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
1.掌握病邪与病位的关系。 1.掌握病邪与病位的关系。 掌握病邪与病位的关系 2.掌握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则,正与邪在发病中的辩证关系。 2.掌握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则,正与邪在发病中的辩证关系。 掌握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则 3.掌握积的病因病机。 3.掌握积的病因病机。 掌握积的病因病机 4.了解外感病的传变机理与一般规律。 4.了解外感病的传变机理与一般规律。 了解外感病的传变机理与一般规律 5.了解邪入五脏为病的一般情况。 5.了解邪入五脏为病的一般情况。 了解邪入五脏为病的一般情况
校释
1.虚邪:泛指四时不正之气。 灵枢·九宫八风》 1.虚邪:泛指四时不正之气。《灵枢·九宫八风》:“风从其所 虚邪 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 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 主杀主害者。 也,主杀主害者。” 2.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虚,虚邪和虚人。相得,相合。 2.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虚,虚邪和虚人。相得,相合。 两虚相得 侵犯。言邪气与正气虚弱两种情况相遇、相合, 客,侵犯。言邪气与正气虚弱两种情况相遇、相合,虚邪 就会侵犯人体而产生明显的病态。 就会侵犯人体而产生明显的病态。 3.两实相逢,众人肉坚:两实, 3.两实相逢,众人肉坚:两实,言天气正常和正 两实相逢 气充实;肉坚,指肌肉坚实,健康无病。 气充实;肉坚,指肌肉坚实,健康无病。 4.三员 即三部。 三员: 4.三员:即三部。
[理论阐释] 理论阐释]
不同邪气发病的部位特点
邪气性质不同,侵害人体的部位不同,发病有“或起于阴, 邪气性质不同,侵害人体的部位不同,发病有“或起于阴, 或起于阳”之分。 或起于阳”之分。 情志内伤,病多发于五脏, 情志内伤,病多发于五脏,故“喜怒不节则 伤脏”而病起于内。 伤脏”而病起于内。
地之清湿属外感之阴邪, 地之清湿属外感之阴邪,故“清湿袭虚, 清湿袭虚, 则病起于下” 则病起于下”。
灵枢·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篇
解]
百病:多种疾病。 百病:多种疾病。 始生:开始发生。 始生:开始发生。 本篇着重讨论疾病发生的原因, 本篇着重讨论疾病发生的原因,病邪伤人的途
径、部位,疾病传变的机理,重点论述了严重疾病 部位,疾病传变的机理, “积”的发生。由于全篇重在论述疾病的发生,故 的发生。由于全篇重在论述疾病的发生, 以“百病始生”名篇。 百病始生”名篇。
《素问·举痛论》第三十九篇 素问·举痛论》 冲脉起于关元, 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 素问·气府论》 《素问·气府论》第五十九篇 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灵枢·逆顺肥瘦》第三十八篇 灵枢·逆顺肥瘦》 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 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 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 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 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 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 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 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 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 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 趾间,渗诸络而温肌肉。 趾间,渗诸络而温肌肉。
1.大经乃代:大经,指经脉。代,是替代。大经乃代,指 大经乃代:大经,指经脉。 大经乃代 是替代。大经乃代, 邪气由络脉深入经脉,经脉接替络脉受邪。 邪气由络脉深入经脉,经脉接替络脉受邪。 2.洒淅喜惊:洒(xiǎn)淅,寒栗貌。洒淅喜惊指患者寒 洒淅喜惊: 洒淅喜惊 淅 寒栗貌。 栗频频难以自控,犹如受了惊恐一样。 栗频频难以自控,犹如受了惊恐一样。 3.传舍于输:输,即下文所谓输脉,指足太阳膀胱经。 传舍于输: 即下文所谓输脉,指足太阳膀胱经。 传舍于输 4.伏冲之脉:冲脉隐行于脊柱内的部分,部位较深,故称。 伏冲之脉: 伏冲之脉 冲脉隐行于脊柱内的部分,部位较深,故称。 5.募原:募与膜通,募原即膜原,此指肠胃之间的脂膜。 募原: 募原 募与膜通,募原即膜原,此指肠胃之间的脂膜。 6.息而成积:息,生长。积,积块。息而成积言邪气留于 息而成积: 生长。 积块。 息而成积 肠外募原之间的脉中,气血凝聚而不行,日久生长出积块。 肠外募原之间的脉中,气血凝聚而不行,日久生长出积块。 7.膂筋:附于脊膂之筋。 膂筋: 膂筋 附于脊膂之筋。 8.缓筋:循于腹内之筋,指足阳明之筋。 缓筋: 缓筋 循于腹内之筋,指足阳明之筋。
(二)病证的命名方法
正名有助于人们的交流,有助于学术进步, 正名有助于人们的交流,有助于学术进步,故古 医家极为重视对疾病的命名。 医家极为重视对疾病的命名。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说明依据邪气侵袭、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 说明依据邪气侵袭、 居留的部位而确定相应的病名是《内经》 居留的部位而确定相应的病名是《内经》给病证命名 的主要方法之一。如上所述, 的主要方法之一。如上所述,情志内伤多伤脏而病起 于内,地之清湿属外感之阴邪,多先伤人体下部, 于内,地之清湿属外感之阴邪,多先伤人体下部,天 之风雨属外感之阳邪,多先伤人体上部,故疾病常常 之风雨属外感之阳邪,多先伤人体上部, 分为上下中外三部。 分为上下中外三部。
天之风雨属外感之阳邪, 天之风雨属外感之阳邪,故“风雨袭虚, 风雨袭虚, 则病起于上” 则病起于上”。
二、邪气、正气与疾病的发生 邪气、
[原 文]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黄帝曰 : 余固不能数 , 故问先师 , 愿卒闻其道 。 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 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 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 因虚邪[1]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2], 两实相逢, 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3]。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 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 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 上下中外, 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4]。
一、邪气与病位
[ 原 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 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清湿[1]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所伤异类, 岐伯曰: 三部之气[2],所伤异类,愿闻其会[3]。岐伯曰:三部之气各 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藏, 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藏, 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 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 病起于上,是谓三部。 不可胜数。 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4],不可胜数。 1.清湿: 1.清湿:清,寒也。清湿,即寒湿之邪。 清湿 寒也。清湿,即寒湿之邪。 2.三部之气 伤于上部的风雨之邪, 三部之气: 2.三部之气:伤于上部的风雨之邪,伤于下部的寒 湿之气,伤于五脏的喜怒之气。 湿之气,伤于五脏的喜怒之气。 3.愿闻其会 愿闻其会: 要也,要点,要领。 3.愿闻其会:会,要也,要点,要领。 3.淫泆 淫泆: 浸淫; 布散。淫泆, 3.淫泆:淫,浸淫;泆,布散。淫泆,言病邪在体 内浸淫、扩散。 内浸淫、扩散。
(一)外感病的Βιβλιοθήκη 病机理[理论阐释] 理论阐释]
1.“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这是《内经》对外感病发病机 1.“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这是《内经》 理的高度概括。人体感受外邪而发病,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因素, 理的高度概括。人体感受外邪而发病,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因素, 外有虚邪之风,内有身形之虚,两者相合,其病乃生。 即外有虚邪之风,内有身形之虚,两者相合,其病乃生。若不存 在这两种基本因素,而是“两实相逢” 则人不会得病。 在这两种基本因素,而是“两实相逢”,则人不会得病。 2.正气不足在发病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2.正气不足在发病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尽管 正气不足在发病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两虚相得”就会导致疾病, “两虚相得”就会导致疾病,但在一般情况下正气 是决定受邪发病与否的关键,故文中指出“ 是决定受邪发病与否的关键,故文中指出“风雨寒 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而无虚之人, 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而无虚之人,即便 卒然逢疾风暴雨” 也不会受邪疾病。 是“卒然逢疾风暴雨”,也不会受邪疾病。
• 虚风之邪,虚邪。 虚风之邪,虚邪。 • 《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黄帝曰:黄帝曰:余闻 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黄帝曰:黄帝曰: 》:黄帝曰 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岐伯曰: 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岐伯曰: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 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 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 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 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 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 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 自去。 自去。 • 《灵枢九宫八风第七十七》: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 灵枢九宫八风第七十七》: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 》: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 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 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 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 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谨候虚风而 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 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 此之谓也。 此之谓也。
三、外邪伤人之传变
[原 文]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 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 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 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 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 痛之时息, 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 痛之时息,大经乃代[1]。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 留而不去, 在输之时, 洒淅喜惊[2]。留而不去,传舍于输[3]。在输之时,六经不通 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 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4], 在伏冲之脉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 在伏冲之脉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 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 之间,留著于脉。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5]之间,留著于脉。稽留 而不去, 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 而不去,息而成积[6]。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 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 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7],或著于肠胃之募 邪气淫泆, 原,上连于缓筋[8],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