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2006年11月15日李增泓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二、再寡失子的祥林嫂第二个失去儿子的寡妇是祥林嫂。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座大山把她彻底压碎了。

三、离婚的爱姑失子的寡妇命运是如此,那其他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呢?鲁迅在《伤逝》和《离婚》中塑造了子君和爱姑这两个人物形象。

四、"五四"新女性:子君《伤逝》中的子君是"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心中有真挚热烈的爱,跟爱姑又有明显的区别,但结果又怎么样呢?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篇章中,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

《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

《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

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

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①。

单四嫂子是勤劳、善良的。

守寡后专靠着自己的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宝儿。

她从来没有非分之想,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

封建礼教"从一而终"、"从子"的观念在她的思想中深深地植下了根。

她的心中只有宝儿。

毫无疑问,宝儿是她的希望和寄托,是她的劳作以至她的生命的意义。

然而她的宝儿突然生了病,神签求过、愿心许过、单方吃过、医生诊过,她尽一切可能想救活她的儿子,然而宝儿最终还是死了。

这个"粗笨的女人"的信念和希望就是让儿子健康地活着,但儿子死了,她面对的是无尽的空虚与压抑。

她茫然的双眼能看透自己悲剧的未来么?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子,早已经麻木了,"她能想出什么呢?""单四嫂子却实在没有想到什么",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梦里,希望在梦里与宝儿见面;她只能呆呆地"等候明天",但明天又会怎样?"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象,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

"②在封建思想的桎梏、封建礼教的枷锁、封建政权的压迫下,可以想象,明天,等候着单四嫂子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

③二、再寡失子的祥林嫂第二个失去儿子的寡妇是祥林嫂。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座大山把她彻底压碎了。

祥林嫂是勤快、能干的。

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地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

她具有传统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品质。

然而不久,她的婆婆把她劫回,把她强嫁给山里人。

当她在山里平静的生活中刚尝到一点生活的乐趣,她的第二个丈夫又死了,她又成了寡妇。

可是她还有儿子,所以,这也还不能打垮她。

阿毛被狼叼走,给了这个坚强的灵魂不可抵挡的一棍,她终于改变了,"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得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

在周围人的鄙视和侮辱下,她渐渐走向崩溃。

柳妈的话,使她感到了阴间地狱的威胁,以一年的工钱捐了赎罪的门槛,满以为自己是个干净人了,可以坦然地去摆福礼的时候,得到的仍然是禁止她沾手的呵斥。

这个女人,终于完全失去了抵御的能力,终于在精神上走向了死亡,而肉体上的死亡也就为期不远了。

“祥林嫂是被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绞死的。

”④在重重压迫下的中国劳动妇女,尤其是寡妇,尤其是再嫁的寡妇、失子的寡妇,在社会上已没有了生存的空间。

封建统治者的代表鲁四老爷对她实行经济上的剥削、肉体上的摧残。

就因为祥林嫂能干,"竟没有添短工"。

不仅如此,鲁四老爷们还在精神上给予她无情的打击。

就因为祥林嫂是寡妇,鲁四爷已经皱了眉;再嫁再寡,就是"败坏风俗的",祭祀时候帮手的份也被禁止了。

就连如祥林嫂一般的受压迫者,他们实际上也都受到封建势力的麻痹毒害而帮同着对祥林嫂进行精神虐待,不自觉地促成了旧社会的这个平凡而不幸的悲剧。

而婆婆敢于在光天化日之下把她劫回,不顾死活的强迫把她嫁到山坳里去,实际上依赖的是封建社会的族权、夫权。

阴间的恐怖,代表了愚昧的封建迷信思想,在精神上折磨着祥林嫂,使她花了一年的工钱去捐一条门槛。

就这样,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织成了一张有形和无形交织的网,通过社会各阶层的人有效地完成着践踏、侮辱和伤害的任务,无情地粉碎了祥林嫂的一切努力和挣扎,终于酿成了祥林嫂这个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剧。

祥林嫂和单四嫂的形象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她们都是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农村妇女,而且都是失子的寡妇,受苦受难,"他们的命运非常凄苦,逆来顺受,从来不会想到怎么样去改变她。

"⑤单四嫂是麻木的,只会呆坐空想,只会"等候明天",但明天又能给她什么呢?可以预见,等候她的只能是更痛苦、更黑暗的命运。

祥林嫂有一点抗争,如从夫家逃了出来,独立谋生;婆婆强迫她再嫁,她"闹得厉害",甚至不惜用头撞香案寻死。

但祥林嫂的这些抗争是不自觉的,是盲目的,也是微不足道的。

她的逃跑,只是因为婆婆的虐待。

她的寻死,只是封建思想"从一而终"在作怪。

最后,更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愚弄,跑到土地庙里捐门槛。

她们都受封建礼教的毒害,都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鲁迅对她们的态度"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概括。

......显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立场。

"⑥三、离婚的爱姑失子的寡妇命运是如此,那其他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呢?鲁迅在《伤逝》和《离婚》中塑造了子君和爱姑这两个人物形象。

让我们先看看《离婚》中的爱姑。

爱姑同样是农村妇女,但她跟祥林嫂、单四嫂相比却不同。

她大胆泼辣,丈夫要离弃她,她就整整闹了三年,最后对方不得不请出"和知县老爷换帖"的七大人来调停。

娘家又有依靠,父兄都支持她,这也是祥林嫂们没法比的。

作为辛亥革命之后的农村青年妇女,她多少受过一些辛亥革命反封建的影响,所以不像祥林嫂、单四嫂那样任人摆布,有一定的反抗精神,要大闹一场,"悬想将来怎样闹得他们家败人亡","老畜生""小畜生""全都走投无路","决定要作一回最后的奋斗",但又怎么样呢?七大人打一个喷嚏就把她镇住了。

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七大人,并不像爱姑所幻想的那样知书识理,讲公道话,会同情她支持她,而是仍然要维护"公婆说走就得走"的封建礼法、封建秩序,他凭借自己的权势、地位,几个动作、几句话就把爱姑压服了。

在同七大人这个封建势力代表人物的交锋中,爱姑表现得是多么的幼稚和软弱啊。

爱姑是鲁迅笔下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但爱姑的思想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钳制,她的反抗是不自觉、不彻底的。

她认为自己有理,因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到了婆家又"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对方没有理由"撇掉"她。

她所依据的是自己的婚姻和行为完全合乎传统的"礼",而不是男女平等、婚姻自主。

当然,爱姑不可能有这样先进的思想,因为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她进行过这种人权思想的启蒙教育,更没有给她创造出离婚还可以自由结婚的条件,事实上所谓离婚就是封建社会的休妻,那是比寡妇还不如的下场。

因此,在她面前、在她脑子里没有一条可以独立自主的生活出路,她还不能不依赖丈夫而生存,还不能脱离开这种依附关系。

她闹了三年,并不是真的闹离婚,只是为了赌气,为了不被对方"撇掉"而被休回娘家去。

她要争的,其实只是一个做男人附庸的地位。

所以,从这一点看,她的反封建思想还是很粗浅、很不彻底的,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

爱姑在离婚悲剧中暴露了她的许多弱点。

她对封建势力的认识是天真狭隘、幼稚糊涂的,她对封建统治者始终抱有幻想。

自己的抗争失败了,还认为自己"误解"了七大人,自己"太放肆"、"太粗卤了",于是"非常后悔",最后"恭恭敬敬地退出去",竟然连自己的敌人是谁还搞不清楚,真正的可悲!她理直气壮地来,服服贴贴地走,让人们看到封建阶级权威、封建传统观念是怎样根深蒂固的钳制着被压迫者的头脑!四、"五四"新女性:子君《伤逝》中的子君是"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心中有真挚热烈的爱,跟爱姑又有明显的区别,但结果又怎么样呢?子君和涓生是"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们的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在当时新思潮的影响下,在反封建、争取个性解放的斗争中,他们敢于蔑视封建礼教,不顾一切非议和异样的眼光,勇敢地冲出家庭,大胆地自由结合了。

子君跟前面分析的几位女性不同,就因为子君的心中有爱,她和涓生的爱是真挚的、热烈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