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篇 先进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第三篇 先进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刃口分解不唯一
2. 轮廓分解时分段搭接头的基本形式
1)交接:即毛坯轮廓冲切刃口分解与重组后,新的冲切
刃口之间相互交错,有少量重叠部分。
2)平接:把零件的直边段分两次冲切,两次冲切刃口平
行、共线,但不重叠。
3)切接:是毛坯圆弧部分分段冲切时的达接形式,即在前
一工位先冲切一部分圆弧段,在后续工位上再冲 去其余部分,前后两段应相切。
易拉罐罐盖及拉环
多工位级进冲压的概念
多工位级进冲压是指在压力机的一次行程中,在送料方向连
续排列的多个工位上同时完成多道冲压工序的冲压方法。 这种方法使用的模具即为多工位级进冲压模具,简称级进 模,又称连续模、跳步模、多工位级进模。
无论冲压件的形状如何复杂,冲压工序怎样多,从理 论上来说均可以用一副多工位级进模来冲制完成
落料复位成形是指在工件上的孔全部冲出后,在成
形前,先沿毛坯的外轮廓进行冲切,使毛坯与条料分
离,由于凹模内装有强力顶料板,因此坯料是在凸模
与顶料板的夹持下进行分离的,等凸模回程时,顶料 板将切下的毛坯再压回条料孔内,即复位,然后随条 料向前移动一个或二个工位再进行后续的成形。
排样与模具实物对照
8.1.1 排样设计的内容
1)毛坯排样:用于确定毛坯(展开后的形状)在条料上的 截取方位和相邻毛坯之间的关系。
2)冲切刃口外形设计:针对复杂几何外形的工件,其外形
需分解进行多次冲切时,需在工序排样前解决 冲切刃口外形设计。 3)工序排样:确定模具有多少工位组成,每个工位的具体 加工工序等。
数的一半。
(2)进距精度
进距精度:即允许的进距公差范围。
b 2
3
n
K
5.排样设计举例
(1)排样设计过程
展开后的毛坯
1)毛坯排样
2)冲切刃口外形设计
3)工序排样
(2)排样图的绘制
1)首先绘制一条水平线,再根据确定的进距绘出各工位的中心。 2)从第一工位开始,绘制冲压加工的内容。 3)再绘第二工位的加工内容,此时第一工位加工好的形状也应该绘出。 4)绘制第三工位的加工内容,即使是空位也应绘出,并且第一、第二工位所 加工出的形状也应该表达。 5)以此类推,直到绘完所有工位。 6)检查各工位的内容是否绘制正确,对不正确的地方进行修改。 7)检查完后再绘制出条料的外形。 8)为便于识图,每个工位的加工内容可以画上剖面线或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
2)拉深件底部有较大孔时,可以在拉深前先冲较小的预备孔,
以改善材料的拉深性,拉深后再将孔冲到需要的尺寸。 3)适当增加空工位作为试模时拉深次数调整的预备工位,并有 利于提高载体的刚性,便于送料。
需要的基本 冲压工序:
弯折线
拉深 冲孔 弯曲 落料 翻孔
(4)含局部成形工序的工件工序排样
1)对于有局部成形的带孔件,若孔距离局部成形区较近, 应先成形再冲孔。 2)轮廓旁的鼓包要先冲,以避免轮廓变形。若鼓包中心线 上有孔,应先冲出小孔,待鼓包压成后再将孔冲到需要
三种搭接形式比较
8.1.4
工序排样
主要需要解决:
工序确定与排序 空工位设置 确定载体形式和毛坯定位方式 定距形式选择与进距精度 绘制工序排样图
1.工序确定与排序
(1)级进冲裁的工序排样 1)先冲孔,后冲外形。尽量避免采用复杂形状的凸模、 凹模,即对复杂的孔型或外形进行分解,采用分段切 除的办法。
6)对于一个零件的两个弯曲部分有尺寸精度要求时,则应在 同一工位一次成形以保证尺寸精度。
7)在一个工位上,弯曲变形程度不宜过大。对于复杂的弯曲 件,应分解为简单弯曲工序的组合,经逐次弯曲而成 。 8)尽可能以冲床行程方向作为弯曲方向,以简化模具结构。
以一个平面为压料面弯曲
同一工位上的弯曲变形程度不宜过大
屏蔽盖毛坯排样图
屏蔽盖的冲切刃口外形设计
屏蔽盖的工序排样图
毛坯排样
冲切刃口外形设计
工序排样
8.1.2
毛坯排样
毛坯排样是指毛坯在条料上的布置方式。需要解决:
1)毛坯排样方式的选择 2)搭边值的确定 3)进距的确定
4)条料宽度的确定
5)选择板料及裁板方式的确定
毛坯是指冲压件展开后的平板毛坯
×
导正销的设置原则
导正销孔一般放在条料的空处,可以放在条料的两侧,
也可以放在条料的中间,还可以利用工件本身的孔作 为导正销孔进行定位。
通常在第一工位冲出导正销孔,从第二工位开始进行
导正,但并不是每一工位都设置导正销导正,导正销 的位置及数量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重要的加工工位之前要有导正销。在自动冲压的模具
3)工艺方案确定 4)画出上述方案的两种 工序排样图
练习二
材料为Q235, 料厚为1.0mm,
生产批量为大量生产
练习三
材料:08 料厚:1mm
8.2 多工位级进模典型结构
1.冲孔落料多工位级进模
2.冲裁弯曲多工位级进模
3.冲裁拉深多工位级进模
4.落料复位成形多工位级进模
排样是指冲裁件在板料、条料、带料上的布置方式。
排样的结果用排样图表达。
冲压顺序 模具工位数及各工位的作用 零件在条料上的排列方式 送进的步距 条料的宽度 载体的形式 模具的基本结构
级进模排样图包含的主要内容
冲压顺序 模具工位数及各工位的作用 零件在条料上的排列方式 送进的步距 条料的宽度 载体的形式 模具的基本结构
毛坯排样方案:具有多样性,即同一个毛坯,其 在条料上的布置方式是多样的。
8.1.3
冲切刃口外形设计
冲切刃口外形设计是指对具有复杂外形或内孔的零
件的几何形状进行分解或成形工序的需要,以确定零件形状
的冲压顺序,是工序排样前必须完成的设计工作。 主要是 凸、凹模刃口形状的设计,主要需要解决2个问题:
轮廓的分解与重组
双侧载体(又称标准载体)是在条料两侧分别留出一定
宽度的材料运载工序件。有等宽双载体和不等
宽双载体2种。
不等宽双载体
(4)中心载体
中心载体是指在条料的中间留出材料运载工序件。分单
中载体和双中载体2种。
双中载体
4.
(1)定距形式选择
定距形式选择与进距精度
进距(或步距)是指条料在模具中逐次送进时每次应
的尺寸。
3)在进行有局部压扁的冲压件的排样设计时,在压扁前应 将其周边余料适当切除,压扁完后再进行一次精确冲切
需要的基本 冲压工序:
压筋 冲孔 弯曲 落料
有压扁工序的冲压顺序
在压扁前应将其周边余料适当切除,
压扁完后再进行一次精确冲切。
2.空工位设置
空工位简称空位,是指工序件经过时,不做任何加工的工位。
(3) 级进拉深的工序排样
级进拉深按材料变形区与条料分离情况,可分为:
无工艺切口的带料级进拉深 有工艺切口的带料级进拉深
无工艺切口
有工艺切口
切口形式
级进拉深排样的一般原则
凸缘材料的收缩是拉探时材料变形的主要特征
级进拉深排样应遵循: 1)对于有拉深又有弯曲和其它工序的工件,应先拉深后进行其 它工序的冲压。
轮廓分解时分段搭接头的基本形式
工件
展开后的毛坯
1. 轮廓的分解与重组 冲切刃口的设计原则:
保证产品的形状、尺寸、
精度和使用要求。
有利于简化模具结构。 各段间的连接应平直或圆滑。 注意选择搭接点的位置并尽可能减少搭接点数量。 有公差要求的边或在使用中有滑动配合要求的应一次冲切。 复杂外形或内孔应分解,有窄槽或细长臂的部位最好分解。 外轮廓各段毛刺方向有不同要求时应分解。 刃口分解应考虑加工方便
中,被导正的工位数不应少于整个工位数的一半。
导正销不能单独定距,必须与侧 刃或自动送料装置等配合使用。
3)导正销、侧刃与自动送料装置混合定距
导正销与自动送料装置混合使用在高速(400次/min以
上)、精密(定距定位精度≤±5μ m)、自动化冲压生
产中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定距定位方式。 自动送料装置和侧刃起粗定位,导正销仍然起精确定位, 导正销孔的设置如前所述,被导正的工位数应占总工位
能力要求
能独立完成8~10工位级进模设计,并能绘制出符 合要求的图纸。
定转子冲片
定转子冲片模具零件——凸模、凹模
定转子冲片模具零件——凸模、凹模
集成电路中的引线框及模具零件
引线框模具
冲制引线框的凸、凹模
空调翅片
空调翅片模具
冲制空调翅片凸、凹模
接插件端子
接线端子模具
接线端子模具零件
5)轮廓周界较大的冲切工艺尽量安排在中间冲切,以使压力
中心与模具几何中心重合。
(2)级进弯曲的工序排样
1)对于带孔的弯曲类零件,一般应先冲孔,再冲切掉需要弯 曲部分的周边材料,然后再弯曲,最后切除其余废料,使
工件与条料分离。但当孔靠近弯曲变形区且又有精度要求
时应先弯曲后冲孔,以防孔变形。 2)压弯时应先弯外面再弯里面,弯曲半径过小时应加整形工序。
侧刃冲侧边与导正销孔的冲切
均在第一工位完成。 侧刃起粗定位,导正销起精确 定位。 注意导正销的长度。 模具的工作顺序是:导正销先 导正,接着卸料板压料,最后 冲压。
导正方式
间接导正
直接导正
直接导正是利用产品零件本身的孔作为导正孔,导正销可
安装于凸模之中,也可专门设置。
间接导正是利用载体上或废料上专门的导正孔进行导正 。
第3篇
先进冲压工艺 与模具设计
第 8章 第 9章 第10章 第11章
多工位级进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汽车覆盖件成型工艺与模具 精密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数控冲压工艺与模具
第8章 多工位级进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8.1 多工位级进冲压排样设计 8.2 多工位级进模典型结构 8.3 多工位级进模零件设计 8.4 多工位级进模的图样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