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黄山市区域经济发展(洪魁1207079081)摘要: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准确的区域经济定位成为促进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
本文分析了黄山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安徽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在宏观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中的地位,并且对黄山市与周围重点城市的关系作了探讨以及其未来十二五的发展作了规划,从而使黄山市的区域定位更加明晰,以便于更好的促进黄山市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 黄山市;区域经济;定位;经济规划一、黄山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黄山市辖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歙县、休宁县、祁门县、黟县三区四县,黄山市城区是由屯溪(屯溪区)、岩寺(徽州区)、甘棠(黄山区)三个城镇组成的较分散的组团式城市。
到2010年末总人口147.72万,人口密度为150.62人/平方公里。
2012年黄山市国内生产总值424.9亿元,三项产业结构为11.4:46.3:42.3。
黄山市域内旅游资源丰富。
2012年全市共接待游客3600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60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300亿元,其中创汇4.8亿美元[6]。
二、黄山旅游经济的综合开发我国旅游业得改革开放之先,经过近30年的发展,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黄山旅游区还要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力求走出一条保护与发展统筹兼顾的旅游发展之路,在此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明确黄山旅游区在长三角中的定位,实施黄山旅游区融入长三角的对策:在政府层面,建立政府间的沟通与协调机制;统筹旅游整体规划;加强区内外的交通网建设;从推进旅游产业政策入手,共同发展旅游大市场;拓宽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旅游宣传力度,建立统一的旅游信息平台;积极申办“长三角旅游高峰论坛”和“长三角城市旅游交易会”;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等[1]。
在企业方面,要注意改革现行管理机制,培育大型旅游集团、优化产品结构、优化市场结构、强化市场营销等。
从基础设施建设、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三方面构建黄山旅游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
三、黄山市在安徽省中的地位以及与省内城市的关系1.黄山市在安徽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黄山市根据经济总量来讲在安徽省并不是位于前列的,2010年在安徽省17地市中处于第16位,名次比较靠后。
黄山市的人均GDP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在17地市中处于第6位,基本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黄山市的产业结构在安徽省的17地市中是独一无二的,是唯一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分布的地区。
大部分城市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是最大的,也有一些城市的第一产业占最大比重。
黄山市的产业结构代表了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所以要进一步完善黄山市的产业结构。
从以上分析当中,我们看到黄山市在安徽省经济发展当中的地位,突出表现在第三产业发达,产业结构先进,城市化水平居全省领先地位。
2.黄山市与省内其他城市之间的关系安徽省属于长江中下游经济区,这样划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安徽沿江地带在安徽省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安徽沿江地带地处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T”型轴线的交汇处,是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结合部,在整个长江经济带中承东启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2]。
长江流域流经安徽401公里,沿江自东向西分布有马鞍山、芜湖、铜陵和安庆四个主要城市,构成了皖江地带的地域中心。
2012年安徽省各地市人均GDP前三名是马鞍山市、铜陵市和芜湖市,因此皖江经济带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如果把皖江经济带称为皖中经济带,那么黄山市就属于皖南经济区,并且是皖南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皖北的中心城市就是合肥。
合肥-南京-上海使皖北经济区与长江三角洲的北翼连接起来;皖江经济带通过长江与上海和武汉加强经济联系;黄山市作为皖南地区的经济中心,正逐渐融入黄山—杭州—上海通道。
皖江经济带由于没有突出的中心城市,因此合肥市仍旧是安徽省的经济中心,黄山市作为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充分利用与合肥市的经济联系是必要的。
在省内的纵向联系中,皖江经济带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太平湖大桥的贯通以及铜陵长江大桥的建成,安徽省内的三个经济带之间的联系将逐步加强。
四、黄山市宏观经济区位分析黄山市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除了受到安徽省的影响外,还受到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的辐射和吸引,所以,制定黄山市发展规划,还必须考虑其宏观经济的区位条件。
1.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对黄山市经济发展的影响黄山市与长江三角洲联系逐渐紧密,从经济联系的角度,可以把黄山市划到大范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吸引地区内[2]。
从现状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空间特征看,形成三个城市群:(1)上海大城市区及苏锡常城镇群;(2)以南京为中心的宁镇扬城市群;(3)以杭州为中心的杭州湾城镇群。
从经济发展的方向看,对于皖北来讲,南京是其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中心,皖中沿江经济带以上海市作为中心,皖南主要是以杭州作为中心城市,更大范围内的经济中心是上海。
随着浦东开发的展开,以杭州为中心的杭州湾城市群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这从客观上为黄山市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黄山市作为一个旅游城市,与外部地区的主要联系就体现在人流上,具体来讲就是客源。
长江三角洲占到黄山市客源的相当大的比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黄山市应该属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2.黄山市与上海市、杭州市、南京市、合肥市之间经济联系(1)黄山市与各城市的联系程度度量我们用谢费尔引力公式计算“城市联系指数”来衡量黄山市与上海市、杭州市、南京市、合肥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我们可以计算出黄山市与上海市、杭州市、南京市、合肥市之间的联系指数分别为0.79、0.83、0.25和0.07。
黄山市及其周边四中心城市指标(2)对城市联系指数的分析根据黄山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指数可以看出,黄山市与杭州市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是最密切的,其次是上海,再次是南京。
其中,合肥市作为安徽省行政中心的地位没有在公式中体现出来。
虽然黄山市距离合肥市比杭州市还要远,合肥市的经济总量也没有杭州市大,但是行政的隶属关系使得黄山市与合肥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十分密切。
长期以来形成的安徽省内的经济联系在一定时期内仍将长期存在,并且在经济联系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在四个城市当中,上海市是中国最强大的经济中心,这对邻近的黄山市将产生强大的辐射力合肥,杭州,南京这三个城市发展相对较快,因此密切黄山市同这三个市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打通黄山市对外联系的窗口和通道。
同时黄山市还可以与周围的旅游城市一起构筑旅游网络,争取早日实现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
从中可以看出,上海市、杭州市、南京市、以及黄山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基本上都在50%左右;也可以看到,上海市的地区人均GDP已经超过3万元,杭州市和南京市也正逼近2万元,而黄山市仅为5000余元,经济结构的相似会产生合作,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也会造成分工上的合作。
3.黄山市与四个中心城市旅游业发展比较从黄山及四个中心城市旅游业发展来看,四个中心城市旅游业的国际和国内收入,除合肥外,均高于黄山,旅游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也好于黄山。
由于四个中心城市的人口数量多,经济发展水平高,出行的人数也较多,成为国内最大的游客来源地之一,而黄山市成为他们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从黄山市的游客来源来看,黄山游客以华东地区为主,尤以江苏、上海、浙江为多,约占到60%。
从这里可以看出,黄山市与华东地区的经济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黄山市要建成国际旅游城市,注定其经济联系很重要的就是旅游业之间的联系,杭州—千岛湖—黄山很有潜力发展成为世界级的黄金旅游线。
杭州市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远远高于其他中心城市。
从国际旅游收入可以看出,上海市吸纳了华东地区大部分的境外游客,如果再加上杭州和南京,基本上占到了华东地区相当大的比重。
黄山市要建成国际旅游城市,加强与上海的合作,以及与杭州、南京的合作,共享国际游客市场,对于黄山市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主动地、积极地接受上海市的经济辐射,是黄山市发展必须的。
应该积极推进黄山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市场和产品的联手开发,进一步理顺发展具有区域大旅游特色的思路,找准能发挥各城市优势、区域旅游联合的模式。
五、“十二五”黄山市的发展规划根据《中共黄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简称《纲要》),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纲要》是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市政府将通过制定实施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计划,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保证“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完成。
未来五年黄山加快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
国内外产业转移深入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我市产业升级的条件更加有利;国家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经济布局逐步从沿海向内陆延伸,我市得到的政策支持将更加有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在我市全面展开,以黄山为核心的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快建设,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持续投入效应不断释放,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区域交通枢纽地位逐步确立,综合承载力明显提高;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势头强劲,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3]。
六、结论综上可知,黄山市的两个经济中心是杭州和合肥,黄山-杭州-上海一线的经济发展对于黄山市至关重要;皖江经济带的发展对于进一步沟通和加强皖南与皖北的联系意义重大;黄山市与安徽省内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以及黄山市与安徽省内其他城市与省外的经济联系构成了一大的圆形通道:黄山—皖江经济带-合肥-南京-苏锡常-上海-杭州-黄山。
因此要强化区域经济合作,淡化行政区域观念,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逐步打破行政界限,真正做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归结起来,有四个方面:第一,黄山市位于华东经济区的边缘,以上海为其主要的经济中心,南面受到杭州的吸引,北面受到合肥的吸引;第二,黄山—杭州—上海一线的经济发展对于黄山市至关重要,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面向的方向,高速公路的建设将加速这个经济带的形成;第三,黄山市应当面向东部沿海发展旅游业,力争使安徽省的旅游业以黄山市为龙头,围绕黄山发展大旅游;第四,黄山市是皖南的经济中心,应当发展和强化其中心的作用,拓展和充实其中心的内容,扩大和加重其中心的实力,建成皖南真正的经济增长点[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