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竞争力研究专题讲解
本讲框架:
一、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演化 二、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三、产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的关系
四、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五、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六、中国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基本问题 七、中国关于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现状及评述
八、中国产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把两种理论对立起来的观点:
“比较优势不等于竞争优势”
“用竞争优势战略来替代比较优势战略”
主张两张理论互补的观点: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具有互补性、相容性”
2018/10/3
区别 研究范围
比较优势 不同产业
竞争优势 产业、企业
研究内容
补充:国际竞争力问题的提出
自从工业资本主义产生以来,伴随市场的开拓,国际竞
争就开始了。 但国际竞争力问题的提出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进入20世 纪80年,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开始加剧,主权国家国内市 场与国际市场的界限变得模糊,国际竞争力问题成为民
族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国际竞争力研究始逐渐
一、关于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演化
(一)成本优势理论
(二)竞争优势理论
(三)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双重理论
(四)国际竞争力理论
(五)竞争理论
(六)制度创新优势理论
(一)成本优势理论
1.绝对成本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1776 年首次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 他在《国富论》中提出,有利的生产条件来源于 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因为这些可 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他国 ,而在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一)国家环境说
主要代表是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 从其出版的著作看,他并没有直接地给“产业竞争力”下 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但他从产业和企业的角度研究国家 竞争力问题,认为国家竞力取决于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 而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又取决于“国家环境” 。
(二)生产力+市场力说
代表人物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的金碚博士。 他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作了详细阐述:“在国 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或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 假设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他国的更 高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包括生产 性消费者) 或购买者需求的更多产品并持续地获 得盈利的能力”。 显然,这一定义包含了两个内容:生产力和市场力 (“盈利的能力”)。这一定义在国内影响广泛,有 许多学者延用。
2018/10/3
5.人力资本理论
美国学者基辛认为,劳动不具有同质性,作为生 产要素的劳动力所有的劳动技能存在极大的差别。 工人的劳动技能、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通常是 通过教育和培训等途径获得和提高的。因此,在 教育和培训等方面的投资,就如投入生产的有形 资本一样会不断取得效益,这种效益就是人力资 本。 人力资本是资本和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 生产要素,人们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可以提高 劳动生产率,从而对一个国家的国家竞争力产生 影响。
(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说。
代表人物是中国社科院的裴长洪博士。他指出:“ 产业竞争力是指属地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它的一般 市场绝对竞争优势的总和” 。 把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结合起来。
(四)是综合生产能力说。
盛世豪教授提出。
他认为产业竞争力,是指某一产业在区域之间的竞
争中,在合理、公正的市场条件下,能够提供有效
2018/10/3
(二) 竞争优势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迈克尔·波特先后出版了《竞 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三部著作, 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竞争
问题。他提出新的竞争优势理论必须从比较优势的观念提
升到“国家竞争优势”层面”。国家的竞争优势的发展可 以分为四个阶段: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 进阶段、财富推动阶段。
2018/10/3
补充: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
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 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 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即是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 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 (例如,商业银行的混合经营。)只要把两种或更多的产 品合并在一起生产比分开来生产的成本要低,就会存在范 围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在一个给定的技术水平上,随着规模扩大, 产出的增加则平均成本(单位产出成本)逐步下降。范围 经济是指在同一核心专长,从而导致各项活动的多样化, 多项活动共享一种核心专长,从而导致各项活动费用的降 低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六)制度创新优势理论
以诺斯为代表的制度创新竞争力优势理论认为, 竞争力主要来自于通过制度创新。 建议:营造促进技术和经济潜能发挥的环境,从 而促进竞争优势的形成和经济的发展。
2018/10/3
二、关于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一)国家环境说
(二)生产力+市场力 说
(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说 (四)是综合生产能力说 (五)效率能力创新说
2018/10/3
关于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关系争论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有选择与其要素禀赋
即比较优势相符合的产业与技术结构,才能达到要素禀 赋结构的快速升级,从而使其经济收敛于发达国家的水 平;违背比较优势原则选择产业与技术结构,则会使企 业丧失自生能力(林毅夫,2002、林毅夫、李永军,
比较优势原理对中国的影响
比较优势原理在中国的现实应用,使中国成为名 列世界前三位的出口贸易大国。 但是,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竞争日趋 激烈,贸易伙伴国的反倾销诉讼压力也越来越大, 对中国定位于“世界工厂”的争议与反思的声音 也在增强。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谋求国际分工比 较利益与突破要素禀赋约束提升在国际分工中地 位,似乎是一种矛盾的选择。
(三)产业竞争力与产品竞争力关系
2018/10/3
6.技术差距论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他认为除了劳动和资本投 入的差别外,还存在技术投入上的差别,各个国 家技术创新的进展情况也是不同的,因而,技术 创新过久有可能享有出口技术密集型商品的比较 优势。 这样就会产生国家间的技术差距。当然,其他国 家会最终掌握这种新技术,从而消除差距。 这一理论说明,国家间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创新方 面的差距。但未能解释技术差距为什么会出现、 怎样的国家才会获得技术领先优势。
2018/10/3
7.规模经济理论
美国学者保罗.克鲁格曼提出。他用内在规模经 济和外在规模经济解释发达国家之间和产业内贸 易。该理论表明,在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领域, 专业化生产某一种或几种产品,形成规模优势, 更加有利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 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 而下降;另一种是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即 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 行业的规模有关。
2.比较成本优势理论
大卫· 李嘉图提出
两种比较优势理论的互补: 比较成本理论在选择优势产业时,注重劳动生产率的差 异,即生产要素组合不同; 要素禀赋理论的补充:即使劳动生产率相同,即生产要 素组合相同的情况下,由于两国要素禀赋差异,生产成 本可能不同,从而影响竞争力。
2018/10/3
从资源禀赋、成 产业、企业的策 本来看国家贸易 略研究
三.关于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关系争 论
关于比较优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问题,我国理
论界的认识分歧较大,近年来两种对立观点的论战一直
在持续。 一种观点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是一种误导, 发展中国家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来参与国际分工,将 永远成为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会陷入 停滞的比较利益陷阱(洪银兴,1997、王允贵, 2001)。
三、产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品 竞争力)的关系
(一)产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的关系 (二)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三)产业竞争力与产品竞争力关系
(一)产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的关系
波特指出:“产业有竞争力,国家自然会有竞争力” , “一国的竞争力依赖于它的产业创新与升级能 力” 。很显然,在波特看来,产业竞争力决定着国 家竞争力,同时,国家又通过“环境的塑造”来影 响产业竞争力。 我国学者裴长洪认为,从形式逻辑上看,企业竞争 力和国家竞争力是有主体的概念,而产品竞争力和 产业竞争力属无主体的概念,在讨论产业竞争力 时,其暗含的主体就是指国家。这与波特的看法是 一致的。
2018/10/3
3.要素禀赋理论
进人20 世纪后,由于李嘉图理论中的一些严格假定 不再适合于国际贸易的新变化,于是产生了一个新 的比较优势理论。 赫克歇尔一俄林(H一0 )理论,其基础是:所有国家 可以具有同等的技术,但是要素禀赋不同,如土地、 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方面的差异,而国家之间
这种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着贸易的流动。
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并进一步指出产业竞争力是产 业的供给能力、价格能力、投资盈利能力的综合。
(五)效率能力创新说。
四川师院张超副教授认为:“产业竞力是指属于不 同国家的同类产业之间效率、生产能力和创新能 力的比较,及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同类产 业最终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另外,有的学者认为产业竞争力实质上就是一国产 业与外国产业在国际与国内市场上对市场份额的 争夺能力(庞娟,2001); 也有的认为,产业竞争力就是一定环境下产业自我 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周健,2001)。从上述情况来看 学术界对产业竞争力定义的认识还很不一致,说明 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尚不成熟,需要继续努力。
2018/10/3
国家竞争力
美国工程研究院在一项题为《国际竞争能力
的技术发展》的研究中写到:“一个国家的国际
竞争能力就是该国能够生产和提供经得起国际市
场考验的商品和服务,同时维持或提高其公民实
际收入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