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第三小学各类传染病防控措施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对学生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对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严重影响,各学校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落实责任制,校长对本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负总责。
对因认识不到位,防控措施不到位、责任不到位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二、明确要求,落实措施1、学校要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报廊、橱窗、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的作用,利用板报、传单、集会、校园广播等形式告诉学生当前传染病的种类、预防措施和卫生保健知识;告诉学生生病不可怕,但要及早治疗;告诉学生生了病要立即向老师报告,包括疾病名称、症状表现等,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做到“宣传到人,人人知晓”。
2、学校要坚持搞好校园环境卫生,对公共场所包括办公室、教室、厕所等要进行了彻底打扫和消毒;要加强了对食堂卫生的监督、管理,严防“病从口入”;要坚持开展“两课”、“两操”活动,鼓励学生课间到室外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加抵抗力;要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喝生水、经常开窗通风、不食用“三无”食品等。
3、学校要利用家长会、告知单等形式,向学生和家长宣传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4、学校既要教育学生注意营养,不能挑食,生活要有规律;又要教育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强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5、学校要教育学生认识晨检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对待晨检,真实客观地向晨检老师反映自身身体状况,不得隐瞒和说谎。
6、学校要教育学生既不要进入疫区范围,又不要将病毒带进学校和其他公共场所,对己对人负责。
7、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各班主任、各晨检老师更要认真晨检,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8、学校要认真落实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学习相关文件,使每位教师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做到“程序明确,分工明确,责任明确”;严格执行晨检制度和晨检报告制度,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学校安全办公室、学校校长、教育助理和镇中心卫生院报告。
辛集第三小学附:部分传染病及预防措施春季传染病及预防近来,我国周边一些国家和国内一些地区相继发生禽流感疫情,个别国家还发生了从禽到人传播的疫情,并且有可能引起从人到人的传播。
受气候、人口流动等因素影响,春季为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的局部暴发流行。
为加强春季传染病的防治工作,重点预防控制流感、人间禽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
春暖花开时又该老话新提,五种当季传染病你要小心:猩红热、流脑、麻疹、水痘、腮腺炎。
立春已过,预防春季传染病的话题又该老话新提了。
传染病学专家谭教授特别提醒大家:早春季节气温干燥,呼吸道的抵抗力差,如果常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容易引发传染病。
草莓舌辨猩红热猩红热是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表现为发热,咽炎与皮疹,其皮疹的特点是:在发热的第二天左右出疹,在全身皮肤弥漫充血(压之褪色)潮红的基础上可见到针尖大小的点疹。
同时舌面有白苔,而舌质发红,很像草莓,故称为“草莓舌”。
流脑巧识别流脑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严重的可发生败血性的休克,甚至高热、抽搐和昏迷(暴发型),大多数流脑病人发病时身上(皮肤或黏膜)可见许多小红点(出血点)。
成人麻疹要警惕成人麻疹:在发热同时伴有呼吸道的卡它症状(表现为咳嗽、流涕、打喷嚏、眼睛发红、分泌物多等),在发热的第四天左右,从耳后、发根处出疹,随后波及全身。
水痘不留痕水痘是小儿常见传染病,在发热的当天就出皮疹:表现为斑疹、丘疹、水疱疹,结痂、痂皮脱落后不留痕。
水痘也可并发肺炎、脑炎以及皮疹(水疱疹时)的继发感染。
痄腮就是腮腺炎腮腺炎俗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全身多种腺体的疾病,此外还可侵犯生殖腺等。
发病时除发热外,伴有局部腺体的肿胀与疼痛,小儿还可合并脑膜炎,成人多发生胰腺炎和睾丸炎(男性)。
传染病重在预防,应该抓住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好易感人群,做好预防接种、预防服药并加强户外锻炼,努力提高肌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春季传染病的特点隆冬过去了,温暖的春天带来了生气,同时也带来了各种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等。
这些疾病一旦流行,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便会骤然上升,因此,必须及时做好预防工作。
春季传染病的共同特点春季传染病,不管是病毒还是细菌引起的,都有它共同的特点。
这些病的病原体都寄生在鼻咽粘膜上,由于病毒或细菌在上呼吸道粘膜上生长、繁殖,引起局部发炎,局部分泌物增多,发病的早期便会出现咳嗽、流涕、打喷嚏,病原体借咳嗽和打喷嚏散布在空气中,通过飞沫传染。
这些传染病的早期酷似感冒,极易被误诊,所以,对春季传染病保持高度警惕,及时治疗患者,是预防扩大流行的关键春季传染病的各异特点春季传染病除有上述共同特点之外,还存在各异的特点,识别这些特点,将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认识这些病种,准确地进行防治。
如麻疹,90%患者在起病后2~3天内可在口腔内找到典型的粘膜斑。
发现这种斑点,再结合与麻疹病人的接触史,便可提供确诊的根据。
猩红热,在链球菌侵入咽峡部后,便可引起咽峡部粘膜及扁桃体红肿,出现发热、呕吐、咽痛、头痛,口腔软腭粘膜充血、肿胀,病初起皮肤即见小米粒状红疹或出血点,继而出现粟粒样大小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红疹,以手按之全部消退。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早期可出现发热、呕吐、头痛欲裂、脖子发硬。
流行性腮腺炎则发烧、头痛,继而两侧腮帮肿大,邻居或同班同学多有同病者。
百日咳,受传染后经过7~10天即进入痉咳期,患儿出现痉挛性阵发性咳嗽,形成不断呼气,最后出现深长的吸气鸡鸣声,同时可追查到明显的接触史。
这些各自相异的特点,都有助于春季传染病的早期诊断。
明确了这些传染病的异同点以后,在春季传染病流行期间,该怎样预防呢?首先,应尽量减少到市场、剧院等公共场所,乘车时戴好口罩,避开频频咳嗽或打喷嚏的人。
其次,在疾病流行期间,不管有无传染到疾病,都要坚持早晚用温盐水嗽口或用3%硼酸水嗽口,这样可减少口腔中病原的存留。
如果家中有病人,应注意室内通风,减少空气中病原的密度。
衣物、被褥要勤洗勤晒,对食具、痰盂及受污染衣物、床单等可用0.5%的漂白粉进行消毒。
对厕所或浴室可用3%的漂白粉进行喷洒或擦拭,消毒一小时。
手的消毒可用过氧乙酸浸泡。
室内可用醋酸薰蒸进行消毒。
此外,按时给易感人群进行疫苗注射,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加强体育锻炼也是十分重要的防病措施。
如何预防春季传染病初春的气候乍暖还寒,是传染病的多发季节。
流感、水痘、腮腺炎等,都是春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加强个人卫生和防护十分关键。
1、科学穿衣:遵循传统的“春捂秋冻”的规律,初春不要急着脱去冬装,尤其要注意脚部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和体质情况,适时增减衣服。
2、经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让室内的空气流动起来,驱散病毒,以减少患病的机会;减少到空气流通不良的公共场所。
3、勤洗手: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鼻涕、痰液等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原,有可能通过手接触分泌物,传染给健康人,因此特别强调注意手的卫生。
4、多喝水: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净化体内环境。
5、适当锻炼:锻炼身体可增加血液循环,提高皮肤调节温度的能力,维护淋巴系统的功能,从而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
6、平衡营养:偏食挑食的孩子最容易发生免疫力下降,要想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合理、均衡营养非常重要。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增加含钙量丰富的鱼虾、豆制品,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注意蔬菜水果的摄取,适当搭配粗粮和杂粮,避免高糖分、高脂肪和油炸食品。
7、保证睡眠:晚间要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不使孩子过度疲劳,因为失衡的生活会带来失衡的免疫反应。
8、免疫预防:免疫接种(打预防针)是帮助小朋友抵抗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夏季传染病及预防菌痢: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与不洁饮食有关。
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
菌痢类型中最严重的是急性中毒性菌痢,多发生于2-7岁体质较好、平素健壮的儿童。
常起病急骤,体温可达41-42摄氏度,烦躁、嗜睡或反复抽搐,短时间内可发生呼吸或循环衰竭而致死亡。
预防菌痢要把好“病从口入”关,注意饮食卫生,教育孩子不喝生水,不吃腐烂变质的饭菜、水果,不贪食冷饮,生吃瓜果要洗净削皮,饭前便后洗手,婴幼儿奶瓶等食具要定时消毒。
乙脑: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蚊虫为传播媒介。
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患儿头痛、呕吐、烦躁不安、嗜睡、颈项强直、高热不退、昏迷、抽搐等,如治疗抢救不及时,可危及小儿生命或留下较严重的后遗症。
预防乙脑,除了10岁以下儿童能按时接种乙脑疫苗外,在夏季要特别注意灭蚊、防蚊。
要教育孩子不可贪凉,不在室外露宿,可采取多种方法驱蚊、避蚊,防止蚊虫叮咬。
伤寒: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儿童伤寒病人可占总病例数的35%-60%,小儿伤寒临床表现不如成人伤寒典型,年龄愈小愈不典型。
新生儿患伤寒时,肥达氏反应常呈阴性,故易被误诊。
小儿伤寒多起病较急,持续发热,胃肠道症状明显,呕吐、腹泻多见。
预防伤寒要搞好粪便、水源和饮食卫生管理,养成不吃不洁食物,不喝生水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疟疾:由疟原虫经按蚊传播而引起的传染病,以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脾肿大,贫血为发病特征。
常见的有间日疟和三日疟两种。
儿童由于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热型不规则,并常以惊厥代替寒战,表现出面色苍白、口唇发绀、恶心、呕吐、腹泻、四肢湿冷等循环不良和胃肠道功能紊乱症状,家长要引起重视。
预防疟疾重在切断按蚊这个传播媒介,要搞好卫生,消灭蚊子,避免人蚊接触,防止叮咬。
红眼病:病毒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夏季最易被染上的眼科传染病。
主要通过接触传染。
早期症状是双眼瘙痒不适,有异物感、烧灼感、接着眼睛红、肿、痛、眼屎多、怕光流泪、不敢睁眼,可伴发热、头痛。
预防红眼病,要做到勤洗手,不用手揉眼。
人们在流行期要少到或不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如游泳池、公共浴室、游乐场等。
若要游泳,可用氯霉素等眼药水进行预防性用药。
菌痢: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常因食用不洁食物或使用不洁餐具致病。
主要症状:腹痛、频繁腹泻、里急后重及粘液脓血便,发热或不发热。
严重的可无腹泻,体温骤升至41-42摄氏度,烦躁、嗜睡或反复抽搐,短时间内可发生呼吸或循环衰竭而致死亡。
预防措施,把好“病从口入”关。
家长一定要教育孩子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烂变质的饭菜、水果,不贪食冷饮,生吃瓜果要洗净削皮。
养成洗手好习惯要让孩子在进食之前和便后进行有效地洗手并防止干手时的第二次污染,比如检查你给孩子使用的毛巾和纸手帕是否干净。
恙虫病:以恙螨为传播媒介,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