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研究生政治期末考试题目和答案
作伙伴关系”、“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互利”派生出“双赢、共赢”;“合作”被提升到与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并列的高度。
中国外交中还注入了富有感染力的文化传统因素如“和为贵”、“和而不同”、“以人为本”,这些反映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其二,从不同角度确立对象国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叫作周边国家关系是首要,大国关系是关键,发展中国家关系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
中国奉行全方位外交,提出要积极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
将处理国家关系的原则完整化,包括国家利益原则、平等互利原则、不结盟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原则、不以意识形态划线原则、共同发展原则、面向未来原则、多样性原则和联合国核心作用原则。
中国从原先重视发展双边关系,到后来越来越积极参与多边活动。
其三,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和平发展的意思,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与国际环境,在安全、稳定的条件下加速社会经济建设;是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目的,造福于中华民族,同时造福于全人类;是要采取和平的方式并通过和平的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避免来自内外的冲突和对抗;是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亦即中国几代领导人所倡导的“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中国之所以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是由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时代发展潮流几方面因素决定的。
其四,提出推动建设以“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为内涵和谐地区、和谐亚洲、和谐世界的主张。
总的来说,“维护国家利益,和平外交”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理念。
旗帜: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道路:和平发展的道路;战略: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目标:建设和平稳定持久发展的和谐世界。
6.试述我国社区建设的成效及发展趋势
成效:四个建立、四个格局
(一)社区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形成了基层社会有序管理格局;
(二)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形成了小社区大服务格局;
(三)社区民主制度基本建立,形成了广泛参与格局;
(四)社区建设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形成了齐抓共建的格局。
发展趋势:五个转变
(一)是要从城乡社区建设的二元化,转变到构建城乡社区建设的一体化。
要按照城乡统筹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尽快打破城乡社区建设的二元体制,构建城乡和谐社区建设的一体化体制和机制,实现社区发展规划、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社区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城乡统筹。
(二)是要从重视政府职能下沉社区,转变到更加重视深化政府职能转变。
要进一步理顺政府部门间的权责关系,根本解决长期困扰社区建设的条块分割问题,构建和政府部门间的协作机制。
要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进一步扩大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推进公共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
(三)是要从重视社区组织建设,转变到更加重视扩大居民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
要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建构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社区社会组织为基础、驻社区单位参与的等良性互动的现代社区治理结构。
(四)是要从重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到更加重视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效率。
要在进一步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人员配置、服务流程的标准化,大力推进社区服务组织功能、职责、管理的规范化。
(五)是要从重视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转变到更加重视推进社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7.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这一新的精辟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本质关系,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地位、作用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认识,标志着党的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和价值自信的新高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的思想,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确定了实质内涵和价值灵魂,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体现了高度的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和价值自信
价值与文化具有极其密切而内在的关系,价值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是展现、发展和实现价值的基本方式和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并具有广泛社会共识的价值系统,因此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一精髓和灵魂,受核心价值的统摄、主导和引领。
同时,必须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
展大繁荣中巩固、传播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指明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因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所以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确立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的首要要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首先是指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因此,要用马克思主义主导和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明确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建设就有了灵魂和旗帜。
(三)确立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共同理想信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
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其他内容就是抽象的、空洞的,所以应当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确立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四)提供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体现着中华民族思想传统的精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的有机结合构成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力量源泉。
(五)规定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由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的价值标准,是国民行为的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所以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基本行为规范的形式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方面内容,使之具体化、规范化。
8.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应如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而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一)准确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科学内涵
要做到长期执政,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是根本前提。
一个党有没有执政能力,执政的本领强不强,执政的水平高不高,说到底,就看它是不是对执政规律有科学的认识,能不能尊重执政规律,按照执政规律的要求来执政。
从执政能力建设的主体来看,提高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
执政首先是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
增强全体党员的能力和素质,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
从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来看,就各级党委和党的领导干部而言,执政能力意味着对全局的驾驭和把握,意味着具备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水平。
这就要求我们党具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能力、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能力,等等。
(二)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1)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
对形势的判断只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可以说是正确的判断,才不至于盲目行事。
(2)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必须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要善于借鉴发达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有意经验和教训。
(3)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内外各种问题与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和克服各种困难。
作为执政党,必须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在突发事件和各种不测事件到来时,做到清醒判断,从容应对,趋利避害,为我所用。
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我党要千方百计地处理、协调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
(4)依法执政的能力。
就是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关键在党依法执政。
党要执掌政权,但不能代替人民当家作主;我们要发展民主,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但党的活动不能超出宪法和法律之外。
正确处理好这几个关系,是提高党的依法执政的能力的关键。
(5)总揽全局的能力。
党委要坚持抓方向、议大事、管全局,集中精力抓好带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有效地实施党在各个领域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