生病等现实问题外,更主要的是能增进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了解,初步建立信任感,为以后的健康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开设健康教育课是大学生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在大一新生中安排《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控能力普遍不强,面对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此阶段对他们适时地进行有关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健康知识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少一些困惑,多一些自信,尽早地适应大学新环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
第二课堂、讲座和利用大众传播媒体是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
如利用板报、宣传栏、展牌、广播、校园网等媒介向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宣传;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健康教育的报刊杂志来拓展他们的视野;也可以通过举办健康教育知识竞赛和文体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为大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四)营造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一方面要注重改善与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物质环境。
如改善大学生的运动锻炼、医疗保健、饮食卫生、生活居住、文化娱乐、图书阅览等方面的环境条件。
另一方面要注重营造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相关的精神环境。
教师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要导作用,教学上采用启发、讨论、归纳等双向或多向交流的教学方法,使师生之间充满民主、平等、和谐的真挚情谊,同学之间形成团结有爱、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生活学习氛围,从面构建大学生健康发展的环境。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伴随而来的就业问题、青年人身体素质整体较差等矛盾日益明显。
开展健康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了解一些常见病的防治知识、现场急救常识等等,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健康教育,让他们对健康正确定义,促使学生摒弃不良生活行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致病危险因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和自我心态调整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
·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