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猪场的消毒技术全部

猪场的消毒技术全部

猪场的消毒技术(一)消毒的基本知识1、猪场消毒的意义随着集约化、规模化养猪的发展,由于猪场、猪群饲养密度圈舍的利用率高等因素,其周围环境长期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严重污染,猪的各种疾病尤其是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和复杂,对养猪生产形成很大的威胁。

因此,采用强化防疫消毒措施,及时杀灭各种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疫病流行,是保障猪群安全、健康的必要手段,也是预防疾病的首要措施。

2、消毒及有关基本概念(1)消毒消毒是指清除或杀灭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有害微生物。

按照消毒的目的,可将消毒分为两大类: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

疫源地消毒是对存在着或曾经对存在传染源的场所进行的消毒,主要指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动物群及其生存的环境,如感染猪群,猪舍等。

其目的是杀灭这些感染动物排出的病原体。

疫源地消毒又分为以下两种: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当疫源地内有传染源存在时所进行的消毒称为随时消毒。

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离开疫源地以后,对疫源地进行的消毒。

而预防性消毒是指对健康动物或隐性感染的群体所进行的消毒。

(2)灭菌灭菌是指清除或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的物理或化学的方法。

(3)防腐防腐是抑制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防止活体组织受感染或其他物品发生腐败的措施。

其与消毒的区别在于仅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不是必须杀灭微生物。

(4)消毒剂消毒剂是指清除或杀灭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有害微生物的化学物品。

(5)灭菌剂灭菌剂是指能杀灭一切微生物的化学药品。

(6)防腐剂是指用于抑制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防止活体组织受感染或其他物品发生腐败的化学药品。

3、消毒机制(1)对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的作用1)对细胞壁的作用许多消毒剂通过改变细胞壁的通透性和结构,来阻碍细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废物的排出,从而导致细菌的死亡。

2)对细胞膜的作用微生物的细胞膜是消毒剂作用的主要部位,消毒剂主要对其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和抑制能量的输送而达到破坏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a、细胞内成分的漏出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消毒剂作用细菌细胞膜按以下顺序发生变化:①药物穿透细胞壁而被吸收到细胞内;②药物与细菌细胞膜上的类脂-蛋白复合物反应导致细胞膜结构的破坏;③低分子化合物如K+、PO43-等离子从细胞浆内漏出;④蛋白质、核酸降解并流出;⑤自溶酶释放引起细菌自溶。

b、抑制能量代谢许多消毒剂能够破坏细菌细胞膜的氧化磷酸化的过程,从而导致细菌生物氧化障碍和细菌细胞浆成分的流失。

c、对细菌膜酶的破坏一些消毒剂能够抑制细菌的电子传递链,从而能够抑制需氧菌的全部代谢过程,导致细菌细胞膜的损伤和细胞内核酸及蛋白质和无机物的流出。

(2)对细胞浆内成分作用细菌细胞浆内主要有四个消毒剂作用的位点:细胞浆、细胞浆酶、核酸和核糖体。

1)对细菌细胞浆的不可逆凝集作用大多数消毒剂如:酚类、汞类等均有凝固细胞浆内蛋白的作用,包括结构蛋白和酶蛋白,同时也可引起核酸的凝固。

2)对细菌代谢酶功能的破坏很多消毒剂能够破坏微生物的酶从而影响微生物的代谢,而发生抑菌和杀菌作用。

3)对细菌核酸的破坏有些消毒剂能够抑制核酸的生物合成及其功能,主要是通过消毒剂与DNA和RNA发生反应,从而影响DNA的合成和复制及蛋白的生物合成。

4)对细菌核糖体的破坏许多消毒剂能够与细菌的核糖体发生反应,使细菌核糖体解离或改变其功能,从而影响细菌的发育和繁殖。

4、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1)消毒剂的剂量消毒剂的剂量是杀灭微生物的基本条件,它包括消毒强度和时间两方面。

消毒强度在热力消毒时,是指温度的高低;在化学消毒时,是指药物浓度;在紫外线消毒时是指紫外线的照射强度。

强度与时间的乘积为剂量,一般来说,增加消毒处理的强度能相应提高的速度;而减少消毒作用时间也会使消毒效果降低。

当然,如果消毒强度降低至一定程度,即使再延长也达不到消毒目的。

在一定范围内时间和强度之间可以互相增减达到互补。

为了保证消毒效果,满足所需要的作用强度是非常重要的。

消毒处理的剂量是杀灭微生物所需的基本条件,在实际消毒中,必须明确处理所需的强度和时间,并在操作中充分落实,否则,难以达到效果。

(2)温度温度不仅是热力消毒的决定因素,对其它消毒方法亦是重要因素。

除热力消毒完全作用来杀灭微生物外,其它各种消毒方法亦都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一般来说,无论在物理消毒还是化学消毒中,温度越高效果越好,温度低时则消毒效果会受到影响,如熏蒸消毒时,在温度15℃以下时会降低消毒效果,但也有少数消毒剂受温度影响少些。

关于温度变化对消毒效果的影响程度,往往随消毒方法、药物及微生物种类不同而异,一般可用温度系数来表示。

有的情况下,消毒处理本身需要一定的温度才行,因此,当温度降低到极限以下时,即无法进行消毒处理。

例如,环氧乙烷熏蒸,低于10.7℃时,药物本身就不能挥发成气体;紫外线照射时,灯管本身功率输出的强度也随着温度降低而减弱,有的灯管在4℃时,输出功率的强度只有27℃的1/5~1/3。

(3)微生物污染程度微生物污染程度越严重,消毒就越困难,原因是需要的作用时间延长、消耗的药物增加、微生物彼此重叠,加强了机械保护作用,耐力强的个体随之多等,对于污染严重的对象,消毒处理的剂量要加大,在消毒的实际工作中,规定的剂量一般都能使污染比较严重的物品达到消毒要求,并还留有一定的安全系数,除非污染特别严重,否则按规定的剂量处理即可。

(4)消毒环境的pH值酸碱度主要影响化学消毒剂的作用。

酸碱度的变化可直接影响某些消毒方法的效果。

一方面是pH值对消毒剂本身的影响会降低或提高消毒剂的活性;另一方面是pH值对微生物的影响。

化学消毒剂由于化学性质不同,而对酸碱度的要求不同,戊二醛在pH值由3升至8时,杀菌作用逐步增强;而酚类消毒剂、含氯消毒剂等则在酸性条件下作用强,如次氯酸盐溶液,pH值由3升至8时,杀菌作用较大。

有些消毒剂可通过复方强化来改变其对酸碱度的依赖性。

(5)环境的湿度消毒环境相对湿度对气体消毒和熏蒸消毒的影响十分明显,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消毒效果,甚至导致消毒失败。

室内空气甲醛熏蒸消毒的相对湿度应为80%~90%,过氧乙酸熏蒸消毒的相对湿度应为60%~80%,小型物体环氧乙烷消毒处理的相对湿度应为40%~60%为宜,大型物体(大于0.15立方米)消毒为50%~80%。

另外,紫外线在相对湿度为60%以下时,杀菌力较强,在80%~90%时,杀菌力下降30%~40%,因为相对湿度增高会影响紫外线的穿透力。

(6)化学拮抗物化学消毒剂均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其活性必然受到与其性质相拮抗的物质的影响。

如氧化性的消毒剂可被环境中的还原性的物质所拮抗,阴离子消毒剂会受到阳离子物质的影响;季铵盐类消毒剂的作用会被肥皂或阴离子洗涤剂所中和等。

(7)消毒剂的种类及消毒对象的选择针对要杀灭微生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是消毒工作成败的关键。

要杀灭细菌的芽孢、真菌的孢子或结核杆菌等则必须选择高效消毒剂或能达到消毒目的的物理消毒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消毒效果。

(8)微生物种类对消毒剂的敏感性针对要杀灭的微生物种类对消毒剂的敏感性选择消毒方法和消毒剂类型是有效消毒的根本保证。

总体来说,细菌芽孢对消毒剂的抵抗力最强,敏感性最差;而细菌的繁殖体,特别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繁殖体对消毒剂的敏感性最高。

(9)有机物质消毒环境中的有机物质往往能抑制或减弱消毒剂的消毒效果,特别是化学消毒剂的消毒效果。

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有机物质包围在微生物周围,对微生物起保护作用,阻碍消毒剂的穿透;另一方面在化学消毒剂中,有机物质本身也能通过化学反应消耗一部分化学消毒剂。

各种消毒剂受到有机物质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如在有机物存在时,含氯消毒剂的杀菌作用明显下降;季铵盐类、双胍类和过氧化物类消毒剂的消毒作用受有机物质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但环氧乙烷、戊二醛等消毒剂的消毒作用受到有机物质的影响比较小。

如果环境中有机物质存在比较多时间,应适当的加大消毒剂量。

(10)穿透作用物品被消毒时间,消毒因子必须直接作用于微生物本身才能起到消毒作用,不同消毒因子穿透能力不同。

例如,甲醛熏蒸消毒比环氧乙烷穿透力差;紫外线消毒只能作用于物体的表面及液体的浅层的微生物,一张白纸即可使其消毒效果下降95%以上。

消毒中所需的穿透时间。

(11)表面张力消毒液表面张力的降低,有利于药物接触微生物而促进杀灭作用,为增进消毒效果,一方面可选用表面张力低的溶剂来配制消毒剂;另一方面可在消毒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以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

在加入表面活性剂时间应注意选择,以防止与消毒剂本身产生拮抗作用。

此外,温度提高也具有降低药液表面张力的作用。

(二)物理消毒法1、热力消毒技术(1)热力消毒的机理热杀灭微生物的基本机制是通过破坏微生物蛋白质、核酸的活性导致微生物的死亡。

蛋白质是各种微生物的重要组成成分,构成微生物的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

结构蛋白主要包括构成微生物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浆内含物等。

功能蛋白构成细菌的酶类。

干热和湿热对细菌蛋白质的破坏机制是不同的。

湿热是通过使蛋白质分子运动加速,互相撞击,致使肽链连接的副键断裂,使其分子由有规律的紧密结构变为无秩序的散漫结构,大量的疏水基暴露于分子表面,并互相结合成为较大的聚合体而凝固、沉淀。

干热灭菌主要通过热对细菌细胞蛋白质的氧化作用,并不是蛋白质的凝固。

因为干燥的蛋白质加热到100C也不会凝固。

细菌在高温下死亡加速是由于氧化速率增加的缘故。

无论是干热和湿热对细菌和病毒的核酸均有破坏作用.加热能使RNA单链的磷酸二酯键断裂;而单股DNA的灭活是通过脱嘌呤。

实验证明,单股RNA的敏感性高于单股的DNA对热的敏感性。

但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2)热力消毒的分类热力消毒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类:干热和湿热消毒。

由于微生物的种类、含水量及环境水分的不同,所以两种消毒方法所需要的温度和时间也不尽相同。

1)干热消毒主要包括焚烧、烧灼、干烤及红外线四种方法a、焚烧主要是对病猪尸体、垃圾、污染的杂草、地面和不可利用的物品采用的消毒方法。

b、烧灼是指直接用火焰灭菌,主要适用与猪栏、地面、墙壁及一些兽医用品的消毒。

c、红外线消毒是通过红外线的热效应来起到消毒的效果,但现在应用有一定的局限。

d、干烤本方法是在特定的于烤箱内进行的,适用于在高温条件下不损坏、不变质、不蒸发的物品的消毒,如玻璃制品金属制品、陶瓷制品等。

不适用对纤维织物、塑料制品的灭菌。

2)湿热消毒a、煮沸消毒是使用最早的消毒方法之一,方法简单、方便、安全、经济、实用、效果比较可靠。

适用于养猪场检验室器材及兽医室医疗用品的消毒。

b、流通蒸汽消毒又称为常压蒸汽消毒。

是在101.325千帕(1个大气压)下,用100C的水蒸气进行消毒,常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的物品消毒;通过问歇灭菌法可以杀灭芽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