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计划学习方法高三如何学习背景:高三要快学了,要做什么准备?这一年应该注意什么?如何复习?学习计划?具体学习计划:高三历史备考复习是决定成绩优劣的关键时期,也是许多同学感到不知所措、疲于应付的阶段。
或者被动地听课做题,或者“跟着感觉走”,翻课本、练模拟,从而造成自我感觉良好、高考成绩不佳的结果。
复习是一个艰苦的再认识过程,也是一个艰难的再提高过程,要想在复习中出效率、见收获,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的学习观念与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不容否认的常识是,学习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学。
因此,作为学生,一定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不要一味依赖教师,而应该在教师的“教”中主动构建自己的“学”,取人所常,为己所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养成了好的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习惯。
二、高精度巩固知识点1.精读课文。
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阅读,思考词与词间、句与句间、段与段间的前后关系,弄清每一个知识点,做到完整地回忆课本。
就高中历史教材形式上讲,它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目录,目录是各章节知识的总纲,这是全册课本的总体知识框架,应从宏观上把握。
②每专题开头的“导语”。
“导语”主要说明本专题内容的历史背景和本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本章内容的特点。
③正文内容,正文部分是课文的主体,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属于必须掌握的内容。
阅读部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或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内容的过渡,或是正文的展开性叙述等等,应有不同的要求。
④原始资料。
应联系课文内容加以分析,可培养思维问题的能力。
⑤表格、图画。
要弄清其与正文的关系,安排这图表的用意和作用等。
历史知识还可分为历史概念与历史现象、历史背景、历史过程、历史影响、历史结论、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等。
其中,历史背景又可分为动机、条件和原因。
原因又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历史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政党、团体、阶层、阶级、事件、现象、著作、制度等。
历史影响包括结果、性质、功绩、经验、教训、意义等等。
2. 掌握历史复习的方法复习分为三种: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
不同的复习有不同的目的与要求。
平时复习,其目的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因此平时复习必须做到及时,整理、修改、补充课堂笔记,深化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
对重要的知识,要经常复习,牢固掌握。
阶段复习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
对单元、章节知识的复习巩固,复习时要进行知识归类,把握重点,新旧联系,融会贯通,在阶段复习时注意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复习的目的是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所学的知识全面复习巩固,因此复习时要对照大纲教材的要求,根据复习时间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查漏补缺,解决疑难,达到全面掌握。
3.学会进行知识整理的方法逐段写出小标题。
知道各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并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
就是要搞清历史的发展是怎样一环套着一环,搞清它的发展线索,形成一个系统结构。
总结基本观点。
通过以上步骤,总结出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找出必须记住的内容并设法记牢。
什么是重要的历史内容,就是历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尝试对教材做出评价。
这是对读书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于读书的标志。
尽信书不如无书。
课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应该大胆质疑。
三、高准度理解历史概念历史知识还可分为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等。
其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由于历史知识是由众多有联系的历史概念所组成,因此,形成并掌握历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
1.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弄清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作出准确定义的前提。
如高考试题“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理论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此题如果能正确理解“施政纲领”的内涵,即变法的具体实施方案,便可轻易选A。
又如“‘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
这主要是因为该政策:A.得到了列强的认可 B.可使美国在华获得的权益居列强之首C.表明美国承认列强的在华特权D.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步骤”。
该题主要考查门户开放的外延,即影响,为“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步骤”。
2.完整归纳概念内容。
例如“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①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②消灭封建剥削制度③维护农民利益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此题已对历史概念的内容进行了部分归纳,要求选出符合项。
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历史概念所含内容的归纳过程。
经过归纳比较,显然②不是共同点,应选没有②的选项。
3.区别概念的异同。
在复习中应把同类或相似、相近的概念进行对比,区分其异同点,从而提高对概念的准确把握。
如1996年上海高考试题第26题“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点是①面临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②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③最主要的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④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D.②④”。
4.运用概念分析问题。
仅做到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能运用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来分析历史现象才是复习中的理想境界。
如运用“分封制”的概念来分析周朝分封、秦不分封而实行郡县制、汉初分封等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
运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来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等。
四、高密度串连知识网络知识网络是知识内在的点、线、面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
在复习中,必须抓住教材中各知识点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1.抓点。
如士族制度问题,可抓住四个点:①魏晋时期,在地主阶级中形成士族制度;②东晋南朝时期,士族势力发展;③南朝末年,士族势力渐衰;④唐朝末年,在农民起义打击下,士族被进一步摧垮。
这样,对士族问题就有了完整而明确的认识。
3.铺面。
“面”是历史某一时期或阶段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
总之,只有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
五、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教材是按照时间顺序对历史进行叙述的,是一个平面系统。
但高考命题则往往抽取历史线索,挖掘知识联系,古今中外、纵横交错形成立体系统。
因此,备考复习不仅要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拓宽、挖深、抬高,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形成立体知识体系。
1.相对完整的叙述+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
如高考试题“简要说明18世纪—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主要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分析1789年革命与1848年二月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
”此题要求对法国18世纪—19世纪中叶的历史进行相对完整的叙述,其中又含有对革命原因、革命任务、革命对象和革命主体等方面的深层次分析。
再如第47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此题同样要求学生从原因、特点和历史地位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概括和归纳。
从表面上看史实明确易见,但对分析能力的要求却比较高。
2.宏观分析+微观考查。
例如高考试题题“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
试分析这一体系为什么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
这一体系是如何被打破的?”此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现象的宏观分析能力,要求学生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去认识协约国列强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要求对协约国列强进行具体分析,也含有微观分析的成份。
3.显性联系+隐性联系。
“显性联系”是教材中历史知识间较明显的联系,而“隐性联系”则隐藏于知识之间。
换言之,就是所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而隐性问题是对显性问题的深化、概括、比较和系统化,显性问题只有通过隐性问题才能提高其自身的价值。
如“英国、法国、俄国和美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各用什么方式来解决土地问题的?各国土地问题的解决对其资本主义发展有何作用?”在这个问题中,命题者就抓住了它们的隐性联系,即革命和改革中的土地问题,经过发掘,能力考查的层次就明显提高了。
4.历史学科+相关学科。
如“1904年,章太炎为某人70大寿做联句一副。
请读后回答问题‘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七十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①做七十大寿的‘某人’是______。
②当此人吸尽黎民膏血,歌庆‘五十’的时候,中国东南部的军民正在抵抗______国军队的大举进犯;而在祝其‘六十’‘万寿’的那一年,______舰队官兵的鲜血却染红了黄海的怒涛。
”此题的文学性较强,解题时既需要有扎实的历史基本功,又需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
再如高考识图题,就是命题者依据教材所提供的有关知识设计出来的。
它既考查了历史知识,也考查了地理知识,拓宽了能力要求。
六、掌握比较问题的能力与方法在历史测试的四种题型中,无一不涉及到比较能力,因此,学会科学的比较方法,掌握一定的比较技能,尤为必要。
1.把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人物事件进行比较,分析其不同背景、特点、作用或实质等。
如两次世界大战、三次科技革命,各有其背景和特点;2.把性质相同但分布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事件加以分析比较,理清发展线索。
如对中国近现代史上几次3.把同类历史事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进行比较。
如资本主义的侵略扩张,在工业革命前后就具有不同的特点。
4 。
;把某些表现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认清其不同实质。
如唐代手工作坊和明代手工工场,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同现阶段我国向资本主义国家贷款等问题。
七、科学化评价人物事件要想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要掌握评价的尺度、角度和信度。
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1.立场正确。
要站在正确的阶级立场和社会立场上看问题。
2.观点鲜明。
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时势造英雄”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两个基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