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水利史上名人

中国水利史上名人

中国水利史上名人
摘要:我们从小就听过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其实在中国有很多像大禹一样对中国的水利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关键字:水利名人
大禹
禹为鲧(gǔn)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

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

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禹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

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

根据轻重缓急,定了一个治的顺序,先从首都附近地区开始,再扩展到其它各地。

使水涝的到有效的治理。

郑国
前246 年(秦王政元年)秦王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并由郑国主持兴修的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 余里。

泾河从陕西北部群山中冲出,流至礼泉就进入关中平郑国渠原。

平原东西数百里,南北数十里。

平原地形特点是西北略高,东南略低。

郑国渠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地形,在礼泉县东北的谷口开始修干渠,使干渠沿北面山脚向东伸展,很自然地把干渠分布在灌溉区最高地带,不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统,可灌田四万余顷。

郑国渠开凿以来,由于泥沙淤积,干渠首部逐渐填高,水流不能入渠,历代以来在谷口地方不断改变河水入渠处,但谷口以下的干渠渠道始终不变。

西门豹
西门豹,中国战国时期魏国人(故里在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安邑一带),,生卒年不详。

魏文侯(公元前446~前396年在位)时任邺(今河南省安阳市区北18公里处)令,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水利家,曾立下赫赫战功。

他初到初到邺城时,看到这里,百业人烟稀少,田地荒芜萧条,一片冷清。

后来才为河伯娶妻为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遂颁律令,禁止巫风走的。

教育了广大的百姓。

原先出走人家也回到了自己的家园。

同时,他又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开围围掘了12渠,使大片田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

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实行“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政策,很快就使邺城民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

李冰父子
李冰,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郊斜村人,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

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来。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

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

老百姓怀念他的功绩,建造庙宇加以纪念。

北宋以后还流传着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李冰治水的故
事。

建在都江堰渠首的二王庙是老百姓对李冰父子治水伟业的纪念。

其中的碑刻多是对灌区水利工程维护的技术要领。

而每年的清明时节,当地的居民都会在二王庙举行祭祀活动和开水(岁修完工后放水)典礼。

李冰现在已成为都江堰灌区老百姓所崇拜的神灵,而与水有关的宗教活动则加强了在灌区管理中政府与用水户之间的联系。

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沿岷江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

为了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首先把玉垒山凿开了一个二十米宽的口子,叫它“宝瓶口”。

被分开的玉垒山的末端,状如大石堆,就是后人称做的“离堆”。

此外,还采取了在江心中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做两支,逼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

在修筑分水堰的过程中,采用江心抛石筑堰失败后,李冰另辟新路,让竹工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战胜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

大堤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

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

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流经宝瓶口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

分水堰两侧垒砌大卵石护堤,*内江一侧的叫内金刚堤,外江一侧叫外金刚堤,也称”金堤”。

分水堰建成以后,内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了。

以上是中国古代水利名人,他们的事件一直流传至今。

其中不乏有官员和平民百姓。

他们都是水利专家,为中国水利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受到了后人的赞扬。

中国水利史上名人
姓名:张勇
学号:20101667
专业:农业水利工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