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疫学期末复习资料资料

免疫学期末复习资料资料

第一章免疫学免疫与免疫学❖免疫: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稳定和平衡的一种生理功能,通常对机体有利,某些条件下也可对机体造成损害。

❖免疫学: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一门基础科学,内容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

免疫系统分为:天然免疫系统,又称固有免疫系统或非特异性免疫系统获得性免疫系统又称适应性免疫系统或特异性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协调,完成机体免疫功能。

免疫器官(也称淋巴器官)1、中枢淋巴器官:骨髓、胸腺、法氏囊(禽类)2、周围淋巴器官:淋巴结、脾脏、扁桃腺等组成•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皮肤相关淋巴组织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淋巴细胞:T 细胞, B 细胞,NK 细胞等•辅佐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即抗原提呈细胞)等•其它细胞:包括肥大细胞,有粒白细胞等泛指所有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及其前身,包括造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粒细胞等。

免疫分子膜型:BCR(B细胞识别抗原的受体)TCR(T细胞识别抗原的受体)MHC 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CD 分子(白细胞分化抗原)等分泌型:抗体、补体和细胞因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为人类功能基因组计划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功能基因组计划、蛋白质组学计划引领着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

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与免疫学学科相互融合,极大地促进了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

人口与健康的问题,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反恐斗争也日益得到重视。

免疫学在21世纪的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必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一、免疫器官与组织1、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如造血干细胞、抗原提呈细胞、淋巴细胞、NK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等)及免疫分子(如免疫球蛋白、补体、各种细胞因子和膜分子等)组成。

2、免疫组织(immune tissue)免疫组织又称为淋巴组织(lymphoid tissue)。

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下含有大量非包膜化的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在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

淋巴组织是胸腺、脾、淋巴结等包膜化淋巴器官的主要组分。

3、免疫器官与组织骨髓和胸腺是人体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淋巴结、脾及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组成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及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一、骨髓: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

结构: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具活跃的造血功能,主要构成为造血组织和血窦,造血组织主要由基质细胞和造血细胞组成。

基质细胞主要包括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由基质细胞及其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IL-3、IL-4、IL-6、GM-CSF等)和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HIM)功能: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免疫应答;既中枢又外周免疫器官)。

二、胸腺1、皮质:发育早期胸腺细胞为主(85-90%,未成熟T细胞),上皮性网状支架(胸腺上皮细胞:包绕胸腺细胞、产生激素细胞因子抚育胸腺细胞)及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2、髓质:上皮性网状(胸腺上皮细胞)为主,少量较成熟胸腺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DC。

血-胸屏障:皮质毛细血管及其周围具有屏障作用3、功能:分泌多种激素(多种细胞因子:SCF、IL-1-2-6-7、TNF-a、GM-CSF等,胸腺肽类分子:胸腺素、胸腺a肽、胸腺生成素等),促进胸腺细胞分化;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主要器官。

4、年龄变化:新生儿胸腺相对较大,至青春期达30-40克,此后胸腺开始萎缩。

第二节外周免疫组织和器官1、淋巴结:淋巴结是被膜包囊物,非常有序地分布于全身去接受和过滤来自于外周组织间隙液和淋巴液中的抗原及细胞. 所有淋巴液最终汇到胸导管并回到外周血中.2、淋巴结结构:淋巴结被膜外侧有数条输入淋巴管,门处有动静脉、神经和输出淋巴管。

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

靠近被膜的浅层皮质区有生发中心(左)。

右图显示生发中心的显微结构。

3、淋巴结功能❖T细胞(占75%)和B细胞(占25%)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高柱状内皮细胞)❖过滤作用(淋巴窦内Mφ)4、脾脏:白髓(white pulp)(1)动脉周围淋巴鞘(periarterial lymphatic sheath,PALS),围绕在动脉周围的弥散淋巴组织,主要由T细胞组成,相当于副皮质区。

(2)淋巴小结,主要由B细胞组成,可发展成生发中心,常出现于PALS的一侧。

红髓(red pulp):占脾实质的2/3,分布于小梁周围及白髓之间。

(1)脾索,(2)脾血窦,功能:滤血(Mφ、网状内皮细胞)、免疫(TB定居、免疫应答场所)、造血(胚胎期)、储血(血窦)三、粘膜免疫系统(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殖道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无被膜淋巴组织;❖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氏集合淋巴结、阑尾。

❖人体粘膜表面积约400M2,约50%淋巴组织存在于粘膜系统,是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皮氏小结接受外来抗原和免疫应答的机制位于皮氏小结上方的M细胞从小肠腔内吞饮外来抗原颗粒,在细胞内形成吞饮小体。

吞饮小体穿过M细胞,在其另一侧排出,传递给小结内的巨噬细胞或者树突细胞,由它们活化Th 细胞。

Th细胞辅助B细胞活化并分泌IgA抗体,经小肠绒毛细胞以分泌型IgA的形式分泌于小肠粘膜的表面。

第三节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一、淋巴细胞归巢循环至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通过其表面归巢受体(粘附分子)与高内皮小静脉HEV中内皮细胞表面相应血管地址素(粘附分子配体)结合,得以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再循环意义❖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分布更合理;❖淋巴组织可不断从循环池中得到新的淋巴细胞补充,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通过再循环,增加了T、B与抗原与APC接触机会;❖通过再循环,使机体免疫器官与组织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第三章抗原一、抗原抗原(antigen)凡是所有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是指能与T细胞、B细胞的TCR或BCR(T细胞的抗原受体/B细胞的抗原受体)结合,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基本特性:①免疫原性,即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包括诱导产生抗体及效应T淋巴细胞;②抗原性,指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分子抗体和/或致敏T细胞的性能。

❖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指抗原分子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T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性能。

❖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特征的物质❖半抗原=只有免疫反应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如大多数的多糖、某些小分子的药物(如青霉素)和一些简单的有机分子(分子量小于 4kD ),它们本身无免疫原性,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 T 细胞,但能与已产生的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完全抗原=半抗原+载体❖在某些情况下,抗原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其抗原称耐受原;抗原也可引起变态反应,称变应原(al1ergen)。

第一节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一、异物性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异物性,是免疫原的核心。

所谓异物,是指化学结构与宿主自身成分不同或在胚胎期机体的免疫活性细胞从未接触过的物质。

具备异物性的物质有三种:1. 异种物质非己物质是异物,一般说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其免疫原性越强。

如各种病原体、动物蛋白制剂等对人是强抗原。

2. 同种异体物质3. 自身抗原自身成分在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过的物质,也是异物,也具有免疫原性。

如:精子、脑组织。

眼晶状体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的独特型抗原,都是免疫原性强的自身抗原等。

二、特异性指某一抗原分子只能诱导相应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的专一性,以及某一抗原分子只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专一性。

抗原特异性是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防治的理论依据。

1 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抗原决定簇,它是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又称抗原表位。

抗原结合价: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称为抗原结合价。

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仅能与抗体分子的一个结合部位结合。

天然抗原一般是大分子,含多种、多个抗原表位,是多价抗原,可以和多个抗体分子结合。

2 抗原表位的类型顺序表位连续性线性排列的短肽构成,又称线性表位。

构象表位短肽或多糖残基在空间上形成特定的构象,又称为非线性表位。

3影响抗原特异性的因素:表位的性质、数目和空间构象决定着抗原的特异性4表位-载体作用:在人工抗原中,半抗原为简单的有机化学分子,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偶联后,可诱导出抗半抗原抗体。

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并提呈载体表位给CD4+ T细胞,Th细胞识别载体表位,即以载体(T细胞决定基)把特异T-B细胞之间连接起来,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称载体效应。

在天然抗原中,常存在T及B细胞表位5 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共同抗原(commen antigen ):天然抗原表面常带有多种抗原决定基,每一种B 细胞决定基都可引起一种特异抗体产生。

因此复杂抗原能使机体产生多种抗体。

因而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称共同抗原。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由共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除能与相应抗原发生反应外,还能与含有共同抗原的其他抗原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第二节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一、抗原的理化性质1 化学性质:天然抗原大多为大分子有机物。

一般来说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

糖蛋白、脂蛋白和多糖类、脂多糖都具有免疫原性。

脂类和哺乳动物的细胞核成分如DNA、组蛋白等通常情况下一般难以诱导免疫应答,但是在某些状态下,如肿瘤或过活化时,其染色质、DNA和组蛋白都具有免疫原性。

2 分子量大小:抗原的分子量一般≥10kD,且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3 结构的复杂性:芳香族氨基酸越多,免疫原性越强;分子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

4 分子构象(conformation)某些抗原分子在天然状态下可诱生特异性抗体,但经变性改变构象后,却失去了诱生同样抗体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