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人际交往拓展训练汇总

大学生人际交往拓展训练汇总

大学生人际交往拓展训练一、团体名称:人际交往拓展训练营二、团体性质:同质、封闭的成长小组三、团体规模:16名大学生组成(不包括指导者)四、参加对象:在校大学生,同质,年龄基本相同,来自同一班级,有强烈的自我认识,自我探索的意愿,性格各异,但都对人坦诚,成员之间最初是完全熟悉的。

五、团体活动的时间、地点、费用时间:平均每周一次,共有5次,每次1.5~2小时。

地点:安静且较大的有可移动椅子的活动室。

费用:活动材料费等。

六、团体目标帮助在大学校园中无法交到知心朋友,无法敞开心扉,自我开放不够深刻,性格内向的同学。

在温馨,融洽的气氛下,引导他们逐渐抒发内心感想,找到问题所在,通过我们的真诚帮助,积极互动,共同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并从中能深入的了解、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能和同学更加真诚,融洽的相处,以健康的心态迎接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走好大学四年的路。

把当事人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终极目标是让成员了解人际方面的特质,使成员认知人际沟通的重要性。

七、理论依据(一)符号互动理论(象征性交往理论)以美国学者米德为代表,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的意义。

把个体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单元,强调人类意义上符号与语言的作用,重在研究个体、群体和社会是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对方对此的反应,提出了象征性交往理论模式图。

米德感兴趣的是将个人、群体社会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及其对方的反应。

最主要的是语言的信号。

(二)自我呈现理论1.以戈夫曼为代表,这一理论主要阐述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暴露,强调自我呈现是社会影响的重要手段,强调交往中的动机和目的。

2.自我呈现是一种手段,报答才是目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进行行动,为了要引起别人的赞美就首先赞美别人,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行动。

用自己的真诚来换取别人的真诚。

3.有强调自己的目的极端的个人主义之嫌。

(三)社会交换理论1.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的。

强调社会互动过程中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

这个理论强调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对方的反应给个体带来的奖赏或惩罚。

一般说来,一个人在交往中给予别人的多就要从别人那里多取得一些作为报酬,用来强化,个体与别人交往如果带来奖赏,那么类似的情景出现就会有更多的交往行为,比如。

这里的利益不仅仅包括有物质的,还有精神上的好处。

2.分配上的公平,就是和别人交往活动中的心理体验,如果发现自己的利益与自己的投入之比和别人的是类似的,认为就是公平的,心理上是平衡的,类似的行为会发生。

如果觉得自己吃亏就会抱怨,中止,如果对方的高那么就有愧疚感。

只有平衡才能保持平衡的状态。

3.这个理论是赤裸裸的将个体的行为看作是交往关系,忽略了支援、无私的帮助,献身的行为,贬低了人的关系。

当然在现在管理中很多比较适用的。

(四)人际特质理论1.心理学家舒茨为代表,提出三种人际关系行为模式。

2.霍妮K.Horney根据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把人际关系划分为三种类型是逊顺型、进取型和分离型。

3.逊顺型就是朝向别人,在任何场合都是想到他喜欢我吗?被动,适合做医学教育者。

4.进取型就是对抗别人,窥视别人的力量或别人对自己的好处来采用对策,是自我中心主义者。

适合金融、商业、法律等。

5.分离型就是疏远他人,这种类型的人躲避别人的影响,自命清高。

适合艺术类。

(五)归因理论1.归因是一个人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做出的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十、团体方案2. 海德认为有两种需要,一种是对理解的需要,一种是控制环境的需要。

为了 满足这两种需要,就要预测人们怎么样行为,因而每个人都是心理学家。

3.我们都有确定其他人的稳定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假定一个行为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

对一个事件归因于内在状态还是外在力量。

归因于内在状态是内在原因,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

外在是周围的环境其他人的行为。

人的行为是 由外在还是内在互相作用的结果。

八、团队领导者1.必须接受系统的团体训练,具有专业资格。

2.保护当事人利益不受侵害。

3.尊重成员参加团体的自愿选择权。

4.个人及要求团体成员保密。

5.精心选择团体活动方式。

九、参考文献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第一次活动:(一)为自己取一个昵称每人为自己取一个自己喜欢的昵称,并想好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个昵称,在以后的整个团队活动中均用此名。

(二)知你识我目的:初步相识。

时间:10分。

准备:可以移动的椅子。

具体操作:小组长先让团体成员在房间自由漫步,见到其他成员,微笑着握手(在尽量短的时间里与尽量多的人握手),在这过程中可以用最简短的言语表达自己。

在一分钟的时间里让成员自然相遇,然后小组长说“停”,每个成员面对或正在握手的人就成为好朋友,两人一组,那椅子面对面地坐下,各自作自我介绍。

介绍的内容包括:姓名、家乡、学院班级、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也可介绍你最爱吃的水果,最喜欢的明星、电视、运动等等,以及个人愿意让对方了解的有关自我的资料。

每人三分钟,然后漫谈几分钟。

注意当对方自我介绍时要全身心地投入,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观察,尽可能多的了解对方。

(三)对对碰目的:扩大交往圈子,拓展相识面。

时间:约10分钟。

具体操作:刚刚自我介绍的两个组合并,形成4人一组,他者介绍。

每位成员将自己刚才认识的朋友想另外两位新朋友介绍,每人2到3分钟。

然后4个人一起自由交谈几分钟。

(四)连环自我介绍目的:进一步扩大交往范围,引发个人参与团体的兴趣。

时间:约20分钟。

具体操作:全部的人为圈而坐,从其中一个人开始,每个人用一句话介绍自己。

一句话中必须包含三个内容:姓名、所属、自己与众不同的特征。

规则是:当第1个人说完后,第2个人必须从第1个人开始讲起,这样做使全组注意力集中,相互有协助他人表他人表达完整正确的倾向,而且在多次重复中,不知不觉地记住了他人的信息。

(五)棒打薄情郎目的:尽快相识,增进团体凝聚力。

时间:约20分钟。

准备:用挂历纸或旧报纸卷成一根纸棒。

具体操作:初次聚会,全体成员围圈而坐,轮流介绍自己的名字、兴趣、出生年月等个人资料。

每个人都专心去记其他成员的资料。

然后站成一圈子,选一个执棒者站在圈中间,由他面对的人开始大专叫出一个成员的姓名,执棒者马上跑到那个被叫的人面前。

被叫的人马上再叫出另一个成员的姓名。

如果叫不出来,就会受当头一棒。

然后由他执棒。

依此类推,直到大家熟悉互相的姓名为止。

如果一个人3次被打就必须出来表演,作为惩罚。

此活动适合青少年,在游戏中相识。

(六)盖章契约、活动构想最后当然要定契约了,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把心理学方面的约束写进契约里去(比如保密),以保证成员的身心安全。

目标:形成团体规范,让所有成员自愿投入团体的历程;.澄清成员对团体的期待。

时间:约20分钟。

具体操作:1.领导者先说明活动规则。

2.领导者首先示范,提出对团体活动的要求,如希望大家不要隐藏心中想说的话。

3.言毕,以手杖碰地(也磕碰自己的大腿或膝盖),状似盖章动作,代表自己愿意遵守此诺言。

4.其他成员认为自己可以遵守者,亦以手掌碰地(或大腿、膝盖),状似盖章动作,代表自己愿意遵守此诺言。

5.自领导者顺时针方向,每位成员轮流表达个人对团体的期待,方式同前2、3、4。

(期待内容包括:不希望有人早退或中途离席、希望老师准时结束团体、希望大家尊重(倾听)别人的发言、不愿意看到有人在团体内恶意攻击、共同守密、不把团体中发生的事告诉他人……6.最后,由领导者统一整理归纳成员的诺言,形成团体公约(规范)。

当次团体结束后,写在海报纸上,以后每次团体进行前,张贴于团辅室。

注意:如遇到成员无法遵守难以盖章者,领导者宜鼓励其他成员以尊重、关怀的态度,共同协助该成员探讨其困。

第二次活动:(一)找帮助目标:团体人际温度测量;建立信任的关系。

时间:约20分钟具体操作:1.指导者请成员环视团体,观察每一个成员,然后问一些问题,比如:“如果你迷路了,你会找这个团体中谁问路?”要求成员作出选择并把手搭在那个人的肩上。

2.此时形成几组人链有人被许多人选择,有人没被选择,然后请成员由后向前说明为什么选择他(她),以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

3.更换问题,继续游戏,讨论。

(二)信任跌倒目标:体验信任他人,自我信任以及集体对自己的重要性。

时间:约20分钟具体操作:1.将成员分成两小组,每组8人。

2.8人中,7人手挽手站成一个圈,1人站在中间,双手抱胸。

3.活动开始,中间的成员必须闭上眼睛对其他人大声说:“我信任你们”。

然后直直地向任意一边倒下去。

围成圈的成员则把倒下去的接住,然后再换一位成员站在中间。

如此重复,直到每位老师都体验到为止。

4.交流感受。

(1)倒下去前你在想什么?(2)安全倒下后呢?(3)在接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4)该游戏对你有什么启发?5.组织者进行小结。

注意:1.跌倒者要相信集体的力量,尽量使整个身体都倒下去。

2.围成圈的成员不能使跌倒者摔跤。

(三)可怜的小猫目的:通过一定的身体接触增加亲密度时间时间:约20分钟具体操作:1.全体围坐成圈,刚刚没找到家的人当小猫坐在中间。

2.小猫走到任何一人面前,蹲下学猫叫。

面对者要用手抚摸小猫的头,并说“哦!可怜的小猫”。

但是绝不能笑,一笑就算输,要换当小猫。

3.抚摸者不笑,则小猫叫第二次,不笑,再叫第三次,再不笑,就得离开找别人。

4.当小猫者可以装模做样,以逗对方笑。

(四)镜中人目的:培养成员对他人的敏感性,互相沟通而互相接纳。

时间:约15分种。

具体操作:团体成员二人一组,一人自由做动作,另一人模仿,互相轮流模仿2分钟后互换角色,不可说话,用心去体会对方的心意。

结束后相互交流,看看自己对对方的理解是否正确。

然后仍然两人一组,一人说话,另一人照原话说,两分钟后换角色。

结束后两人交流思想,全身心地理解观察他人。

在今后生活中如何应用各种感觉。

(五)无家可归目的:让成员体会和感受个人与团体的关系,团体对个人的重要性,从而更愿意投入团体,增强团体的凝聚力。

时间:约15分种具体操作:1.开始时,让全体成员围圈手拉手,充分体会大家在一起的感觉。

2.领导者说:“变,4个人一组”,成员必须按照要求重新组成四人组,形成新的“家”,此刻,请那些没有找到家的人谈谈游离在团体之外的感受,也可以请团体成员分享和大家在一起的感觉。

3.领导者多次变换人数,让成员有机会去改变自己的行为,积极融入团体,让成员体验有家的感觉,体验团体的支持。

第三次活动:(一)解开千千结目的:通过共同活动中的身体接触,增进团体的情感融合。

时间:约15分种。

具体操作:全体成员拉起手围成圈,记住自己的左右手拉的是谁的手,然后松手在圈内自由走动,指导者喊“停”,站立不动,再拉起原来的左右手,打成结。

在不松手的情况下,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可将小组合并成20人以上再进行。

团体分享感受。

(二)突围闯关目的:热身并增强团体凝聚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