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月份的别称

月份的别称

月份的别称纪月一月。

又称正月。

征月(秦始皇讳“政”,读“正”如“征”,故亦写作“征”)。

端月(《史记》司马贞“索引”,言秦避始皇赢政讳,故云正月为端月)。

初月(王羲之父名正,因避讳,故以“初月”代“正月”。

泰月(《易·泰》:“天地交,泰。

”正月由冬交春,故称泰月)。

陬月(《尔雅·释天》:“正月为陬,二月为如,三月为寎(bǐng),四月为余,五月为皋,六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月为玄。

十月为阳,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

”郝疏:陬,陬訾,星名,即营室东壁。

正月日在营室,日月会于陬訾,故称正月为陬月,且以“孟陬”为名)。

三微月(古历周以十一月、殷以十二月、夏以正月为年始,称三正。

此时万物微而未著,故又称三微)。

十三月(《春秋六命芭》有“夏人以十三月为正”之语,故《后汉书·陈宠传》注云:“十三月,今正月也。

”)寅月(古人以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并以通常冬至所在之十一月配子,十二月配丑,夏历正月正好配寅,故正月为寅月。

以此类推,则二月为卯,三月为辰,四月为巳,五月为午,六月为未,七月为申,八月为酉,九月为戌,十月为亥)。

三之日(《诗经·七月》周夏两历并用,夏历正月,为周历三月,《七月》称“三之日”,又将夏历十二月称“二之日”,十一月称“一之日”,还将二月称“四之日”)。

孟春(孟有始义,仲有中义,季有末义,古人以孟、仲、季配每季中的三个月,则一年十二个月依次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首春(梁元帝《纂要》[下称《纂要》]:“孟春曰首春。

”与首春相配有中春[二月]、末春[三月],首夏[四月]、中夏[五月]、末夏[六月],首秋[七月]、中秋[八月]、末秋[九月],首冬[十月]、中冬[十一月]、末冬[十二月])。

肇春(肇有始义、正义,故正月称肇春,亦称肇岁)。

端春(端,始也。

春始即正月)。

早春(《纂要》:“孟春曰早春。

”)上春(《纂要》:“正月孟春,……亦曰上春。

”)春王(《春秋》体例,鲁十二公之元年,均应书“春王正月公即位”,有些地方因故不书“正月”,后遂以“春王”代之)。

春孟(犹孟春)春正(语出《春秋·桓公三年》“春正月”一语)。

孟阳(《纂要》:“正月孟春,亦曰孟阳。

”)。

初阳(犹孟阳)。

首阳(犹孟阳)。

新正(谓新年之正月。

唐时已有此称。

亦指元旦)开岁(即岁首,故用称正月)。

献岁(进入新年,故用称正月)。

首岁(《汉书·萧望之传》注:“首岁,岁之初首,谓正月也。

”)正岁(《周礼·是官·小宰》“正岁”注:“谓夏之正月。

”)肇岁(见“肇春”)。

孟陬(见“陬月”。

太簇(本乐管名,古人以十二律与十二个月相配纪年,谓“孟春之月,律中太簇;仲春之月,律中夹钟”等等。

于是又以十二律名称十二个月。

依次为:太簇[一月],夹钟[二月],姑洗[三月],中吕[四月],蕤宾[五月],林钟[六月],夷则[七月],南吕[八月],无射[九月],应钟[十月],黄钟[十一月],大吕[十二月]等)。

王春(即“春王”)。

二月。

又称如月(见一月“陬月”。

郝疏:“如者随从之义。

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

”)丽月(《昭明太子集》“夹钟二月”条有“花明丽月”之语,故以丽月称二月)。

桃月(《汉语大词典》:“农历二月的别名。

”)桃李月(因二月桃李花开而来。

李白《宫中行乐词》:“昭阳桃花月,罗绮自相亲。

”)。

建卯(见一月“建寅”)。

中春(见一月“首春”,中读zhòng)。

半春(二月为春之半。

戴复古《谢王使君送旅费》:“如何残腊月,已似半春天。

”)兔月(二月建卯,卯属兔,故称。

黄庭坚《和答梅子明王扬休点密云龙》诗:“兔月葵花不足论。

”)酣春(犹盛春。

李贺《河南府试十月乐词·二月》:“劳劳莺雁怨三春。

”杏月(因二月杏花开放而来。

清黄清原《婚姻·祝寿·庆贺·丧祭范典》:“杏月正芳辰。

”)卯月(见一月“寅月”)。

仲春(见一月“孟春”)。

仲阳(《纂要》:“二月仲春,一曰仲阳。

”)河魁、天魁(见一月“登明”)。

竹秋(明彭大翼《山堂肆考·时令》:“二月为竹秋。

”)四之日(见一月“三之日”)。

夹钟(见一月“太簇”)等。

三月。

又称寎月(见一月“陬月”。

寎,又作窉,丙也。

《广韵》:“三月阳气盛,物皆炳然也。

”)蚕月(《诗集传》:三月为“治蚕之月”,故称蚕月)。

秧月(三月为插秧季节,故称)。

契月(契,通禊,古人三月有禊饮之事,故称)。

辰月(见一月“寅月”)。

建辰(见一月“建寅”)。

季春(见一月“孟春”)。

晚春、暮春、末春(见一月“首春”)。

杪春(犹末春。

杪即末义,故以“杪春”称三月,“杪夏”称六月,“杪秋”称九月,“杪冬”称十二月)。

小清明(清周亮工《闽小记》:“三月为小清明,八月为大清明。

”)花见月(因三月百花盛开而来)。

樱序、樱笋时(《能改斋漫录·方物》韩致光《湖南食含桃》诗注:“秦中谓三月为樱笋时。

”其时樱桃、春笋上市)。

雩风(《论语·先进》有暮春时节“风乎舞雩”之说,称三月为“雩风”本此)。

桃浪(《韩诗外传》即称三月为“桃花水之时”。

杜甫《春水》诗有“三月桃花浪”句,“桃浪”,乃“桃花浪”省语)。

姑洗(见一月“太簇”)等。

四月。

又称梅月(因初夏江南梅子黄熟且多梅雨而得名)。

阴月(《西京杂俎》五:“四月阳虽用事,而阳不独存,此月纯阳疑于无阴,故亦谓之阴月。

”)乏月(《四时纂要》:“四月也,是谓乏月,冬谷既尽,宿麦未登,宜振乏绝,救肌穷。

”意由青黄不接而来)。

麦月(四月为麦收季节,故又称麦月、麦秋、麦候)。

乾月(见一月“泰月”)。

余月(见一月“陬月”。

《诗·小明》正义引李巡曰:“四月万物皆生枝叶,故曰余。

余,舒也。

”)清和(本指暮春初夏天气,后多作四月的别称)。

巳月(见一月“寅月”)。

孟夏(见一月“孟春”)。

首夏(见一月“首春”)。

初夏(来源与“初春”同)。

早夏(犹初夏)。

梅夏(同“梅月”)。

槐夏(因四月槐花开放而得名)。

惟夏(傅玄《述夏赋》云:又称“正阳”)。

正阳(见“惟夏”)。

麦秋(见“麦月”。

《礼记·月令》:“孟夏麦秋至。

”)麦候(见“麦月”)。

仲侣(见一月“太簇”)等。

五月。

又称皋月(见一月“陬月”。

皋,同高。

谓五月阴生,欲自下而上,故称皋月)。

蒲月(旧俗于端午悬菖蒲于门,并用以浸酒,谓可辟邪,故称蒲月,又称蒲节)。

榴月(因五月榴花盛开而来。

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诗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恶月(古代迷信对五月之称。

《太平御览》二二东汉董勋《问礼俗》:“五月俗称恶月。

”)午月(见一月“寅月”)。

建午(见一月“建寅”)。

仲夏(见一月“孟春”)。

中夏(即仲夏。

中,读如仲。

再见一月“首春”)。

蒲节(见“蒲月”)。

小刑(《淮南子·天文训》:“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

”午,通五)。

鸣蜩(《诗·七月》有“五月鸣啁”之语)。

蕤宾(见一月“太簇”)等。

六月。

又称荷月(六月二十四为荷花生日)伏月(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

三伏的时间主要在六月,故称六月为伏月。

因伏天气候非常炎热,故又称六月为暑月)。

暑月(见“伏月”)。

且月(见一月“陬月”。

郝疏:且,行不进也。

“六月阴渐起,欲遂上,畏阳,犹行不进也。

”故称且月)。

焦月(《尔雅》:“且月”一作“焦月”,因六月盛热,故曰焦)。

建未(见一月“建寅”)。

小吉(见一月“登明”)。

荔红(因六月荔枝红熟而得名)。

未月(见一月“寅月”)。

季夏(见一月“孟春”)。

晚夏(六月在夏之末,故称)。

暮夏(犹晚夏)。

末夏(见一月“首春”)。

杪夏(犹末夏。

再见三月“杪春”)。

溽暑(《礼记·月令》谓为季夏的气候,后即以称六月)。

林钟(见一月“太簇”)等。

七月。

又称相月(见一月“陬月”。

郝疏:“相者,导也。

三阴势已成,遂导引而上也。

”)凉月(《纂要》:“七月曰首秋、初秋、上秋、肇秋、兰秋、凉月”)。

否月(见一月“泰月”)。

巧月、巧秋(因七月七日晚有乞巧故事而来)。

兰月(《事物异名录》:“七月为兰月。

”)瓜月、瓜时(《诗·七月》有“七月食瓜”句,故称七月为“瓜月”、“瓜时”)。

申月(见一月“寅月”)。

建申(见一月“建寅”)。

孟秋(见一月“孟春”)。

新秋(七月为秋之始,故为新秋)。

初秋(见“凉月”)。

上秋(见“凉月”)。

肇秋(见“凉月”)。

首秋(见“凉月”,再见一月“首春”)。

首旻(犹首秋。

旻,秋也)。

早秋(犹“初秋”)、兰秋(见“凉月”)。

火逝(本指七月火退,亦用指七月)。

河鼓宵明(河鼓,牵牛星。

宵明时乃七月也)。

初商(商,五音之一,属秋。

故七月又称初商,八月又称仲商,九月又称暮商、杪商、季商)。

夷则(见一月“太簇”)等。

八月。

又称桂月、桂秋(因八月桂花开放而得名)。

壮月(见一月“陬月”。

郝疏:“壮,太也。

八月阴大盛。

”故称壮月)。

获月(《诗·七月》有“八月其获”句,由此而来)。

酉月(见一月“寅月”)。

建酉(见一月“建寅”)。

仲秋(见一月“孟春”)。

中秋(犹“仲秋”。

中,读如仲)。

正秋(《易·说》孔疏:“斗柄指西,是正秋八月。

”)秋半(半月居秋之半)。

大清明(见三月“小清明”)。

仲商(见七月“初商”)。

南侣(见一月“太簇”)等。

九月。

又称菊月、菊秋(《礼记·月令·季秋之月》:“菊有黄花。

”故称九月为菊月、菊秋)。

玄月(见一月“陬月”。

郝疏引李巡等云:九月万物毕尽,阴气侵寒,其色皆黑。

故称玄月)。

朽月(四川夔州一带九月多雨,物易朽坏,故名。

宋黄仁杰《夔州苦雨》有“九月不虚为朽月”句)。

戌月(见一月“寅月”)。

建戌(见一月“建寅”)。

剥月(见一月“泰月”)。

季秋(见一月“孟春”)。

晚秋(犹季秋,与“早秋”对)。

暮秋(犹晚秋)。

末秋(犹暮秋,再见一月“首被”)。

杪秋(见三月“杪春”)。

穷秋(鲍照《白纻歌》有“容秋九月荷叶黄”句。

穷秋,秋尽之时也,故为九月之称)。

杪商(见七月“初商”)。

暮商(亦作商暮,见七月“初商”)。

霜月、霜辰(因九月下霜而来)。

太冲(见一月“登明”)。

授衣(由《诗·七月》“九月授衣”句而来)。

季商(见七月“初商”)。

无射(见一月“太簇”)等。

十月。

又称小春、小春月、小阳春(谓十月不寒,有如初春。

亦有说八月为小春者)。

良月(《左传·庄公十六年》:“公父定叔出奔卫,(郑伯)三年而复之,……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数焉。

’”后遂称十月为良月)。

阳月(见一月“陬月”。

《诗》郑笺谓十月为“坤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此月为阳”)。

坤月(见一月“泰月”)。

亥月(见一月“寅月”)。

建亥(见一月“建寅”)。

孟冬(见一月“孟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