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四项基本能力
能力一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1.从文字表述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文字表述承载着解答试题的重要信
息,是考生获取答题信息的重要途径,审题时要特别关注文字中的 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
(1)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高考题中的综合题往往提供了很多材料(如材料一、材料二等 等),并且往往每一个材料都设有一个问题或多个问题,这些问题
的能力,需要调动和运用有关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与技巧。第
(1)题,从图中可知甲地降水量在700~750 mm,乙地降水量在 800~850 mm,两地降水量差在50~150 mm,故C选项正确。第 (2)题,泥石流多发生在地形崎岖、降水多的山区,从图中可 知北京市泥石流多分布在西部和北部的高山高原地区。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4℃等温线在西部沿海
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结合西部沿海的地理事物分布可知等温线的 延伸方向与沿岸的洋流和海岸山脉的走向有关。第(2)题,从材 料二中可知加州南部地区降水稀少,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加
州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的农业,大力兴建了北水南调等许多水利工
程,同时,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农业生 产技术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范围的扩大,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
(2013·四川高考)图1和图2分别是我国东北
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
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
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选择图1和图2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 比较的差异情况。 (2)据图1和图2,指出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涝灾最严重 的地区,并说明理由。 (3)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 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的答案有的直接来自材料,有的需要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并结合已掌
握的地理知识来获取。解题时要认真、细致地阅读材料,注意从中 提取关键词语,找到其可能包含的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与图示及
设问相结合。举例如下:
(2012· 新课标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 50 mm,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 4480~5000 m。 该地降水少 该地有冰雪融水 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 种植芦笋需水量大 的芦笋出口区。
草原和荒漠为主,而恒河平原为热量、降水丰富的热带季风气
候区,故恒河平原的风化壳厚度大于伊朗高原。 [答案] (1)B (2)C
[练习2]
(2013·北京丰台区一模)பைடு நூலகம்013年,将建成基于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北京市地质 灾害点实现全覆盖。下图为北京市泥石流多发区与多年平均 降水量分布图。读图文资料,回答(1)~(2)题。
路口交通流量的大小、各种车辆车道行车的比例、车行的路 面状况等决定的。人流量很大的地方,红绿灯时间设置还要 充分考虑到车让人。读某城区四个路口,甲、乙、丙、丁的 红绿灯时间长度统计表。据此回答(1)~(2)题。 甲 红灯时间(秒) 40 乙 30 丙 20 丁 58
绿灯时间(秒)
40
50
60
20
(1)甲、乙、丙、丁四个路口距市中心最近的是 ( A.甲 C.丙 B.乙 D.丁 (
年份
1980 2010
第一产业
65% 10%
↑
第二产业
15% 43%
↑
由横向可获 第三产业 ← 取三大产业 ← 20% 结构信息
47%
↑
由纵向可获取三大产业的变化信息
(3)区域型:即对不同地区的地理数据进行对比等等。
4.从试题答案或选项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地理信息的获取是多种多样的,在组合型选择题或综合 题中,前一题的答案也往往是下一题的设问,可以为下一题 的解答提供答案。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也往往能为我们的正确 选择提供信息。如:读世界某区域风向示意图,下列所示季
区以旱地为主,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于耕作,不利于作物生长。
[练习3] 问题。 材料一
(2013· 高考临考押题密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
下图为7月份美国本土24℃等温线分布图。
材料二
加利福尼亚州年降水量北部约1 250 mm,南部不足
200 mm。1973年,加州北水南调主体工程完工,1990年达到设计 输水能力。后来,加州又继续兴建大大小小的调水工程。得益于 这些长距离调水工程,加州的干旱河谷地区出现了灌溉面积2 000多万亩的良田。 (1)描述图中24℃等温线的走向,并简述西部沿海地区等温 线走向的成因。 (2)加利福尼亚州的干旱河谷变成良田,其农业区位发生了 哪些变化? (3)分析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2)丙地最有可能位于 A.工业区 C.居住区 B.中心商务区 D.行政区
)
[解析]
从表中我们可获取丙处红灯时间最短、绿灯时
间最长,丁处红灯时间最长、绿灯时间最短的信息。人流量 大的市中心地区,因为行人行走速度较慢,为了方便行人过
马路,将红灯时间适当延长。而在人流量较小,车流量较大
的工业区,为了保证车辆通行顺畅,将红灯时间缩短,绿灯 时间延长。 [答案] (1)D (2)A
节与下图相符的是
A.天山山脉的雪线海拔最低 B.北极冰川范围最广 C.地中海地区温和多雨 D.图中海洋北部海区洋流为顺时针流向 从图中风向可知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从选项中可知A、 B、C描述的都是北半球冬季发生的现象,只有D选项描述的是 北半球夏季的现象,故D选项正确。因此在答题过程中,一是 要充分获取选项所提供的信息;二是要结合题目要求,在充分 调用与此相关的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找出正确选项。
制性要求,这是设问信息最重要的表现,切不可掉以轻心。
解题时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和设问,从题干设问中获取对解 题有用的地理信息。举例如下:
2.从图示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解答从图示获取信息的题目必须过好地图关,遵循各 种地图的解读方法和技巧,一般来说解读图表信息时可以 按照:明确“图名”——关注“图例”——分析“图中” 的步骤。上面的例子
3.从地理表格数据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地理表格数据种类较多,大致有以下几类:
(1)时间型:即展示某一地理事象的时间变化(如气候资 料、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等数据),它主要反映出某地理事 象的时间变化规律。 (2)结构型:即展示某一地理事象内部的结构数据,如农
业产值结构构成,三大产业结构构成等。
如某地三大产业构成变化表。
[典例1]
(2013·江苏高考)一艘海轮从上海出发驶向美
国旧金山。当海轮途经下图中P点时正值日出,图中EF线表示
晨昏线。读图回答(1)~(2)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最接近 A.15°N,135°E C.23°26′N,0° B.15°S,135°W D.23°26′S,180°
(
)
(2)下列现象发生时间与海轮途经 P 点的日期相近的是 ( A.江淮平原地区正播种冬小麦 B.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梅雨季节 C.北京一年中昼长最短 D.塔里木河一年中流量最大
中的分布入手,归纳出其空间分布大势。 (2)冬季气温低,积雪量大,春季气温回升快,融水多且 集中,再加上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极容易造成春季洪涝。 (3)气温低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会影响春播时间;降水多
会造成土壤积水严重,会形成土壤渍涝,不利于作物生长。
[答案]
(1)图1:图示区域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低(或大部分地区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1.读图分析能力。从读图名、图例入手,结合图例判读不 同图例在图中的分布状况,归纳分布规律。 2.春季洪涝多与冬季积雪量、地形和春季气温回升有关。 3.气温一般影响农作物熟制,降水量影响耕地类型。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
(1)描述气温距平和降水距平百分率,要从不同图例在图
偏低2~4℃);偏低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部(或
西部平原)偏低值最大,达4℃以上。 图2: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偏多量大致由东北向西南(或 由东向西)增大;西南部(或西部平原)偏多量最大,达1~2倍。 (2)西部平原地区。该区域气温较常年偏低值最大;降雪(水)量较 常年偏多量最大;积雪量大;地势平坦,积雪融化后地表水流不畅。 (3)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春播秋收;春温较常年偏低,春播推 迟,生长期缩短(或收获延迟,作物易受秋季低温冷害影响);东北地
能力三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所谓描述事物,一般是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等特征, 阐释事物则是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即考查考生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 变化的能力。同时用准确简炼的地理学科语言表达出来。为 此在复习备考期间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典例3]
(1)甲、乙两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最大差值可达
(
)
A.49 mm
C.149 mm (2)北京市的泥石流灾害
B.99 mm
D.199 mm ( )
A.发生频率随降水量的增多而增加 B.多分布于西部和北部的高山高原
C.强度与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有关
D.可通过加强监测和预报避免损失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2)从试题题干和设问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题干是地理问题设置的关键,要明确题干中提供的关键
信息并对信息加以整合归纳。设问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明确试题要求和命题者考查意图的重要依据,设问的作 用主要体现在其“指向性”,即问的问题是什么,为解答问 题提供具有限制性的词语,如时间、地点、过程、原因等限
专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