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生涯概述1.工作:是有目的、有结果的,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持续一定时间的活动;职业:在不同的环境中从事某一类确定的工作活动;生涯:指人生的发展道路,指一个人一生所扮演一系列角色与职位;它们的区别在于,工作和职业都是独立于个人之外存在的,而生涯是非常个人化的,生涯发展一个人终其一生的过程。
2.生涯指人生的发展道路,是一个人一生所扮演的一系列角色与职位,生涯发展一个人终其一生的过程。
生涯具有6个特性:方向性、时间性、空间性、现象性、独特性、主动性。
3.影响生涯的因素:不可控的环境因素:家庭环境、经济状况、机遇等。
可选择的环境因素:朋友、婚姻后天的学习经验:学习和教育、特殊技能等个人特点:能力、气质、个性、价值观、兴趣。
还有性别因素4.生涯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或工作经验,系统的帮助学生和成人获得有关自我和工作的知识、态度和技能,使个体借此确认、选择、计划和准备工作以及其它生活选择。
生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做更明智的选择和更有意义的规划。
生涯教育的内容包括:生涯觉察、生涯探索、生涯决定、生涯规划、生涯准备等不同阶段的生涯技能。
5.生涯干预是指能够促进一个人生涯发展或帮助个体做出更有效的生涯选择决定的活动。
它包括:生涯辅导、生涯教育、生涯规划。
6.生涯发展是一个“全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选择、完善、前进的过程。
7.生涯咨询是指帮助在生涯发展方面有问题的个人的一种沟通过程。
8.生涯规划:是有意识的计划个人整个生活的过程,包括:工作、学习、休闲及知种关系等主要生活领域,并积极的采取行动,实施这些计划的过程。
第2章生涯发展与辅导的理论基础1.特质因素理论:是帕森斯提出的职业辅导理论,强调人与环境的匹配,即人的能力、成就、兴趣、价值观与职业条件和要求进行匹配,从而满足个人的需求。
2.工作适应理论:是戴维斯提出,该理论的目的主要是预测工作适应。
当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个人又能满足工作上的要求,个人与环境达到了匹配即工作适应。
3.生涯发展理论:舒伯认为生涯选择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发展在某一个时间点上的事件,认为可以根据年龄把人生发展阶段与生涯发展相配合,每个阶段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有不同的职业需要。
为此将生涯分为5个阶段:成长阶段(4-13岁),探索阶段(14-24岁)、建立阶段(25-44岁)、保持阶段(45-65岁)、衰退阶段(65岁以上)4.限制—妥协理论:是戈特福瑞德森提出的职业辅导理论,强调自我概念是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
限制—妥协理论认为,职业选择是一个减少选择、缩小范围的过程,个人在实施自己的职业抱负时,面对客观现实,或明智的或是不明智的放弃他们的目标。
5.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由克朗伯兹提出,强调学习经验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
该理论认为,影响职业道路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遗传天赋与特殊能力、环境条件与事件、学习经验、任务取向技能。
该理论假定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学习经验模式,这些学习经验导致最终的职业选择路径。
6.信息加工理论经:由佛罗里达的学者们提出,强调在职业问题解决和决策过程中运用信息的能力,提出了信息加工金字塔模型,强调元认知的作用,强调通过学习获得问题解决能力和元认知的重要性。
7. 简述特质取向的生涯理论、代表及其在辅导中的应用?答:特质取向的生涯理论强调人与环境的匹配,是静态的,不考虑发展的问题。
强调人是有差异的,人的差异是可以测量的,人的差异是与职业有关。
代表有: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戴维斯和罗圭斯特工作适应理论、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
特质取向理论都非常强调3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个人特质,其次是环境知识,最后是在此基础上的匹配。
因此在将特质取向理论应用于生涯咨询时,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
第一,自我了解。
在咨询中可以使用测量工具来协助来访者进行自我了解,如兴趣、能力、价值观、人格特征等。
第二,环境知识。
了解工作要求、工作环境满足个体需要的潜在强化物,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等。
第三,人-职匹配。
在咨询中不是帮助来访者简单地选择一个职业,而是在自我了解及环境知识了解的基础上,选择那些与个体特质比较对应的职业。
8.工作适应理论的主张是什么,如何应用该理论进行生涯指导?答:工作适应理论是戴维斯和罗圭斯特提出的理论经,该理论的目的是预测工作适应。
当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个人又能满足工作的需求,个人与环境达到了匹配即工作适应。
应用该理论进行生涯指导时,首先要考察来访者需要满足的个人需求是什么,因此需要对个人特征、能力、价值观进行评估。
其次要了解和评估环境的要求和条件,此外,工作者的灵活性、坚持性也是工作适应行为的表现。
9.霍兰德提出的人格类型理论及其在生涯发展中的作用。
霍兰德的理论可以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人和环境的哪些特征会导致满意的职业选择决定、职业投入和成就,哪些特征会导致犹豫不决、对决定不满意或者缺少成就。
第二,人和环境的哪些特征会使一个人工作稳定或者变化。
第三,为有职业问题的人提供帮助的最有效方法是什么。
职业选择是人格的表达,个人的兴趣类型就是人格类型;职业刻板印象具有可靠的、重要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意义;同一种类型职业群体有类似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发展史。
因此,职业满意度、稳定性和成就取决于一个人的人格与其工作环境二者之间的适配性。
人格类型与环境类型之间的关系的判断依据内部一致性、分化性和适配性三个重要特征,并且提出其重要性的相对顺序是:人与环境作用的适配性最重要,人和环境的分化性其次,人和环境的内部一致性最次。
因此,适配性的高低可以预测一个人的职业满意度、工作稳定性和工作成就。
10.发展取向理论、代表及其在生涯辅导中的应用?答:发展取向理论是强调过程的理论,发展理论把职业选择看成是一个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一系列抉择的動態發展過程,而不是單一的靜態決定。
代表:金斯伯格的發展理論,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戈特福瑞德森的限制—妥協理論。
應用:發展取向理論強調的是過程,個體的生涯發展不僅僅包括選擇職業和適應工作角色,也包括了其它生活角色與工作角色的互動。
特別是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生活角色的任務不同,因此在諮詢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生活角色、工作角色與生活角色的相互作用。
而且,生涯決策與其他生活決策有關,整個生命全程都要做生涯決策,因此輔導要提供給各個年齡階段的人。
在采用此理論進行輔導通常要做以下工作:首先集聚于來訪者的憂慮,并對來訪者的信息進行收集;然后考慮和評估來訪者的工作角色與其它生活角色的關系,以及工作角色的重要性;第三步確定來訪者的生涯憂慮,找出作出選擇和執行選擇的資源,用質性評估來評估來訪者的自我概念和生活主題;最后把評估和訪談數據進行整合,并與來訪者的職業憂慮進行比較,從而進一步規劃。
11.簡述舒伯的生涯發展階段理念(生命全程和生活空間)?答:舒伯認為,職業選擇是一個發展的過程,而不是發生在某一個時間點的事件。
他提出了生涯發展階段理認,即生命全程和生活空間理論。
認為根據年齡把人生發展階段與生涯發展相配合,每個階段有特定的發展任務,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職業需要。
為此把生涯分為5個階段:成長階段(4-13歲)、探索階段(14-24歲)、建立階段(15-44歲)、穩定階段(45-65歲)、衰退階段(65歲以上),這就是生命全程,代表不同生活階段中生涯發展的歷程。
生活空間指個人生活的社會環境以及在這些社會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
舒伯強調角色互動,認為一個人的職業問題不僅僅是工作角色問題,還可能與其他角色有關,所以,生涯輔導從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生活設計輔導。
12.克朗伯茲社會學習理論關于影響職業道路發展的因素有哪些?答:1)遺傳天賦和特殊能力;2)環境條件和事件;3)學習經驗;4)任務取向技能。
第3章生涯輔導的實施1.成人生涯發展問題表現在哪些方面?答:1)決策制定2)計畫實施3)工作表現4)工作機構的實施2. 生涯輔導對象:已決定者、未決定者、生涯猶豫者、生涯適應不良者3. 生涯輔導的方式有:提供信息、自助活動、生涯課程、工作坊、團體生涯輔導、個人生涯輔導4. 生涯輔導的基本階段及任務?答:1)建立關系和收集資料2)問題識別和制訂對策3)實施干預4)評估結果和總結階段第4章影響生涯發展的個人因素1. 價值觀:指個體關于什麽是“有價值的”,“值得(做)的”一系列信念,在這一系列信念背后有一整套普遍的、有組織的構念系統。
它是人們對事物的重要性和是否有價值的判斷。
價值觀對行為具有解釋、預測和導向的作用。
行為是價值觀的表現,行為可能影響價值觀。
2. 職業價值觀:是個體超越了“想要”的層次,引導個體通過職業或工作實現人生價值的信念體系。
引導個體選擇與人生價值觀相符的職業,在工作中感到人生從優感的成就和滿足。
3. 生涯規劃:是有意識的計畫個人的整個生活,包括工作、學習、休閒及其他各種關系,并采取積極的行動,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實施這些計畫。
4. 職業認同:個人對自身的目標、興趣及能力擁有一個清晰穩定圖像程度,指個體一能夠將其對職業的渴望縮小至一群較小範圍的職業目標,并據此進行生涯抉擇的自信程度。
5. 影響生涯發展的個人因素有哪些?答:價值觀、職業興趣、能力與技能、人格特征。
6.簡述職業價值觀與職業行業的關係?答:1)職業價值觀與職業選擇。
2)職業價值觀與工作態度。
7. 舒伯的職業價值觀的內容?答:內在價值維度(指工作本身的一些特征,如:智力開發、利他性、創造性、成就、管理等)外在價值維度(指與工作內容無關的外部因素——同事關系、工作環境、監督關係、變動性)外在報酬維度(指在職業活動中能獲得的因素——成就感、工資、安全性、聲望、生活方式等)8.簡述職業興趣測量的用工具?答:《斯特朗興趣量表》、《庫德職業興趣調查表》、霍蘭德《自我導向探索》9. 技能的定義、類型及其在職業選擇中的應用?答:技能是通過后天學習和練習發展起來的,能夠完成某項活動的可能性和熟練程度。
它可以分為:可遷移性技能、專業知識技能和適應性技能。
10.人格是探討完整個體和個體差異的范疇,是研究個體區別與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
可分為特質論和類型論。
特質論是指人格由多種基本素,也就是特質組成,每個人的人格中都包含這些特質,只是每種特質的強弱、組合不同而構成不同的人格特點。
類型類主要用以描述一類人與另一類人之間的心理差異。
11.簡述生涯規劃的內容和方法的理論及應用?答:生涯規劃應著眼于以下幾個內容:1)職業選擇。
職業選擇是生涯規劃的核心,個人選擇未來從事什麽職業,就是在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它是生涯規劃的重要內容。
在進行職業選擇時要注意綜合考慮個人的特點、教育和職業信息、環境關系等三個方面的因素。
對個人特點的探索是最重要的,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價值觀、人格類型、興趣、需要等特點,以便能形成職業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