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解读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解读

1.认知心理学经典研究方法(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2)开窗实验:通过特定的技术将被试各信息加工阶段所用时间直接进行测量。

“开窗”实验的目的是采开“开窗”技术,将大脑进行信息加工过程及其所使用时间直接地测量出来。

使用研究者可以清楚感知该过程。

字母转换实验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

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3)相加因素法实验(S. Sternberg, 1969)如果可以确定一个信息加工过程有某一独立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可以看到信息加工总时间的显著变化,如果该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加工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加工总时间不会发生显著化变化。

使用相应因素法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2.知觉的两种加工方式(1)自下而上加工(又称数据驱动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2)自上而下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形成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从调整感受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

3.启动效应的定义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先前加工的刺激对后来加工同样的刺激或有关联的刺激产生的促进作用。

它是个体不自觉地产生的,因而具有无意识的特征,可以归入前意识信息加工的范畴。

启动效应分为直接启动和间接启动。

4.注意的模式识别(特征整合理论)Treisman和Gelade(1980)提出特征整合理论,认为事物由客体和特征构成的。

一个客体通常可以由多个维量构成,特征便是这些维量的特定的值,而客体则是多维量特征的结合。

在认知过程中,人对特征的加工是自动进行的,以平行加工的方式进行;而对客体的辩认则需要集中性注意的参与,以系列加工的方式进行加工;集中性注意的作用类似黏胶,使一些特征得以结合为一个单一的客体。

注:(1)集中性注意是指同时向被试呈现两个或更多刺激,而只要求对其中一个作出反应的情况。

对它的研究可弄清楚人类怎样有效地选择某些输入刺激,而不是另外一些刺激,以及研究选择过程的性质和未被注意刺激的情况。

(2)分配性注意是指同时呈现至少两个刺激,且要求注意所有输入刺激,并做出反应的情况。

对它的研究可提供关于个体加工局限性的有价值信息,并有助于理解注意机制以及注意容量。

5.鬼域模型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塞尔弗里奇在1959年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识别模式有四个阶段和层次。

这四个阶段分别由一群有不同功能的“映像鬼”、“特征鬼”、“认知鬼”、“决策鬼”组成。

在第一层次中,“映像鬼”负责对外部刺激进行接受、编码和形成感觉输入;第二层次的“特征鬼”进行对感觉信息特征的分解和分析,,分别由负责某一特征的小鬼报告传入的感觉信息中有无相应的特征;第三层次中的“认知鬼”密切监视着第二层次中“特征鬼”的反应和报告,每个“认知鬼”只负责一个模式,当“特征鬼”所报告的特征信息符合自己所负责的模式时,就兴奋地大叫起来;第四层次的“决策鬼”根据各个“认知鬼”的反应程度,选择其中最为兴奋、反应最为强烈的那个“认知鬼”所负责的模式并决定将其作为应与识别的模式。

6.字词优势效应识别字词中的一个字母要优于识别单个字母或非字词中的字母,Reicher(1969)的实验。

对这种效应的解释:(1).Rumelhart和Siple用借助于上下文而进行推理来解释字词优势效应,这种解释强调下下文以及有关缀字规则的知识的应用,即语境效应所导致。

(2).另一种解释着眼于字词和字母的不同编码:字词是语音编码的,而单个字母是视觉编码的,视觉编码易受视觉掩蔽的干扰,而语音编码则不受视觉掩蔽的干扰,因而字词中的字母识别要优于求单个字母。

(3).还可以从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来说明字词优势效应。

7.注意的认知模型(包括知觉选择模型---[集中性注意]的反应选择模型----[分配性注意])(1)过滤器理论(瓶颈理论)布罗德本特:神经系统的“过滤器”是按“全或无”法则进行加工。

在一定时间能够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受:信息的总量受单一的“中心通道”的能力限制;信息已经到达,但被过滤器阻断,这种输入的信息可能在短时记忆中存储几秒钟,若后来通过了“过滤器”,则可以进入中心通道。

新异的、强烈的信息最容易通过“过滤器”。

(2)衰减器理论特瑞斯曼:当信息通过衰减器时,有重要意义的信息能够通过并反映在人的意识中,而不被注意或不被追随的信息,并不是完全被阻断,只是其强度减弱而出现衰减。

(3)对这两个模型的比较和评价1、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都是认为注意发生在对信息初级分析和高级意义分析之间,换言之就是因为有了注意所以才有知觉,有了对刺激信息的意义的获得。

2、两种模型的根本出发点是一样的,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是有限的,必须通过过滤予与调节,这样才有注意这种心理机制。

3、过滤器模型强调单通道和全或无的工作方式,而衰减模型通过引用阈限的概念强调初级分析的通道选择和信号衰减作用。

因此两者联合起来,称之Broadbent-Treisman过滤器—衰减模型,并且将它看作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

8.研究注意最常用的方法(双作业任务法)(1)不同通道的作业会优于同一通道内的作业(2)追随作业越容易,非追随作业完成得越好(3)生手(8%)比专家(67%)的双作业操作要差(4)被试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的活动效果,依赖于两种作业是否相似、作业本身的难易程度以及个人的技能、练习等因素。

9、对双作业操作的解释(1)资源限制过程是指其作业受到所分配的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顺利进行。

(2)材料限制过程是指其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10.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记忆结构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信息首先进入感觉记忆,那些引起个体注意的感觉信息才会进入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存贮的信息经过加工再存储到长时记忆中,而这些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需要时又会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

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认为,外界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后,经历三个记忆结构加工,每种记忆结构各有其特定的功能;从过程上来看,记忆信息所经历的这三个结构的加工也是由低到高的三个阶段或层次11.研究感觉记忆容量的方法:部分报告法要求被试在全部刺激呈现后,根据主试要求随机只报告所有刺激中的一部分。

那么既然是随机的,被试肯定是先记住全部刺激,然后只说其中一部分。

这样就节省了报告的时间,使被试的瞬间记忆呈现的更加准确。

经过部分报告法的测定,人类的瞬时记忆容量其实是很大的,刺激呈现的一瞬间几乎所有刺激都进入了瞬时记忆。

12.短时记忆信息编码(主要是言语听觉编码)(1)、听觉编码与A VL单元编码就是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记忆系统的形式的加工过程(Encoding)。

经过编码所产生的具体的信息形式叫做代码(Code)。

鉴于字母、字词的听觉代码和口语代码都是不同形式的言语代码,因此,常将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i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2)、视觉编码在声音混淆的错误中,视觉特征或许也起作用,因为发生声音混淆的一些字母不仅在语音上相似,而且在视觉特征上也相似,如B和P,M和N等。

(3)感觉编码与感觉记忆信息的区别感觉记忆按感觉信息的原有形式来加以保持,即按刺激的物理特性进行直接的编码。

短时记忆的感觉代码带有各自感觉道的特性,但比感觉信息要抽象,它已经排除刺激的某些物理特性或细节(4)语义编码:是一种与意义有关的抽象代码,不带有任何一种感觉道特性。

(前摄抑制实验)13.长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并重,且相互补充,但语义编码占主导)(1)语义编码:是通过词语加工信息,按意义、语法关系、系统分类等方法把言语材料组成“组块”,存入长时记忆。

(2)表象编码是利用视觉形象、声音、味觉和触觉等产生的形象作为表征形成长时记忆。

(3)一般认为大脑两半球是分工的。

左脑管语言、右脑管表象。

14.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的区别(1)陈述性记忆(外显记忆)基本单元是概念,是关于某种事物的想法对概念的组织有一种形式是范畴,它本身是一个概念,基于与一个原型具有一致或相似的属性而组织起来一些概念可以比较容易地加以表述速度较慢,即使是陈述熟悉的事实(2)程序性记忆(内隐记忆)是关于运动技能和认知技能的知识即使你会做,却不能清楚地讲出是怎么做的某些情况下也可能讲,但其难度却令人吃惊运用相对较快且自动化15.长时记忆的语义记忆模型(1)层次网络模型语义记忆是由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行程的一个巨大网络,而且这个网路是有一定层次结构的,知识的提取就是这个层次网络作用的结果。

每个概念或节点具有两种关系是一种具有知识的层次式存储“认知经济”:许多节点所共有的属性将被存储在更高级的节点中知识的获取通过交叉搜索获得层次网络模型假设交叉搜索以平行方式进行,但是搜索在节点间移动需要时间两个起止点之间语义距离越远则搜索时间越长(2)激活扩散模型语义记忆仍是一个巨大的网络,其中节点对应于概念,概念之间通过一定的路径相互联系;一旦某个节点被激活,它产生的兴奋会沿着节点间的路径扩散开来,从而兴奋其他的节点;节点间路径的长短体现了概念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关于结构的假设联结强度:概念间连线的长度与联结紧密程度有关上级关系以“是一种”关系来表明,但同时存在“不是一种”的关系预存知识:关于关系的知识在网络中是直接贮存的,以避免需要扫描记忆对搜索过程的假设当搜索到节点时,贮存于其中的知识状态将发生变化搜索活动激活被搜索的节点,使知识处于一种高度可触接状态(3)这两种模型的区别层次化存储vs 联结强度联结强度的解释更符合实验结果交叉搜索vs 预存知识对“学校是公共汽车”的判断(4)层次网络模型的优缺点缺点:1、层次语义网络模型涉及的概念之间联系的种类太少。

2、层次语义网络模型对概念的特征或属性进行分级存储,这节约了存储认知空间,但是同时却增加的检索与提取信息的时间。

3、层次语义网络模型难以解释典型性效应,也难以解释概念的否定性效应。

优点:它的研究是对陈述性知识的表征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人类知识系统的结构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