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小灯泡》教学设计丰荫明德小学杨勇丽教学内容: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点亮小灯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初步认识电路的意义,即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认识到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不止一种方法连接起来。
4.认识短路对电路的影响。
能力目标:1.会连接简单电路。
2.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初步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目标:1.体验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和合作成功的喜悦。
2.意识到科学观察与实验需要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增强学生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和安全用电的意识。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让学生通过使用简单的电池、导线使小灯泡发光,并且探究使小灯泡发光的不同连接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电的兴趣。
为后面学习简单线路做好铺垫。
教学重点:在观察了解小灯泡结构的基础上,能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电路的意义,理解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正确连接小灯泡。
教学准备:小灯泡一组一个、1. 5 v的干电池一组一个、导线一组一根、实验记录单、小灯泡的剖面图、电池和小灯泡的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给大家猜猜一个谜语(出示:有秧无叶结白瓜,白天休息夜开花,只因它是亮光瓜,每天都要用到它。
猜一日常用品)学生:灯泡。
二、聚焦:教师:今天的任务是点亮小灯泡。
有信心完成任务吗?学生:有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探究:观察材料,认识构造(一)、观察小灯泡1.师:要点亮小灯泡,必须先了解灯泡的结构,大家能说说灯泡是什么样的吗?生:圆的,一圈一圈的……师:可能大家平时看见过,上面是一个圆玻璃泡,……教师在黑板上画小灯泡的简笔画。
(故意漏画灯丝和两个连接点)教师:小灯泡老师带来了,想仔细观察一下吗?(出示观察提示:1.仔细观察小灯泡,说说小灯泡上有哪些东西?2.对照小灯泡看看老师画的小灯泡少了哪些部分?)2.学生观察(每个学生一个小灯泡,仔细观察)3.学生汇报(边汇报老师边指画的简笔画上的具体位置,简笔画上没有的部分让学生补充完整)4.投影出示小灯泡的结构图,请学生认识小灯泡的各部分名称。
师: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小灯泡每部分的名称。
(投影小灯泡结构图)问:小灯泡上发光的部位是哪里?小灯泡为什么要有两个连接点?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呢去打开了一个灯泡,大家看一下是不是这样?设计意图:了解小灯泡的结构是此部分教学的重点,小灯泡的结构学生们了解了,才能正确连接电路,为学生顺利点亮小灯泡和描述点电在电路中是如何流动的打好基础。
(二)、观察电池1.引导学生观察电池师:小灯泡要有什么才能点亮?生:电、电池师:发电厂发出的、通过电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对我们人是有危险的,足以引起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所以我们绝对不能直接用家里或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这堂课上,我们每个人可以通过操作没有危险的材料,让同学们当一回小小电工,我给大家带来小电源--电池,电池里的电是安全的,大家可以放心使用。
师:想仔细观察一下电池吗?(出示观察提示:1.小组合作仔细观察电池,说说电池有哪些部分组成?2.电池上还有些什么?)2.小组观察电池(师在黑板上画电池的框架图)3.小组汇报电池的结构(请学生上来标出电池的“+”“-”极)4.师:电池上有正负极,小灯泡上有两个连接点,你觉得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生1:要用电池才能点亮生2:正负极可能要和连接点相连生3:要用导线设计意图:进一步通过了解电池的结构来为点亮小灯泡做准备。
用电池的两极与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的关系引导学生大胆猜测,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引出导线1.引导师:有了电池和小灯泡,就能把小灯泡点亮了吗?师:还需要什么材料?2.出示导线。
四、研讨:合作尝试,点亮灯泡(一)、小组讨论怎么点亮小灯泡师在黑板上出示小灯泡和电池的模型。
请小组讨论一下准备怎样点亮小灯泡?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二)、小组合作点亮小灯泡1.出示要求:(1. 尝试不同的接法接亮小灯泡,每组想四种以上接法;2.接好一种后用模型把所接的样子拼接起来在纸上,用笔划线代替导线;3.灯不会亮的接法也要画下来。
4.轻声、细心、快速准备,争取向全班展示。
5.听到音乐声后快速停下。
)2.小组操作,师巡回指导。
3.小组汇报把会亮的图和不会亮的图分别贴在黑板上。
4.分析电流路径(1)分析会亮的图师:看看这些会亮的图,说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师:你们能画出电流流动的路线吗?(第一个可以在教师演示?,其他由学生上来画)(2)分析不会亮的图师:说说这些图为什么不会亮?适时教学短路现象,出示短路设计意图:通过对回路的理解从而对完整电路产生初步的认识,通过对一些学生的错误连接要让学生自己找原因,这样更能锻炼学生的“行”与“思”的协调联动,从而加深学生对一个完整电路的理解。
(三)、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
1、学生小组尝试用不同方法点亮小灯泡,记录连接方法并试着画出电流的路径。
学生汇报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的情况,并将连接方法与电流的路径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再次印证只有形成一个完整电路即“回路”的时候小灯泡才会亮。
2、老师出示几种连接方法,让学生猜一猜哪些会亮?哪些不亮?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接法灯泡不会亮?(课件出示)3、学生做出判断,教师予以简评。
通过分析得出:像这样用导线直接把电池的两端连起来的现象叫短路;电路中电流不通,电没有形成回路,断开了就叫做断路。
最后归纳在连接电路经常出现的错误接法:短路和断路。
设计意图:短路和断路是学生在点亮小灯泡的过程中极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正确理解短路和断路,有助于学生正确连接点亮小灯泡,也能增强安全用电常识。
4、小竞赛活动:出示图,请学生辨别亮或不亮,分析其中原因。
设计意图:巩固课堂所学。
五.拓展:1.这节课我们通过使用电池和导线让小灯泡亮了起来,研究了小灯泡发光的秘密。
电灯是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一项发明,你知道电灯是谁发明的吗?介绍爱迪生。
2.节约用电教育:另外,我们要节约用电,我准备一份小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仔细阅读一下,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电器节约用电的方法,可以尝试下。
【设计意图】此环节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安全用电常识;再次提出生活中的灯点点亮的原因首尾呼应,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再现;通过小调查增强学生环保、节能意识,体现“科学与人文”教育有机揉合的现代教育理念。
板书设计:点亮小灯泡两极连两点中间不断开形成回路教学反思:《点亮我的小灯泡》是四年级教科版下册“电”这个单元的第二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观察小灯泡、干电池的构造,最后正确连接电路点亮小灯泡,所以我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的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本堂课要让学生用一根电线、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一些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可以很快让小灯泡亮起来,但我们的教学目标还必须达到在他们动手的过程中,探究电路中电流动的线路。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对组成电路的三种材料进行仔细而认真的.观察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在选材上,我让学校给我买一些电池和灯泡,电池不出什么问题,灯泡的玻璃泡是尖的,它有一个自动聚焦的功能,但在试教过程中发现里面的灯丝不能仔细看清楚,而且和我课前准备圆形玻璃泡不同。
为了让学生能深刻认识灯泡,我跑遍了整个镇,终于在一个学生超市的角落找到了这样的小灯泡。
那种灯泡被我全部买来了。
在选择导线上,我先做好的导线只有一根铜芯的那种。
在试教的时候发现导线有点硬,学生不好控制导线的弯曲程度,于是我回家又选择了多芯的铜线,相对比较软,容易控制弯曲程度。
我在上课的过程中,插入了一个猜想和实验验证的过程。
出示两个连接点和正负极,以为学生就能想象把正极连一个连接点,负极连另一个连接点。
虽然是四年级的学生,但是学生的科学素质不够,对学生的猜想的预判出现偏差,是我没有想到的。
于是在整理实验结果的时候,学生就无法正确得到结论。
缺少了让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从这些共同点中发现点亮小灯泡的电路连接方式,并且进一步强调说明小灯泡是怎样被点亮的。
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兴趣很大,学生情趣很难被压制下来,上课注意力有点分散。
如何进行课堂小组合作,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意识,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效率,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素质,是以后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点亮我的小灯泡》这节课上完之后,教学流程比较顺畅,但是某些环节没有达到预设的要求,总而言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组织还不够(分析:实验课组织教学难度大,鼓励不到位,缺乏纪律约束,学生没有把注意力集中过来)。
今后我还需多想办法加强课堂常规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同时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加强教态教法的学习,多掌握一些教学技巧,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