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抚仙湖图片

抚仙湖图片

抚仙湖图片篇一:经典游记:澄江抚仙湖友谊天长地久——澄江游记(一)足迹踏往此方清明时节,天朗气晴。

昨日说好,一行四人。

独男三女,师大风貌。

今早启程,澄江游玩。

买票坐车,梦醒到地。

初来乍到,喜多少忧。

喜在陪伴,忧在找寻。

找房砍价,住有保障。

吃喝玩聊,行程指定。

(二)向往去向此处寻地打车,往抚仙湖。

刚到感叹,仙湖无涯。

熟悉片刻,意犹未尽。

站台望眼,拍照留念。

湖边戏耍,永成记忆。

休息些许,装备赶路。

边走边拍,摊下买瓜。

路在何方,就在脚下。

寻觅下处,往樱花谷。

走路一会,公交载往。

樱花谷地,千千阙歌。

景物各异,主题鲜明。

竹椅下躺,石凳上坐。

双人寻觅,在水一方。

准备回程,照片相送。

视为珍物,保留永远。

(三)追寻到往此乡车载到县,夜色渐深。

四人齐走,租房难寻。

商议吃喝,完事再找。

嘴下有路,不负人心。

重回房租,各到卧室。

临别言语,稍议明日。

吾男独居,望灯忆家。

信息传送,吾先去睡。

次日早来,鸡鸣就醒。

三女睡晚,天白叫醒。

决议回去,终有聚餐。

重拾装备,启程回市。

(四)心灵付诸此处觉醒到站,四人分伙。

双人建水,双人回校。

此地相别,多日再见。

回校路上,感慨颇多。

昨日之事,永成美忆。

后记:有人这样说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彼此相遇相识了。

在彷徨的思绪中,对完美的追求,有太多默默地吁求和祈盼。

然而梦醒十分,恍然大悟。

有的人来了,有的人去了,这正是生命中来往的过客,那些难以忘却的人被永久地装在了心间。

人世沧桑,物换星移。

缘来缘散缘如水,情来情散情如梦。

相识欢欣,离去珍重。

凝视蓝天,白云悠悠过往,云卷自如,来去潇洒,想必自有聚散的理由。

街道上行色匆匆的人们,来来往往,或喜或悲,或乐或忧,各有各的生活轨迹。

日子,就在这你来我往中,从指缝间悄悄溜走了,滤去酸、甜、苦、辣的种种,剩下的只有厚重!生命,就在这你来我往中,恋恋诀别或欣慰延续,在痛苦与欢欣中咀嚼着人生的真实与从容。

我想是的,在我生命中的过客,有人爱我,有人恨我,有人点水而过,不管哪种人,我都得感谢。

冰心也曾说:“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我想,人生在世,最基本的也不过与此了。

感谢生命中遇到的人们,感谢我们的相遇!友谊天长地久,就让昨日之事成为永恒的回忆吧!篇二:抚仙湖自然景观抚仙湖自然景观沿湖山川秀丽,胜景很多。

西面的尖山平地拔起,状如玉笋,雄伟峻峭,被称为“玉笋擎天”;东部有温泉,当地叫热水抚仙湖晚霞塘,泉口甚多,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湖底,涌水量大,水温一般在40℃左右,水质含硫,是沐浴、疗养的理想之地;东北面的回龙山如大象长鼻,故称象鼻岭;南面山间的海门河,仅长一公里多,隔山连江川的星云湖,河中段有一堵伸到水面的赧色石壁,称“界鱼石”,其旁还有一块石碑。

碑上有诗:星云湖栖息之大头鱼,抚仙湖生长的抗浪鱼,以石为界,不相往来。

古往今来,“界鱼石”曾吸引无数游人,现已辟为公园,供人们游览。

离“界鱼石”西侧l00多米处,还有一座始建于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的海门桥,无桅杆的木船可从桥下过往于星云湖、抚仙湖间,桥身精雕细刻,美观大方。

湖中西南面,原有两个小岛,名大孤山和小孤山。

明代曾建一座“饮虹桥”把两岛连接起来,明末一夕风雨把桥和小孤山荡孤山尽。

现存大孤山,岛成椭圆形,似如鸡蛋,面积约半平方公里。

上有岩洞,还有山峰,比湖面高40多米,面水一侧多断岩,沿岛湖水深奥莫测。

岛中央旧有千岁松柏,为宋时大理国段氏所遗,但早已焚毁。

明时很多名人、学士以此岛为乐园,捐助钱银,兴建殿阁,逐渐出现了飞檐细雕的建筑群。

至崇祯年间,岛上已具规模,计有殿八、阁五、亭三、堂一、庵一,还有一座铜塔,塔基广五尺,共13层,塔上有佛像、铃锋、扁额、对联,备极奇巧。

孤山岛为当时澄江胜景。

清朝江川令彭贤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在《重修孤山寺记》中这样写道:“孤山向为迤东胜景,辟草攀萝,遂脐其巅,始由烂柯石,探南天洞,登弄珠岩,俯鱼乐国,众山献翠,两海环碧,颇如吾楚潇湘洞庭。

”蜀人杨慎也曾到孤山饱览风光,留下了一些诗篇。

当时游人、隐士所留大量诗词、碑记说明:孤山不仅是“巍然形胜冠南州”,而且是“迁人骚客停留者不可胜纪”的地方。

但清朝初年,战火四起,社会动乱,孤山的古建筑遭到了毁坏。

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虽有澄江知府王贞宇重建孤山,也只修了座孤山寺,已不及当年之宏伟。

到民国时期,只留下一座破庙了。

如今,孤山已经获得新生,并呈现着一派生机。

篇三:抚仙湖抚仙湖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地方是,抚仙湖。

抚仙湖位于滇中玉溪境内的澄江、江川、华宁三县之间。

相传,玉皇大帝派了天上的石、肖二仙来到人间巡查,他两来到滇中,看见一池碧水,波光粼粼,两位仙人被此处的景色迷住,忘记了返回天上,变成了两块并肩搭手的巨石,永远站立湖边,故而得名,抚仙湖。

下面我和大家讲讲抚仙湖的独特之处,其可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深”、“清”、“奇”。

首先,我们来说抚仙湖的“深”。

抚仙湖的平均水深87米,最深处达157.8米,是云南省的第一深湖,也是仅次于长白山天池的全国第二深湖。

同时,抚仙湖是云南省第三大湖泊(面积达212平方公里,仅次于滇池、洱海),巨大、深陷的湖盆使得抚仙湖的储水量巨大,相当于12个滇池或6个洱海的水量,居云南首位。

其次,我们来看抚仙湖的“清”。

抚仙湖水质清澈透亮,透明度可达8米,抚仙湖水深湖广,泥沙沉积较深,任凭风浪再大也难翻起浑水来。

再次,我们来聊抚仙湖的“奇”。

大家应该都知道,抚仙湖水下藏有神秘的“古城”。

据调查,抚仙湖的水下古城遗址面积达2.4平方公里,而且还发现了类似金字塔般的巨型建筑。

好了,听了这么多关于抚仙湖的介绍,想必朋友们已经对抚仙湖非常向往了。

现在,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感受抚仙湖的魅力吧!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抚仙湖西岸的一个渔村,禄充。

这里原来生长着很多芦苇,郁郁葱葱,故原名“芦冲”。

20世纪80年代初,因在这里拍摄了电视连续剧《蹉跎岁月》,也使禄充成为声名远扬的蹉跎村。

禄充是抚仙湖风景区的重要景点之一。

朋友们,现在的禄充,是一个很特别的小渔村。

之所以说它很特别,是因为这里的村民们捕鱼的方法与众不同,他们既不划船,也不撤网,而是用水车来捕鱼。

这种特殊的方法捕的当然是一种特殊的鱼,这就是抚仙湖中的著名特产——抗浪鱼。

朋友们有所不知,抗浪鱼具有奇特的生活习性,它们特爱洁净,每年立春至立秋这段时间,抗浪鱼便从深水来到岸边产卵,同时,抗浪鱼还有爱抢上水的特性,喜欢逆着水流向前游。

因此,渔民们就在村旁的水池边挖开许多水沟与抚仙湖相通,并在池水入湖处支一架水车,在水沟内支一个大鱼笼,鱼讯来临时,渔民推动水车,借助抗浪鱼爱向上游的特性来捕鱼,这就是著名的“车水捕鱼”。

下面我们来到金钟笔架,所谓“金钟笔架”,是指禄充村旁的两座山——玉笋山、笔架山。

玉笋山,又叫尖山。

此山屹立于抚仙湖岸边,山脚深入水下,山峰插入云表。

笔架山,因山形如笔架而得名,此山南北长约1里,最高点与湖面相差76米,是一座景观多彩的奇山。

各位朋友,在感受了“金钟笔架”的美景之后,我们来到了一片天然的湖湾——波溪湾,这里因大风刮不进湾内,湖水常年平静而得名。

在这里,一湾湖水连着一里多长的沙滩,而且湾里的湖水平静、清澈,是理想的嬉水、游乐之地,朋友们,不妨在此地停留片刻,感受一下吧。

朋友们,我们现在来到了抚仙湖中的唯一岛屿——孤山。

孤山原名瀛海山,明代以前,瀛海山旁边还有一个小岛,两岛之间有一铁桥相通,明末的一次地震,小岛及铁桥都沉没了,只剩下瀛海山,由此得名孤山。

孤山成于宋,盛于明,当时的名人、学士都喜欢来孤山游玩,并捐资修建了殿阁,逐渐出现了建筑群,曾建有八殿五阁三亭一堂一庵一塔,出现了烂柯坪、鱼乐园、舍身崖等“孤山十景”。

著名的明代学者杨慎也曾游历孤山,并留下了“孤山一点横烟小,何羡霞标挂赤诚”的诗句。

其中,观鱼台可欣赏“青鱼阵”奇观,每当风和日丽就会有青鱼成群结队来此,遨游嬉戏,故又有鱼乐园之称。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当地百姓还在孤山举行庙会,人们带上自己制作的彩色“米花团”投入湖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孤山岛独有的“青鱼奇观”。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抚仙湖的南岸,这里有一条连接抚仙湖和星云湖的小河,叫海门河,海门河中段有一块“界鱼石”,在此界鱼石处有一奇观,就是星云湖的大头鱼和抚仙湖的抗浪鱼每每游于此,就会即刻掉头往回游去,以石为界,从不往来。

你一定奇怪,为什么两湖的鱼儿会有这样的灵性呢?其实是因为大头鱼和抗浪鱼的生活习性不同,再加上两湖的水温和水质不同才导致了这样的奇观。

各位朋友,在游完界鱼石的奇观之后,我们今天的游程就将结束了,在今天的讲说中我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到位,感谢大家对我的理解和支持,希望大家接下来有一个愉快的行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