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艺术形象中心论点:宝玉对封建制度的叛逆、反对男尊女卑、厌恶封建仕途经济。
黛玉的生性孤傲、天性率直,同样的叛逆封建、蔑视功名利禄。
关键词:红楼梦、贾宝玉、林黛玉论文摘要:自《红楼梦》问世的那一刻起,这部宏伟巨著就以其凄美的色调吸引了无数的读者,也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它以贾家的衰败和众多人物的喜怒哀乐演绎了整个封建贵族阶级必然走向崩溃的命运。
作者曹雪芹如实地描绘了现实主义的悲剧,时代的、社会的、阶级的、人的悲剧。
根据1982年的统计,《红楼梦》中的人物,有男495人,女480人,共计975人。
其中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人物角色至少有四五十个,这在众多瞩目的长篇小说中也属罕有。
世人从作品中的各种角色的生存境遇与心态历程,可以更深刻地审视《红楼梦》这部大悲剧。
正是因为这些人物各自不同的悲惨遭遇,这些人物角色所共同构建的悲苦世界,为中国小说的忧郁气质、痛苦形象等百味苦态,做了一个百川归海式的总结和升华。
在《红楼梦》悲苦世界的芸芸众生中,那些活灵活现的悲剧角色最引人注目。
因为他们各自不同的身世际遇和共同的悲剧结局,这才共同汇聚成色彩斑斓的悲情人生和无边无际的苦难海洋。
走进这些悲剧角色的心理世界和活动空间,我们便能更为深切地了解这部警世伤心的大悲剧。
在曹雪芹的笔下,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是全小说的线索,因而宝玉与黛玉就成为了《红楼梦》的中心人物,整个《红楼梦》的故事,都是围绕着他们而展开的。
作者用了现实主义的笔法,塑造了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巨大艺术感染力量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形象,我们先来看看宝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无量怨苦宝玉痴(一)封建统治者眼中的“混世魔王”、“孽根祸胎”。
贾宝玉在荣国府是处于继承人的地位,不仅长得一表人才,更因为出生时衔玉而生,更加使全家人相信他有“聪俊灵秀”的天赋,老太太视若掌上明珠,整个贵族家庭对他寄予了特别殷切的希望和要求。
我们知道,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男人居于统治地位,男尊女卑的思想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封建贵族们往往要求自己的子孙接受最正统的封建教育,努力地加官晋爵,功名出仕,以至于光耀门楣。
在这一要求下,不少纨绔子弟都曾为之而奋斗。
然而,厚望之下的宝玉不仅丝毫无意于立身扬名、治国经家,而且他时时“忤逆”,对贾家、对国家已经彻底绝望,甚至走上背叛的道路。
他和他的父亲是那样的水火不容,势不两立。
他不爱读的书,偏偏要他读;他不爱做八股文,偏偏要他做;他不爱和那些峨冠博带的家伙应酬,偏偏逼他出去应酬;他认为茫茫尘世,只有女孩子们的世界是一片净土,他的父亲总要把他拉出这片净土,他的母亲总要来摧残这一片净土,还有他的伯父、哥哥、侄辈之流总要来污秽、践踏这片净土。
特别是他爱的人,偏偏不许他爱;他不愿结的姻缘,偏偏要他结。
尽管家里人逼着他去做这些事,他仍然坚持着不去做。
总之,贾宝玉确实是背叛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所以他在其父母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统治阶级眼里是一个“混世魔王”、“孽根祸胎”。
当然,任何人的性格的形成都是有一定的社会根源和家庭根源等等复杂的原因的。
我们分析这些原因,不难发现作者通过塑造的宝玉这一形象所展示的贾家封建大家族的末落以及所代表的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衰败命运。
1、他生活在一个典型得腐朽衰败的“侯门公府”式的封建贵族大家庭,但这个大家庭的“荣华富贵”已经面临着无法长久持续下去的境况了。
富贵家庭趋于衰败的具体现象,使贾宝玉看到了自己所隶属着的阶级的末路的即将来临,因此他对于家族安排的仕途毫无兴趣,表现得放荡不羁。
2、贾府中的权利中心——贾母对于孙儿的庇护和骄纵也是贾宝玉这一性格形成的重要原因。
贾宝玉自幼受祖母溺爱,在祖母这边屋里居住,“和姐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无人敢管”。
在她的娇纵下,宝玉“不但亲戚朋友一概杜绝,连家中晨昏定省,都随他便了”。
3、“众星捧月”的生活环境也造就他的这种性格特征。
在贾府,与罪恶腐败的统治势力鲜明地对照着的是一个鲜活生动地女孩子们的世界。
这些女孩子或漂亮,或温柔,或泼辣,或热情,性格迥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以宝玉为中心,服侍他,袒护他,各以一颗纯真的心围绕着他,倾注着他。
无论生活上,还是精神上,宝玉自幼跟她们亲密不分。
作者还特意为我们描写了跟贾宝玉生活上最密切的袭人的家庭和她的身世。
同时写了和袭人思想品格相对立的是被称为贾宝玉的“第一等人”的晴雯,还有贾母的丫鬟鸳鸯……所有这些女孩子一般都有她们真挚纯洁、自由不羁的一面。
4、身边朋友的影响。
为贾宝玉所亲近,引为知心朋友的,还有外边的秦钟、柳湘莲和蒋玉菡。
他们有的身居贫贱,有的是没落了的旧家少年。
所以,贾宝玉虽然生长在贵族统治阶级家庭里,但自幼并没有受到封建主义统治势力正常的熏陶教育,他的思想、性格同当时的世俗社会相抵触,跟封建秩序相违背是十分正常的。
(二)读者眼中的“博爱主义者”。
一个宝哥哥,周围有许多“好妹妹”。
读者眼中的宝玉,似乎是一个“博爱主义者”。
这里的“博爱”我认为应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广义的爱。
不仅仅是我们理解的爱情,还包括亲近、爱恋、体贴、尊重、同情等情感;其二是广泛的爱。
不限于黛、钗、湘,也包括晴雯、袭人、紫鹃、鸳鸯、平儿、香菱和其他一些小丫头,等等。
唯其“博爱”,所以“心劳”。
这种性质的爱应该就是人道主义。
贾宝玉的巨大悲哀之一,就是大观园中的群芳不能永驻,少女们不能老是陪她玩乐,青春梦幻世界不能永葆其美妙。
且看第一百回中,宝玉想念黛玉及其丫鬟的云散,郁闷到无可如何。
忽闻探春出嫁之事:宝玉听了,啊呀的一声,哭倒在炕上。
唬得宝钗袭人都来扶起说:“怎么了?”宝玉早哭的说不出来,定了一回子神,说道:“这日子过不得了我姊妹们都一个一个的散了!林妹妹是成了仙去了。
大姐姐呢已经死了,这也罢了,没天天在一块。
二姐姐呢,碰着了一个混帐不堪的东西。
三妹妹又要远嫁,总不得见的了。
史妹妹又不知要到那里去,薛妹妹是有了人家的。
这些姐姐妹妹,难道一个都不留在家里,单留我做什么!……为什么散的这么早呢?等我化了灰的时候再散也不迟。
”正因为宝玉如此泛爱而且痴情,所以留恋青春、珍惜万般、痛惜离别、迷失心志,岂知天下从无不散的宴席?鲁迅先生云其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信然。
贾宝玉有着与封建主义格格不入的性格,站在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来看,贾宝玉就是在一个在封建主义母体里萌动着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胎儿的典型代表。
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色彩鲜明、线条清晰的民主主义精神的完整轮廓和雏形。
贾宝玉的民主主义思想,首先表现在他的“爱人”上,他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崇拜女性。
不管这些女性是小姐出身,还是丫鬟的角色。
即使对于有些寒素和微贱人物的爱慕和亲近,尤其女孩子,他也表现出特殊的亲爱和尊重。
从积极方面的意义看,我们说这是小说中人性解放、个性自由和人权平等的要求。
实质上也反映了人道观念和人权思想,即进步的民主主义精神。
其次,贾宝玉非常讲究尊重个性,尊重意志。
第二十回他对贾环说的话以及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写晴雯生气说到怕砸了盘子,宝玉笑道:“你爱砸就砸。
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
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儿也可以使得,只是别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欢喜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砸了,也是使得的,只别在气头儿上拿他出气。
——这就是爱物了。
”(出自《红楼梦》第回)这种言论,在我们今天看来自然觉得太过分,很不妥帖,但仔细品读这段话,我们不难发现,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尊重意志,尊重个性。
第三十六回写“情悟梨香院”的一段,说明贾宝玉完全尊重龄官的个性、意志和她与贾蔷的关系。
他平日和姊妹、丫鬟们一处,也总是尊重别人的意见,很少拿自己的主张;更不想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
贾宝玉的这种民主主义思想是和封建主义原则正面抵触的,它直接破坏着封建秩序。
贾宝玉待人接物的态度,也总是否定封建社会的礼法观念,主张听任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心愿去自由活动。
(三)社会学家眼中“双重叛逆”的贾宝玉仔细品读作品,以社会学家的眼光看待宝玉这一形象,贾宝玉具有阶级与社会性别角色的双重叛逆性。
作为本身就是封建大家族的贵族子弟的曹雪芹,他的思想中具有初步的女性主义与男人解放主义意识。
这从他所塑造的宝玉这一人物身上体现出来。
妇女解放运动进行了将近两个世纪之后,世界并没有像旗手们期望的那样实现两性彻底的平等。
社会性别革命的倡导者们终于发现,只有当男性的传统社会性别角色被修正乃至颠覆之时,女性才可能获得全面而彻底的解放。
于是,男性解放运动应运而生。
这种理论在贾宝玉身上得到了体现。
1、摒弃“男人应该事业有成”的性别角色意识。
儒家文化观念下的理想男人应该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贾宝玉是被其所属家族寄予厚望的一个人物,贾政等人期望宝玉“深精举业”,平步青云,达到“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
然而,贾宝玉一生鄙弃功名利禄,最恨所谓“仕途经济”,他整日沉浸在“风月诗酒”之中而自得其乐,这种“不思进取”,是与传统社会中性别角色对男人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2、颠覆“男女授受不亲”的性别角色要求。
在贾宝玉生活的时代,男人是社会的主宰,从小教育他们是不同于女孩子的,他们应该与女性保持距离。
一个“成熟”的男人如果整天和女性混在一起,会被认为“没出息”、“浪荡子”,沉湎于儿女情长。
但贾宝玉却偏对女孩子们做的事情感兴趣。
这或许出于他的性别平等意识。
他与女性交往的平等观,以及对女性的爱护,通过许多细节表现出来。
3、挑战“男人阳刚”的角色定位。
中国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对男女差异有着明确的规定,男人的“阳刚”对应女人的“阴柔”。
虽然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的是“才子佳人”的传统积淀,这有别于国外的“英雄美女”的传统。
但是,我们的“才子”也仅仅是重在学识,而装束上也是绝对男性的装束,贾宝玉则有别于这种男性传统的装束。
他喜欢戴精美的绣袋,穿漂亮的衣服。
至于喜欢吃女孩子的胭脂,更是将这份阴柔演绎到了极致。
那一段“宝玉葬花”更是“女性味儿”十足。
贾宝玉被公认为多情公子,而这多情,也恰是男人的阳刚形象所不容的,是贾宝玉对传统男人性别角色的另一背叛之处。
4、背叛“君子之交”的道德准则。
在传统社会性别角色下,儒家文化讲究“君子之交淡如水”,所以,男人间深刻的友谊受到抑制。
因为以男人解放理念来考察,男人被认为应该是坚强无比的,是可以独自承担一切重轭的,应该回避男性间的亲密情谊,而温情脉脉、甜甜蜜蜜、亲密无间的交往,会使男人显得太“多情”,有损男人的“硬汉”形象,因此像女性之间那样的亲昵友情在男人世界是被禁止的。
而贾宝玉从来都没有想要扮演“硬汉”。
(四)佛家“因果说”看宝玉凡是有因必有果。
从四大古典名著看来,每一步作品的故事发生都是有缘起的。
《水浒传》中的开头提到的“钦差内外提点殿前太尉洪信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星夜临朝,祈禳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