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调研报告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09材成(1)班
2 0世纪20年代以后,革命如汹涌浪潮席卷中华大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数量庞大的现代史迹分布广泛,它们如同夜空中的星斗,散嵌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
同时,也是受到现代历史发展走向的影响,我国的现代史迹的地区分布又呈现出相对集中的特点。
而上饶地处赣东北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分布密集,拥有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方志敏纪念馆、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8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7个。
在赣东北为数众多的红色资源中,有一个著名品牌是方志敏和方志敏精神。
众所周知,方志敏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饮誉中外的民族英雄,1935年1月在上饶怀玉山区被捕,8月6日在南昌就义,时年36岁。
方志敏在艰苦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所表现出来忠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誓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气节,形成了不可磨灭的方志敏精神。
方志敏纪念馆:是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西省级重点烈士纪念馆建筑保护单位。
1977年9月由江西省人
方志敏纪念馆
民政府批准建设,1978年9月落成,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
2003年10月闭馆进行改建,2004年元月重新开放。
馆内陈设布局合理,内容丰富,有四个陈列室和一个展厅,分别陈列介绍方志敏烈士参加江西地方党团组织创建、领导江西农民运动闹革命、创建闽浙赣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狱中斗争的事迹。
纪念馆后为烈士陵园,林木葱郁,碧水回环。
馆前广场上,大理石雕刻的方志敏塑像肃穆庄严。
底座上刻有叶剑英挽方志敏的一首诗:“血战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
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
纪念馆院内立有方志敏烈士全身雕像,高7米,两边是排列整齐的女贞树相围。
基座刻有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方志敏烈士”五个大字。
雕像座背面刻有叶剑英元帅的亲笔题诗:“血战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
”纪念馆于1987年3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为全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上饶地区批准为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经中宣部批准,命名为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方志敏纪念馆
馆内设有四室一厅,正厅设有灵堂,灵堂正中为纪念纪念碑,上面镌刻着毛泽东书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字样,灵堂还存放着弋阳9288名有名有姓的烈士英名录。
左右展览室建有反映红军战士、赤卫队员英勇善战、前仆后继的石膏塑像四座。
第一陈列室介绍了青少年时代的方志敏作为江西地方党团组织的创建者、江西农民运动的卓越领导人两条半枪闹革命的感人事迹;第二陈列室介绍了方志敏所创建的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建设及战斗经历;第三陈列室正中有一座高3米的“方志敏挥毫”石膏塑像,主要陈列介绍了方志敏在狱中的斗争和以顽强的毅力写下的《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千古名篇,以及他的战友黄道、唐在刚、余汉朝、邹琦等著名英烈的生平事迹;第四陈列室介绍了建国后病故的红军老干部邵式平、汪金祥、吴克华、谢锐等同志的生平事迹。
方志敏故居
方志敏故居:是一栋普通的六拼屋农舍。
1899年8月21日,方志敏出生在这里。
方志敏家在村中是大户,祖父方长庚,生有七子二女,方志敏的父亲方高翥排行老三。
叔伯分家后,志敏家与其二伯家同住此宅。
方志敏7岁入塾馆,12岁辍学辅助家庭务农,童年在家乡度过。
1916年秋方志敏离乡进县城高小读书,始取学名志敏。
毕业后又离县赴外地求学。
方志敏在校读书以及后来从事革命活动回家,均居住于此。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其住宅被国民党反动武装及地方靖卫团多次焚毁。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于1951年拨款在原址按原貌仿建旧居。
1977年政府再次翻造修葺,以钢筋水泥结构代替原木楼梯,泥土地面改为水泥地面。
1985年纪念方志敏烈士就义50周年之际,湖塘村民集资修建围墙,保护烈士故居。
方志敏诞辰百年之际,党和政府又拨专款修缮。
近年,烈士之后又新添若干纪念实物充实故居。
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来此凭吊瞻仰的各界群众络绎不
绝。
三清山八祭村旧址:是方志敏同志主要战斗和生活的地方之一,方志敏同志在该村生活战斗长达几年。
该村保留的主要纪念点有三处:“金坑防线”突围会议旧址,小山垅战壕,“哨兵树”。
其中,“哨兵树”系方志敏同志被捕时隐避过的两棵大樟树,其经过记叙在他的狱中遗著《清贫》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两次拨专款对八祭村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和保护,每年参观瞻仰人次达4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