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工业大学 《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结课论文2018年春季学期开课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考试方式:其它 考试时间: 班级国10-2班 姓名 王瑞朋 学号 10102050223 评阅人 孙强一、 考试方式说明根据大纲规定,以结课论文的形式考核。
二、 内容<在下面所选方向中任选一题,自己确定题目)1、 贸易结构变动:结构性特点分析、影响因素分析;2、 贸易利益:静态利益、动态利益及其影响因素;3、 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转变评价、影响因素、动力机制。
三、 具体要求1、 要求论文主题明确,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层次清晰,具有自己的思考判断和一定的创新性;2、 所有数据要求至少15年,且必须到2018年;3、 论文字数要求在3000字左右。
引文必须注明出处,参考文献不得少于5篇;4、 特别强调:每个同学必须独立完成,禁止从网上下载,一旦发现雷同或抄袭,将按0分处理;5、 论文装订要求:试卷<即本页)为封面,论文装订在其后,A4纸打印;6、 提交时间:截止到2018年6月11日,地点:二教119<经贸系办公室)。
由班长或学位收齐,不接受个人单独递交;7、 正文宋体小4号,单倍行距,标题4号。
四、 成绩评定论文的成绩评定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考察其态度是否认真,占总成绩的10%;第二部分考察其内容完成的深度,占总成绩的50%;第三部分考察其语言是否通顺、结构是否合理、论述的逻辑性和创新性,占总成绩的40%。
具体指标及分值的分配见下表。
附表 论文成绩评定表订线 装基于SITC分类的中国贸易结构分析摘要:贸易结构对分析我国贸易情况及制定相关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基于SITC<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法)标准,用Eviews及Excel 的方法,根据我国1996年至2018年期间的贸易数据,进行贸易结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SITC;贸易结构;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影响因素一.简介SITCSITC<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是为用于国际贸易商品的统计和对比的标准分类方法。
该方法采用经济分类标准,将进出口货物分为两大类:初级产品及工业制成品。
而在初级产品目录下,又包括5类产品: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货物,饮料及烟酒,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动、植物油脂及蜡;在工业制成品目录下,又包括4类产品: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机械及运输设备。
1STIC分类主要依据原料、半制品、制成品分类并反映商品的产业部门来源和加工程度。
中国国际统计局在统计我国进出口贸易时采用此分类法。
该分类法为讨论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提供了方便并且数据容易统计。
二.我国贸易结构分析为了分析的简便,将该分类发下的两大类分别记为X、Y,其目录下的各项分别记为X1、X2、X3、X4、X5及Y1、Y2、Y3、Y4。
另外进口总额记为TM,出口总额记为TX。
1.我国进口贸易总体结构的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作为一国贸易结构的基础,其变动不仅关系着一国对外贸易的经济活动,也与一国的经济发展密切联系。
下面从进口贸易结构和出口贸易结构两方面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
1.1进口贸易总体结构变化从1996年至2018年16年间,中国的进口贸易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进口总额从1996的1388.3亿美元增加至2018年的17434.8亿美元,增幅达11.5倍之多,并且很长时间我国的进口总额处在世界前列。
在进口贸易中,初级产品所占比例从1996年的18.32%增长至2018年的34.66%,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则从1996年的81.67%下降至2018年的65.33%。
2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初级产品进口额在进口总额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这与我国国内经济不断发展,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密不可分。
进口总额中初级产品比重上升,工业制成品比重下降,这“一升一降”反映出我国进口产品结构正在从工业制成品进口为主慢慢转为初级产品进口为主的过渡。
而进口的这些初级产品很多是我国所缺少的<在后续会谈到),这一转变,说明我国进口结构侧重于短缺能源及原材料。
1来自中国国际统计局《统计年鉴》2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由于存在未分类的其它商品项,导致二者之和小于100%。
但未分类的其它商品所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初级产品的进口表现出比较快的增长速度<尤其是2006年以后),并且图中显示初级产品及工业制成品之间的差额正在不断缩小,反映出初级产品进口比例的增加。
而且,可以判断,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初级产品的进口额会不断的攀升,直至我国进口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
1.2出口贸易总体结构变化与进口相比,我国出口贸易显现出相反的态势。
从1996年至2018年,我国出口产品总额由1510.5亿美元增长至18983.8,增长幅度达12.5倍之多。
在这一过程中,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由1996年的14.52%下降至2018年的5.30%,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则由1996年的85.47%增长至2018年的94.49%。
3可以说,我国的出口产品现在以工业制成品为主。
这与我国初级产品的进口额不断增加相关。
经过计算,可知相关系数EL<X/TM,Y/TX)=0.72023,即初级产品进口所占比重与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运用Eviews,可以作出TX、X、Y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明显地,我国出口产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尤其是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后,工业制成品呈现出直线式地增长。
从图中可以预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国出口贸易仍然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这与我国的加工贸易繁荣有关3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因为存在未分类的其他商品,导致二者之和小于100%,由于未分类的其他商品所。
2.我国进出口贸易类别结构变化SITC分类标准将初级产品细分为5类,工业制成品细分为4类,下面分析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别结构的变化。
2.1进口贸易类别结构变化2.1.1进口初级产品分类结构变化在1996年至2018年的16年期间,进口产品中X1、X2、X5没有较大的、明显的变化,说明我国这16年来,对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货物、饮料及烟类、动植物油脂及蜡的需求没有较大的变化。
所以接下来着重分析X3、X4的结构变化。
1996年至2018年16年间,非食用原料的进口比重由7.71%增长至16.34%,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由4.95%增长至15.82%。
这与我国加快工业化建设密不可分,对原材料的大量需求导致了这两类的大幅增加。
如上图所示,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变化具有同步性,都在2003年后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二者仍然会呈现出同步的增长趋势。
2.1.2进口工业制成品分类结构变化在进口产品中,Y1、Y4的进口额在16年间没有较大的变化,而Y2、Y3在这期间呈现出相反的变化。
其中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由22.61%下降至8.62%,而机械及运输设备由39.45%下降至36.17%。
从下图可以看出,Y2、Y3与Y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显示出二者在进口产品中所占比重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并且在将来的很长时间内,这种下降趋势仍然会继续。
2.2出口贸易类别结构变化2.2.1出口初级产品分类结构变化在出口贸易中,X2、X3、X5在这16年期间没有较大的变化,X1、X4呈现出较大的变化,如图,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与出口初级产品总额的变化基本一致。
但是看出,变化幅度都不是很大。
2.2.2出口工业制成品分类结构变化在出口贸易中,Y1、Y2没有较大的变化,Y3、Y4呈现出较大的变化。
如图,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较大,并且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杂项制品所占比重则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
这说明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越来越专业化,不再是多而杂的状态。
总之,现阶段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呈现出进口产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出口产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奇特”结构。
但是进口产品中初级产品的比重正在逐年增加,这有助于优化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
4三.影响我国贸易结构的因素对于我国现阶段贸易结构的形成,主要是两方面导致的:贸易方式及贸易主体。
1. 影响贸易方式的因素贸易方式是指我国开展对外贸易采取的做法,在我国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是进出口贸易中两种主要的贸易方式,二者占到总贸易额的85%以上。
比较优势理论及要素禀赋理论指出,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的产品,而进口本国不具有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的产品。
我国在机械及运输设备上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不具有比较优势或者要素禀赋,因此我国应该进口这两类产品,而且我国在生产机械及运输设备上的“劣势”要远大于在原料上的“劣势”,因此按照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我国应该的进口应该集中在工业制成品上,随着我国逐渐掌握生产工业制成品的技术后,我国进口的产品应该逐渐向初级产品转变,而我国现阶段的进口贸易结构正是显示出这种趋势。
对于出口而言,我国本身具有初级产品的优势<要素禀赋),所以会大量出口初级产品。
但是由于初级产品的价值较低,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在世界上被认为是“世界工厂”,我国的工业制成品构成了我国出口的“主力军”,占到我国出口总额的90%以上。
另一方面,技术差距论指出国与国之间同一种产业技术发展水平的差距,是产生互利贸易的重要原因。
这导致我国必须要进口工业制成品尤其是需要较高技术的机械及运输设备,应为我国缺乏这方面的技术。
在进口之后,我国可凭借本身具有的初级产品优势,模仿生产同类型或者变化不大的工业制成品,进而进行出口,这也是我国为什么进出口同时集中在工业制成品的原因。
同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指出,技术不同的国家,研发一项产品所需要的时间也不相同,这样导致了国家之间技术上的差距,从而导致了国家之间的贸易。
对于我国而言,由于国外具有先进的技术,在工业制成品上的产品生命周期要早于我国同类产品的研发,这样进口工业制成品对我国来说是比较有利的。
而在我国“学有所成”之后,就可以依靠本身具有的要素禀赋,大批量地生产工业制成品用来出口。
这就形成了我国进出口都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奇特”贸易结构。
2. 影响贸易主体的因素贸易主体是指参加国际贸易的个人、组织或者政府机构。
影响贸易主体的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策、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外商投资等。
2.1国际政策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国鼓励原材料的进口及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这样一来,我国原材料的进口在近些年内发展迅速,上文已经指出,初级产品所占比例从1996年的18.32%增长至2018年的34.66%,而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则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与我国鼓励自主创新不能说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