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
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 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2、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实践关系、认识关系、 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 用于实践客体,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 按一定方向运行。
价值的特性
客观性
主体性
社会历史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多维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含义
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价 值 评 价
特点
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评价结果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的认识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的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 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在 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是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怎样理解实践的特点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实践观念?
感性认识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 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 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
2、理性认识的定义、形式及其特点
理性认识 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 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 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 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 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识。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
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比 第一次能动飞跃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1、为什么要从认识上升到实践?
• 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 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 的作用来。 • 二是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是有条件的。 •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的原则。 •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 介。 •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4、从感性认识向理认识的过渡,必 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 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 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
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
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
(二)实践在认识中起着决定 性作用
认识的目的
实 践 是 认 识 的 基 础
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认识的来源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旧唯物 主义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 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论。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 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 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是辩证统一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 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 着绝对性的颗粒 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 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 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 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 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第一,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 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 理论、计划、方案等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 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是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1、实践中的主体和客体及中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
的人。 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
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 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 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 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 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 能把它们截然分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 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 实践。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 2、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 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 有限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 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 限发展。
实 践
认 识
(一)从实践到认识
(一)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 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1、感性认识的定义、形式及其特点
安徽理工大学 人文社科部原理教研室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真理与价值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要掌握认识的本质, 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理解认识的辨证过程;深刻 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 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提高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 义的认识规律,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 和能力。 二、本章重点与难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实践观点是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 认识的基础;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真理的 本质及发展规律;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正确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 三、核心概念:反映论 实践 认识 真理 价 值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2)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 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 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 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 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 观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创造性从根本上把 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 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三)、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真理
和谬误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
相一致,相符合、相一致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再次,真理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
★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 客观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 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 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 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 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 何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的统一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 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 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严重的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 定作用; 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 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 次性完成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合理性:
(1)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 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2、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
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 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 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