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带答案)

八年级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带答案)

八年级课外古诗鉴赏专项练习(一)寒夜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②才:仅。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2分)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二)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首句中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那里?(3分)2.请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的景象,并指出这句蕴含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3分)(三)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争堪悲。

路出①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②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③何处期。

【注解】①“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遥远漫长。

人:指诗人自己。

②客:在外漂泊。

③风尘:喻指社会动乱。

1.诗人以一个“”字奠定全文感情基调,“”这一动作是此种情感的具体表现。

(2分)2. 请结合诗句,赏析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分)(四)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 诗中颔联、颈联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出山野美丽的景象,请具体分析。

(3分)2. 找出传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分)(五)望江南①李煜闲梦远,南国②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

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解】①望江南:词牌名。

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

②南国:李煜故国南唐,都城在金陵(今南京)。

1.这首词写江南秋景,选取了江山、、、明月等典型景物,描绘出南国秋天的景色。

(3分)2.有人评价这首词“朴素自然,没有一句直露地抒情,但又句句融情”,试以末句“笛在明月楼”为例,加以赏析。

(3分)(六)柏林寺南望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②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佛寺的别称,此处指柏林寺。

②霁(jì):雨止天晴。

1.请根据诗意,在下面括号内填写出诗人的先遣。

(2分)()→松径(或松林)→()2.登高远眺,诗人眼中山色尤为苍翠,试根据第三句分析原因。

(2分)3.“画出西南四五峰”不但写出了山峰的美妙,还表达了“望者”怎样的情感?(2分)(七)送张四王昌龄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1.首句中哪个词语点明了季节?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本句所呈现的画面。

(2分)2.三四两句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

(2分)(八)舟行青溪道中入歙①宋·方回蕨拳②欲动苕③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释】①方回:元朝诗论家。

今安徽歙(shè)县人。

诗题“入歙”即指进入诗人家乡歙县。

②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③苕(tiáo):凌霄花的古称。

诗的结尾句“夹溪随处有桃花”虽然明白如话,意蕴却很丰富:它通过手法的运用,不仅让我们欣赏到清溪两岸随处可见的灼灼桃花,也让我们自然联想起陶渊明所描绘的“”(填一个成语);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作者陶醉于美景的喜悦心情,更让我们品味出作者对家乡的那份。

(3分)【答案】(一)寒夜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②才:仅。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2分)(1)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1分)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1分)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梅花”有高洁的志趣,(1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1分)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1分)(二)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首句中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那里?(3分)首句连用两个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读来朗朗上口,写霜草之“苍苍”,使其境界更为开阔,点出秋色之浓重;写虫之“切切”,渲染了秋夜的凄清。

2.请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的景象,并指出这句蕴含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3分)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忘却了他的估计,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不胜惊喜的赞叹。

(三)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争堪悲。

路出①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②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③何处期。

【注解】①“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遥远漫长。

人:指诗人自己。

②客:在外漂泊。

③风尘:喻指社会动乱。

1.诗人以一个“悲”字奠定全文感情基调,“掩泪”这一动作是此种情感的具体表现。

(2分)2. 请结合诗句,赏析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分)诗人写故乡衰草遍地,寒云笼罩、暮雪纷飞,渲染了送别时苍凉萧瑟的环境氛围,烘托对友人伴寒云而去以及在乱世之中后会无期的悲伤之情。

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景致相融合,更增添感伤悲凉之情。

(四)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 诗中颔联、颈联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出山野美丽的景象,请具体分析。

(3分)晚籁与斜阳,动静对比,沉寂幽静;胭红与雪白,色彩对比,鲜明绚丽;群山万壑与棠梨荞麦,远近高低对比,层次分明。

2. 找出传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分)兴长、惆怅诗人原本游兴正浓,一看到村桥原树极像家乡景物,便触发对故土亲人的思念之情。

(五)望江南①李煜闲梦远,南国②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

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解】①望江南:词牌名。

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

②南国:李煜故国南唐,都城在金陵(今南京)。

1.这首词写江南秋景,选取了江山、芦花、孤舟、明月等典型景物,描绘出南国秋天肃杀、凄寒的景色。

(3分)2.有人评价这首词“朴素自然,没有一句直露地抒情,但又句句融情”,试以末句“笛在明月楼”为例,加以赏析。

(3分)在营造的静谧气氛中,忽闻短笛声声,弥散在明月之下,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通过笛声的凄清反衬出囚居生活的孤寂之感,亡国之恨。

(六)柏林寺南望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②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佛寺的别称,此处指柏林寺。

②霁(jì):雨止天晴。

1.请根据诗意,在下面括号内填写出诗人的先遣。

(2分)(溪上或船上)→松径(或松林)→(柏林寺)【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可从“溪上”“柏林寺”等关键词中得到启发进行作答。

2.登高远眺,诗人眼中山色尤为苍翠,试根据第三句分析原因。

(2分)一是雨后,青山加洗,苍翠欲滴;二是白云映衬,更显苍翠。

(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意的理解。

“青山霁后云犹在”一句中的“霁”字表明雨后初晴,所以“青山如洗”,“云犹在”写出雨后天空中飘着白云,与青山相互映衬,显得更加苍翠。

3.“画出西南四五峰”不但写出了山峰的美妙,还表达了“望者”怎样的情感?(2分)“惊喜”或者“惊奇与愉悦”。

(答对“喜爱”“赞美”“热爱”等情感,而无“惊”或意外”之意,得1分)(七)送张四王昌龄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1.首句中哪个词语点明了季节?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本句所呈现的画面。

(2分)暮。

画面:枫林尽染红了,太阳快要西坠,此时送张四,我满怀愁思!2.三四两句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

(2分)示例一: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冷山与冷月——“冷”字正点出了寂寞与孤独的处境;凄清的猿声——就连猿也为之凄凄哀啼。

在别离时刻,安上这些景致,营造这种基调,那是悲上加悲,使得离人的伤心无以复加。

因此,这里是缘情生景,因景生情,情景互融。

示例二:通过对别后情景的想像(“冷山月,清猿无断时”)表现了别离时刻的悲伤之情。

(八)舟行青溪道中入歙①宋·方回蕨拳②欲动苕③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释】①方回:元朝诗论家。

今安徽歙(shè)县人。

诗题“入歙”即指进入诗人家乡歙县。

②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③苕(tiáo):凌霄花的古称。

诗的结尾句“夹溪随处有桃花”虽然明白如话,意蕴却很丰富:它通过白描手法的运用,不仅让我们欣赏到清溪两岸随处可见的灼灼桃花,也让我们自然联想起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填一个成语);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作者陶醉于美景的喜悦心情,更让我们品味出作者对家乡的那份热爱和赞美。

(3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