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
——《卢沟桥的狮子》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随着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进一步规范,语文教学的目的更明确地指向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一本位。
不仅如此,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深刻的体会到以前课堂是以课文思想内容为主要目标,以文本解决组织教学过程,是在教课文。
而现在的课堂应该用课文来教语文,所以在每节课中我努力渗透学法,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文字。
二、案例描述:
《卢沟桥的狮子》是一篇看图学文。
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把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从而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受祖国文化的灿烂。
我通过新课标学习,明确了现在的课堂应该用课文来教语文,所以本节课中我努力渗透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围绕中心句进行构段的方式,并学会通过看到的,想到的将事物描写得生动有趣的写作方法。
因此,在课堂上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一).回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对卢沟桥的狮子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大家回忆下,卢沟桥的狮子到底有什么特点?(指名生答)(板书)
(二).品读课文第二段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第一段,了解了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特点。
这节课咱们就重点读读课文的第二段,看看第二段作者又主要讲了什么?要求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生自由读文)
2.反馈,指明学生回答。
出示句子“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他读,齐读
3.师:作者是怎么写出“狮子真有意思“的呢?(反馈)
4.师:(出示“大小不一”的句子)你是怎么看出它大小不一的呢?
抓住几十厘米,几厘米数字描写来感受狮子有大有小,通过对比读感受狮子有大有小。
(指名读,师生读等多种形式)
5.过渡:其实,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不光表现在大小不一,还表现在狮子的各种形态上。
让我们来赶快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句子是在描写狮子的不同形态的?把它迅速的找出来,看谁找的又快又准。
(指名说,出示句子)
6.再仔细读,看看这段话中描写了那些形态的狮子?(反馈,指名说,点击变色)
7.那作者是怎样把这么多形态的狮子写的有意思的呢?我们再来看看。
我们来看看狮子蹲坐是怎么写的?(指名读)那作者是怎么把它描写的有意思的呢?(指名说)
真的是在长吼吗?前面的作者看到的,后面是作者想到的,这样一只活灵活现的长吼的狮子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看图听声音感受,再读)
学法指导:作者就是这样,先写看到的,再写想到的,把蹲坐在石柱上的狮子形态给写活了。
8.师:下面这些形态的狮子作者有是怎么把它们写的有意思的呢?选择你喜欢的那尊狮子,大家讨论下,小组内说一说,读一读。
(生自由讨论,师巡视)
学生反馈,师指导朗读。
多种形式的朗读,最后回归整体师生读形态句。
9.师:边读边思考,这几个句子有什么特点?(有的。
好像。
)(点击变色)
10.师小结:作者是通过观察,先写样子,如蹲坐、低头等等,然后再写联想,用“有的。
好像。
”这样的句子写出来,文章就生动了。
11.那么卢沟桥的狮子只有这些形态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省略号)卢沟桥的狮子的确是姿态万千,各不相同。
如果你是当时的设计者,你还会设计怎样的狮子来?仿照课文,用“有的。
好像。
”写句子。
(先出示一幅图学生练说,再出示多幅图指导写。
反馈,指名说。
)12.师:现在来回顾一段,写了狮子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而且是围绕着一句话来写的。
哪句话?(指名说)那么这句话就是这段的中心句。
(合作读)
13.尝试背一背课文第二段。
(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读,齐背)(三).了解历史,渲染气氛。
1.师: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卢沟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之所以独一无二,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和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