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教育史
教学相长原则 “藏息相辅”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
教学时弊
一曰“呻其占毕”。 二曰“多其讯”。 三曰“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四曰“使人不由其诚”。
五曰“教人不尽其材”
小结: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也是世界上教育 史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是我国古代教育经 验的总结, 可称为中国古代教育学的雏形,是 中国教育史上极为辉煌的遗产,它所论述的教
前期语文教育活动及思想
后期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语文教育观
叶圣陶前期语文教育活动:
开明书店(1926年) 《中学生杂志》(1930.1)
《文心》(1933.1-1934.6)
开明书店(1926年)
“自从开明书店登场,中国出版界才有
认真为学生着想的读物”——曹聚仁
《中学生杂志》(1930.1)
4、简评《国文百八课》在我国语文教材史上的
地位。
第三编:现代语文教育期 (今语文教育期)
背
景 及 特 点
著名语文教育家
教学大纲的流变
作业
“庠”(唐虞),分为上庠和下庠; “序”(夏 禹),分东序、西序;“学”(商)分左学、右 学。
二、言文教育期的基本内容
1 、原始社会言语教育与生活教育合二
为一 2、夏商两代文字读写教育开始兴起
三、言文教育期的基本经验
1 、语言来自生活,生活是学习语言的大
课堂 2、文字读写训练是语文教育的基础
四、言文教育期的特点
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 见得思义。”
“子绝四——毋意(不凭空臆测),毋必
(不主观武断),毋固(不固执一端),毋 我(自以为是)”
启发教学,循序渐进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
三隅反,则不复也。”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
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学而时习,知行一致
2、“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
A≠B,A>B
三、学习研究的方法
1 、从本书的编排体例(每章均按“轨迹”、“内 容”、“经验”三部分表述)入手了解我国语文教
育发展的大致情况;
2 、从不同角度如某一历史时期的语文教育,某一教
育家、教育专著,或教学的某一角度进行研究;
3 、读原文和别人的相关论文、结合语言史、文学史、
一、古文教育期背景特点
1、以“五经”、“四书”为教材,或以历代 名家名篇为范本,学的都是书面的“文”; 2、内容具有综合性和丰富性的特点,文、史、 哲不分,是一种广义的语文教育。
二、孔子
1、孔子生平 2、教育思想
3、教学原则
孔子生平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三十而立” “席不暇暖”
理想化成人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
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
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久要(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 宪问》)
理想化成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 语· 述而》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泰伯》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
语· 子罕》
教师职责及师生关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 “当仁,不让于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教学原则
1、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2、由学到知,知智统一
3、学思并重,学思结合 4、启发教学,循序渐进 5、学而时习,知行一致
5、有人说,一部中国古代教育史,就是一部中国语文教育史。
你对此如何理解?
第二编:近代语文教育期 (始语文教育期)
第三章:文学设科期
第四章:国语国文期
第三章 文学设科期
一、“中国文学教育”的概念二、两个学制源自三、中国文学单独设科的意义 P82
四、中国文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P83-102
五、中国文学教育基本经验 P103-123
1、语文教育的无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2、语文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3 、语文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
段。
五、作业
1、言文教育期语文教育的特点?
2 、我们说言文教育期的语文教育就是一种 “生活教育”,现在我们又提倡“语文学习 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试比较二者异 同。
第二章:古文教育期
古文教育期背景及特点 孔子 《学记》 科举取士与语文教育 作业
确立了中国近代新型教育的基础,标志着“中国文学” 正式设科,从此语文逐步走上了独立化、学科化的 道路。但其本质是封建的——“中体西用”。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
本质是资本主义教育。语文学科自此有了自己现代意
义 上的教育、教学目的。
六、作业
1、“壬寅—癸卯学制”、 2、“壬子—癸丑学制”。 3、中国文学单独设科的意义?
4、教学时弊
5、小结
教育原理
学学半 教学相长
教学方法
讲解法:“约而达” 、“微而臧” 、“罕譬而 喻”
问答法:“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 鸣”
练习法:“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 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类比法 :“比物丑类”
教学原则
启发诱导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相观而善”原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中庸》)
三、《学记》
若以此为法,学术由此而盛,人才由此而生
矣。——清· 陈澧《东塾读书记》 中国教育史甚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非常 辉煌的有关教育理论和方法的伟大著 作。 ——顾树森
《学记》
1、教育理论 2、教学论
育思想,特别是教学论部分,至今仍有积极意
义。它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文献。
四、科举取士与语文教育
1、唐朝进士科对当时语文教育的影响
2、对今日语文教育的启示
唐朝进士科对 当时语文教育的影响:
影响之一:促成了唐朝诗歌的极度繁荣。 影响之二:选拔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文
学人才。
对今日语文教育的启示
4、国语运动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第四章:国语国文期
一、国语国文期背景及特点P124-130 二、梁启超 三、叶圣陶 四、《国文百八课》 五、作业
二、梁启超
重视方法的指导传授:
“善于教人者是教人以研究的方法”
1、读书法:中体西用
2、作文法:言文一致
《作文教学法》、《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
三、叶圣陶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观: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核心观点 1、阅读教学观
2、写作教学观
3、教材编写观
阅读教学观:
目的观:自能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任务观:认知读 —— 理解读 —— 鉴赏读 ——
创造读
方法观:“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
在相机诱导……”
阅读书籍的指导:筛选、多读
教育理论
1、教育目的及作用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尊师重道的思想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 民知敬学”。
3、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健全学校教育制度;严格考试制度; 重视开学典礼;有严格的组织纪律 。
教学论——《学记》的精华
1、教育原理 2、教学方法 3、教学原则
综合性、知识性、趣味性、栽培性 是当时中学国文科最理想的课外辅导读物
《文心》
“用小说体裁叙述学习国文的知识和技能”,形式 上“算是很新鲜的”——叶圣陶
“这部《文心》是用故事的体裁来写关于国文的 全体知识。”——陈望道
这是“一部空前的书”——朱自清 “在国际教育史上划了一个时代” ——日本《新 中国事典》
叶圣陶前期语文教育思想:
注重语文教育特征的研究 注重语文教材编选原则的研究。 强调语文技能的专门训练。
叶圣陶后期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对语文课的性质、目标,语文教材的内容、
体系,及语文教学的原理、方法,语文考试 的实质和语文教师的修养,坚持语文教育的 调查实验研究的论述。
1、文言、语体文混合编制,而以语体文为主;
2、打破了历来课本选文各不相关、毫无系统可寻的
传统编辑体例,创制了一种尽可能体现语文教学程
序的编辑体例,一课为一单元,每课有“文话”、
“选文”、“文法或修辞”、“习问”
五、作业
1、国语国文期语文教育的主要经验有哪些? 2、简述梁启超的语文教育思想。 3、如何理解叶圣陶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 教”?
作文教学观:
作文“求诚”(核心观点) 作文教学必须在学习语言方面下苦功夫 确立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历练” 养成自改作文的能力 “下水作文”
语文教材编写思想: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文质兼美”
“文情并茂”
四、《国文百八课》
标志着单元组合法的进一步完美和成型,赋予“国 文科以科学性”,其主要特色:
六、作业
一、“中国文学教育”的概念
“ 中国文学”的设科是随着中国的新学制“壬寅学
制”和“癸卯学制”而发生的。所谓“中国文学”,
其实并不纯属文学,而是相对于“外国文学”的一
个科目。本章所说的“中国文学教育”,指的正是
“中国文学”设科期间的语文教育,而不是中国现
代意义上的文学教育。
二、两个学制
“壬寅—癸卯学制”(1902-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