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浦发银行成都分行违规发放贷款案合规分析

浦发银行成都分行违规发放贷款案合规分析


四、合规分析
1.高层管理者:不重视合规制度,甚至领导组织违规。
2.人事部门:对全体员工来说,业绩和盈利直接不仅与工资和奖金,更与个人升 迁和仕途相关联。从上到下形成业绩压力,迫使员工行走在违规的边缘。同时, 轮岗制度的不执行,形成了利益小团体。对此,暴露出来的是薪酬体系、绩效考 核体系、人事升迁和轮岗制度的缺失。
2.被监管者 浦发银行根据监管要求,在摸清风险底数的基础上,对违规贷款“拉直还原” 做实债权债务关系,举全行之力采取多项措施处置化解风险,并按照党规党 纪、政纪和内部规章,给予成都分行原行长开除、2位原副行长分别降级和记 大过处分,对195名分行中层及以下责任人员内部问责。截至2017年9月末, 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已基本完成违规业务的整改,目前该分行班子队伍稳定, 总体经营平稳正常。
2002年3月从工商银行四川分行副行长一职转任浦发银行成都分行行长。在王兵 上任初期,正逢钢铁、煤炭等大宗商品的黄金十年,这些企业为浦发银行成都 分行带来了可观的业绩回报。自此,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开始以一些“非常之道” 向这些企业增发贷款。由于缺少真正的担保、抵押等缓释措施,再加上近年来 钢铁、煤炭产业去产能,业绩不景气,浦发银行成都分行的不良贷款开始增多。
这是一起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主导的有组织的造假案件,涉案金额巨大,手段 隐蔽,性质恶劣,教训深刻。此案暴露出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内控严重失效。该分行多年来采用违规手段发放贷款,银行内控体系未 能及时发现并纠正。 二是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的超高速发展。该分行采取弄虚作假、炮制业绩的不 当手段,粉饰报表、虚增利润,过度追求分行业绩考核在总行的排名。 三是合规意识淡薄。为达到绕开总行授权限制、规避监管的目的,该分行化 整为零,批量造假,以表面形式的合规掩盖重大违规。 此外,该案也反映出浦发银行总行对分行长期不良贷款为零等异常情况失察、 考核激励机制不当、轮岗制度执行不力、对监管部门提示的风险重视不够等 问题。
二、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1.四川银监局依法对浦发银行成都分行罚款4.62亿元; 2.对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原行长、2名副行长、1名部门负责人和1名支行行长分别 给予禁止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取消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警告及罚款。 3.相关涉案人员已被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4.对195名分行中层及以下责任人员内部问责,并在全行启动大轮岗; 5.鉴于四川银监局对浦发银行成都分行相关风险线索等问题未全面深查,监管督 导不力,对其监管评级失真,银监会党委责成四川银监局党委深刻反省,吸取教 训,并对四川银监局原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问责,给予党纪 政纪处分。
3.贷款部门:贷前审核流于形式,只关注与形式合规,对可能发生的风险缺乏认 识或有意的回避;贷后缺乏对资金和用途以及流向的监管。
4.总行合规部:部门权力较低,处于边缘位置,难以发挥其作用。
5.运营管理部:只要能规避自己责任,对于其他在所不问,仅注重形式合规。
6.培训中心和工会:培训最主要的目的在于摘除自身责任,将培训做为一项 任务。合规培训效果较差,甚至连管理者对合规重要性的认识都不够。
浦发银行成都银行违规发放贷款案
一、违法违规事实
通过监管检查和按照监管要求进行的内部核查发现,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为掩盖 不良贷款,通过编造虚假用途、分拆授信、越权审批等手法,违规办理信贷、 同业、理财、信用证和保理等业务,向1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换取相关 企业出资承担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不良贷款。
三、措施 1.监管部门: (1)银监会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党委会议和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查处工作,并 成立专责小组,与上海市委市政府、四川省委省政府建立工作协调机制,通过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进风险处置和整改问责工作。 (2)在银监会统筹指导下,四川银监局制定实施“监特别管措施”,实行 “派驻式监管”,开展多项专项排查治理,积极推动合规整改工作。 (3)四川省委省政府和上海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各方互相协作配合,共 同推进风险处置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和地方金融安全。
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利用空壳企业承债式收购,以腾挪不良贷款,违规操作资金 规模近千亿。所谓承债式收购,是不良贷款腾挪的一种手段。通过这番不良资 产腾挪,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出现了长期“零不良”的繁荣假象。浦发Biblioteka 行 浦发银行贷款付X息
贷款 付息 贷款
x 付息
A企业
正常
A企业 收购A债务
B空壳企业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行存在: 1.内部控制严重失效,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 2. 未提供或未及时提供检查资料,不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现场检查,对现场检查 的顺利开展形成阻碍; 3.授信管理严重违规,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 4.违规办理信贷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 5.违规办理同业投资、理财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 6.违规办理商业承兑汇票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 7.违规办理信用证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 8.违规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 9.违规利用保理公司进行资金空转,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