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积贮疏1作品原文管子曰(1):“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2)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3)。
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4)。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5);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6)。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7),莫之振救(8)。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9)!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10)。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11),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12)。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13)?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14)?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15);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16)。
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17)。
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18),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田,皆著于本(19);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20),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21),窃为陛下惜之。
节自《汉书·食货志》[1-2]2注释译文译文管子说:“粮仓充实而知道礼节。
”百姓不能自足却可以治理的事,从古代到现在,不曾听说过。
古代的人说:“一个农夫不种地,就有人挨饿;一个农妇不织布,就有人挨冻。
”生产(物资)有时间限制但是消费没有限度,那么生产能力必定穷尽。
古代治理天下,最精细最周全啊,所以它的积蓄足以依靠。
现在丢弃根本而趋向末技,吃饭的很多,这是天下的大害啊;淫靡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增长,这(也)是天下的大祸啊。
(这两种)祸害公然流行,没有人制止它;国家命运将要覆灭,没有谁拯救它;生产的很少但是浪费的很多,天下财产怎能不竭尽?汉朝成为汉朝,将近四十年了,公家和私人的积蓄,还可(让人)哀痛。
天错过农时不下雨,百姓将像狼一样有所疑虑。
一年的收成不好没有收入,(朝廷)卖爵位(穷人)卖子女。
已经听到耳朵里了,哪有治理天下危急到这种地步而君王不惊慌的?世间有荒年丰年,是自然的常态,夏禹、商汤(都)遭受过(荒年)啊。
假如不幸有方圆二三千里的旱灾,国家拿什么救济(百姓)呢?突然间边境有了急事,几千、几百万之兵众,国家用什么给他们发放粮饷?兵灾、旱灾相继而来,天下(财物)大大缺乏,有勇气有力量的聚集暴徒而横行劫击,身体衰弱的、年老的人交换子女而咬他们的骨肉;政治没有完全通达啊,远方的能有二心的人,(就)一道发难而争着起兵了。
才惊恐而想办法对付他们,哪里还来得及呢?积蓄(这件事),是天下的命脉啊。
如果米粟多而财物有余,做什么而不成功呢?用它来攻就能获得,用它来守就能坚固,用它来作战就能获胜。
使敌对的人归顺,使远方的人归附,招什么(人)而不到来?现在驱使百姓而回归到农业上,都附着在根本(事业)上,使天下人自食其力,(从事)工商业和吃闲饭的人,转过来回到农田,那就积蓄充足而人们(都)乐得其所了。
(本来)可以达到富足安定天下,却竟然造成这种令人危惧的情形!(臣)私下为陛下痛惜。
注释(1)管子,名夷吾,字仲,春秋时齐国人。
他主张通货积财,富国强兵,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后面的引文见《管子·牧民第一,》。
(2)这段引文也是管子的话。
(3)亡:通“无”。
屈:穷尽。
(4)孅:同“纤”,细小。
畜:同“蓄”。
(5)本:古代以农桑生产为本业,以工商为末业。
残:伤害。
此处做名词,意为灾害。
(6)贼:败坏,伤害。
(7)大命:国家的命运。
(8)振救:拯救,挽救。
(9)蹶:竭,尽。
(10)狼顾:狼生性多疑,害怕来自后面的袭击,走路常回头看,用来比喻人有所顾虑。
岁:一年的收成。
恶:不好。
卖爵子:朝廷卖爵位百姓卖儿女。
(11)为天下:治理天下。
阽危:面临危险。
(12)饥穰:荒年和丰年。
(13)即:假如,如果。
胡:疑问代词,什么。
恤:救济。
(14)卒然:突然。
卒,同猝。
:以食物供人。
这里指饷,军队的供给。
(15)相乘:相随,相继。
乘,趁。
衡击:横行抢劫。
衡:同“横”。
(16)罢夫羸老:老弱病残的人。
罢:同“疲”,疲困。
羸:瘦弱。
(17)毕通:全都走上轨道。
能疑者:僭越造反的人。
能字是衍文。
疑,通拟,指与皇帝比拟。
(18)怀:怀柔。
古代统治者笼络外国或国内少数民族,称为怀柔,附远:使方的人归附。
(19)殴民:驱使人们。
殴,同“驱”。
著:附着。
(20)末技:古代指工商业。
编:同“亩”。
(21)廪廪:戒备,畏惧的样子。
廪,同“懔”。
3创作背景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贾谊故居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而山川、园池、市肆租税之人,自天子以至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不领于天子之经费。
漕转关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
孝惠、高后之间,衣食滋殖。
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
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
西汉建立初年,社会经济一片凋敝。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那时米价昂贵,饥馑遍地,人与人相食,物资匮乏,连天子出行都弄不到四匹同色的马驾车,将相只能乘牛车。
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一系列予民休养生息和“重农抑商”的政策,到汉文帝时,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但商贾、地主侵夺农民,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广大农民因破产而纷纷流入城市,成为工商业的佣工或无业的游民,官僚、商贾的淫侈之风也日益增长,这些都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的积贮,很不利于西汉封建政权的巩固,同时北方匈奴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面对这种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的实际情况,贾谊就向文帝上了这份奏疏,建议重视农业生产,以增加积贮。
题目《论积贮疏》的意思是:论述有关积贮的重大意义的奏疏。
疏,指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它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件,也称“奏疏”或“奏议”。
[3]4作品赏析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仓廪实而知”这一观点,既而引用古人有关不耕不织、用之无度给人民带来的危害性的言论,对照当时社会食者众、靡者多、积蓄少的现象,提醒当权者必须慎重正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
接着文章论及灾害的必然性,谈到禹、汤受此之苦,并在此基础上接连设问:如果我们也遇到灾害,“国胡以相恤”?如果边境有敌人入侵,“国胡以馈之”?不仅如此,文章更具体揭示了旱荒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一一勇者行劫,老弱者易子而食,政治未毕通等。
[4]5作者简介贾谊(公元前200~公元前168年),人称贾生、贾子、贾太傅。
西汉初贾谊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
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
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
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5]6作品影响影响意义汉文帝初继位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土地高度集中;农民被迫大批破产流亡,农业遭到严重破坏;粮食匮乏,国家卖官爵,百姓卖子孙,甚至出现了“易子而其骨”的惨状发生。
贫富悬殊,“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渐趋尖锐。
贾谊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从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立场出发,不像世俗之士一样,一味地粉饰太平;而是敢于正视现实,揭露时弊。
他从太平盛世的背后看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这在他向文帝上的《论积贮疏》中做了大胆的揭露,并提出了他的改革政治的主张。
贾谊在政治上是个失败者,但他的政论却能处处针砭时代症结之所在,明确提出改进的措施,对后世的政治和散文的发展,都起过较大的影响。
文章点评所谓“积贮”,就是屯积五谷,以防备水旱兵灾。
本文首先引用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和“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的论断,从理论上阐明粮食储蓄对于巩固封建政权的重大政治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接着指出西汉建国近40年,由于“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众”,指出“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国家时有粮食匮乏导致颠覆的危险。
紧接着提出积贮以备灾荒的主张,指出不积贮粮食的危害:一旦发生旱灾,国家无以赈灾;万一边境有急,国家无以筹粮;这样“兵旱相乘,天下大屈”,万一有人聚众作乱,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样就从反面论证了为了内安社会,外御强敌,储备充足的物资是必要的。
最后从正面归结到“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指出“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的大利。
同时,进一步提出了“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的具体办法。
贾谊在文章中还毫不隐讳地揭露了当时人民备受饥寒的困苦生活,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提出严厉的批判,言辞犀利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