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克和千克教案人教版新人教版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教案
克和千克教案人教版新人教版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教案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2袋盐重1000克,也可以说重1千克。
1千克=1000克。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做单位。
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做单位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104页例3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确立千克和 克的质量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克与千克的知 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课本第101页做一做
先说是什么物品,再判断比1克轻还是重。
3.教学例2
计量比较中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1)理解“净含量
出示课件:课本102页例2
明白“净含量”是指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2)认识、感知1千克
1千克有多重呢?
1袋盐的质量是500克。
2袋盐的质量是1000克,也可以说是1千克。
1.教学例1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
出示课件:101页例1
(1)认识、感知1克
1克有多重呢?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
将硬币发给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 以吗?开始吧。
(3)展示交流
说一说: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找一找: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 里就有一些,请找一找,掂一掂,你找到了什么?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估计生活中物品的质量,能够 根据物品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与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 学学习情感。
克和千克教案人教版新人教版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教案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
克、解决问题。其中“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 一个重要内容。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 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 活动进行感知。“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 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 活中的应用。
通过用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 以用什么作单位呢?(预设:斤,公斤、克、千克)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做了调查,他们 找到了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 千克作单位)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3)克和千克的关系
1千克=1000克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
一下
会认读秤: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秤的物品有多重
(5)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 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
念,知道1千克=1000克;认识天平和几种以“千克”为单位的秤。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秤一秤的活动,使学生感受 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 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 难点:感知1克和1千克物体的质量,估计物体的质量。 教法:启 发式教学,直观教学。
学法: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硬币、黄豆、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
买过水果?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
三、智能应用
1.课本第103页做一做
第1题,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找一找,并掂一掂。 第
2题,分组活动先估一估,再称一称。
2.课本第103页你知道吗?
生活中的秤,你们在哪些地方见过什么样的秤?组织学生小组交 流,相互说一说。
3.练习二十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知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
来学习常用的质量单位。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 需要在 操作中充分地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同时,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 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它的实践性比较强,不仅是学生今后学 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上,提 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 生动有趣的情境。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克与千克的不同, 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第一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100至102页主题 图和例1、例2。
教材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 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眼睛观察得到,只能*肌肉感觉来感知。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 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在 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 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 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 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 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在整个 新知识的教学中, 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 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 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数学思考: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问题 解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培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 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