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 《氨- 硝酸- 硫酸》教案作者:日期:三、氨硝酸硫酸——氨教学目的1. 掌握氨的物理、化学性质,理解氨水显弱碱性。
2. 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铵根离子的检验。
3. 学会通过实验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及铵根离子的检验。
教学难点氨的化学性质及铵根离子的检验。
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用品PPT 浓氨水、浓盐酸、酚酞、碳酸氢铵、酒精灯、试管、试管夹、玻璃棒、红色石蕊试纸。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氮的氧化物的性质,知道氮元素有多种可变价态,今天我们学习其最低价态的化合物——氨气的性质。
思考交流展示一瓶氨气,引导学生观察:1. 氨气的色、味、态,根据其相对分子质量推导氨气的密度(与空气比较)。
2. 设计怎样的实验可以证明氨气是否溶于水?观察实验,阅读教材P97。
总结氨的物理性质。
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
归纳整理氨的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1︰700)。
探究实验演示实验4.8 。
回答上述思考与交流问题2。
问题提纲学习交流1.请描述实验现象。
2.讨论产生现象的原因。
3. 喷泉是如何形成的?胶头滴管的作用是什么?4.若要产生喷泉,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5.通过氨的喷泉实验你对氨的性质有什么认识?烧杯内的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内形成喷泉,烧瓶内溶液呈红色。
a. 氨极易溶于水。
b. 氨水显碱性。
原因:当滴管中的水挤入到烧瓶中时,烧瓶内的氨溶解,使瓶内压强小于大气压强。
空气将烧杯内的溶液压入到烧瓶,形成喷泉。
a.干燥的烧瓶;b. 瓶内压强减小应用提高上述实验,如果没有胶头滴管,如何引发喷泉实验?你可否设计一个可以产生喷泉的其他装置?广开言论交流,同学之间评价方案的可行性。
老师给予肯定。
自学释疑阅读课本P97~99 页有关内容,读完后,请向大家介绍你对氨气(NH3)这种物质的认识?阐释氨水显碱性的原因?阅读,讨论,交流。
归纳整理一、NH3与水的反应+-NH3+H2O NH3· H2O NH4++OH-生成的一水合氨电离产生OH-离子交流讨论思考:如果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触氨气,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因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弱碱性。
观察分析演示实验:将氨气通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观察现象;再加热该试管,观察现象。
解释产生现象的原因。
试液变红——溶液显碱性。
加热后溶液又变无色——氨水不稳定,受热分解。
小结板书二、氨水不稳定, 受热易分解:△NH3·H2O NH3↑+ H2O思考交流1. 氨水中的粒子有哪些?液氨与氨水是否同一种物质?2. 如何检验氨气?3. 把一瓶浓氨水露置在空气中,有何现象?不是同种物质。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氨气。
久置则浓度变小——挥发性。
分析比较液氨与氨水的比较学生分组讨论,填表,投影展示结果。
大家评价,达成共识。
液氨氨水物质种类粒子种类过渡氨气溶于水所得溶液显碱性,氨气是一种碱性气体,那么它遇到酸会不会反应呢?实验探究演示实验: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
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在空气中接近。
观察现象。
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板书小结3.NH3与酸的反应——生成铵盐。
氨能与酸反应生成铵盐。
如:HCl、H2SO4、HNO3产生大量白烟。
NH3+HCl=NH4Cl(白烟)拓展提高阅读课本P98 页,进一步理解氨与酸反应的规律。
1. 写出氨气与硫酸、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下列不可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有()A. 氨气B . 氯气C . 氧气学生到黑板上写出化学方程式。
回答讨论题目。
讲述板书(氨的催化氧化,工业制硝酸的基础)4.NH3 与氧气的反应(催化剂,加热)。
催化剂4NH3+5O2 △4NO+6H2O理解低价态氮——氨的还原性。
过渡氨气与酸反应生成的盐叫铵盐。
那么铵盐的性质有哪些呢?讨论交流根据已经接触过的铵盐,讨论总结铵盐的性质学生讨论,回忆。
巩固练习 1. 关于氨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氨水的溶质是NH3·H2OB. 氨水可使酚酞指示剂变红C. 氨水中含三种分子和三种离子D. 氨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密度越小2.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氨水显碱性的原:。
3. 可用来干燥氨气的有()A. 浓硫酸B. 碱石灰C. 氯化钙D. 五氧化二磷4. 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
(2)氨气应使用法,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选用作燥剂。
(3)1 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
该实验的原理是(4)只提供如图2 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作业课本P103——1、2、4、5 板书设计第三节硫酸、硝酸和氨(第1课时)三、氨气1. 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1︰700)。
2. 化学性质:(1)与水的反应:NH3+H2O NH3· H2O NH4++OH-(2)碱性:NH3+HCl=NH4Cl3. 铵盐的性质:(1)遇碱性物质有氨气放出:NH4++OH-NH3↑ +H2O(2)受热发生分解反应:(NH4)2CO3 2NH3↑+CO2↑ +H2O NH 4Cl NH3↑+HCl↑4.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2NH4Cl+Ca(OH)2 CaCl2+2NH3↑ +2H2O装置:固+ 固气参考资料氨对人体的危害氨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比重为0.5 ),可感觉最低浓度为5.3PPM。
氨气的溶解度极高,所以常被吸附在皮肤黏膜和眼黏膜上,从而产生刺激和炎症。
氨气可麻痹呼吸道纤毛和损害黏膜上皮组织,使病原微生物易于侵入,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氨被吸入肺后容易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运氧功能。
短期内吸入大量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痰带血丝、胸闷、呼吸困难,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同时可能发生呼吸道刺激症状。
四、硫酸、硝酸和氨——硫酸教学目标1. 复习硫酸的酸性,学习并掌握浓硫酸吸水性、脱水性,浓硫酸的氧化性。
2. 通过学习浓、稀硫酸性质的比较,引导学生从量变引起质变角度,加深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浓H2SO4 的特性。
教学难点浓H2SO4 的强氧化性。
教学过程归纳整理问题探讨思考交流思考交流思考交流规律小结讲解交流讲解本课小结巩固练习3)强氧化性分组讨论后,代表回答,互相补充,达成共识。
师生共同探讨分析,上述反应中1.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各是何物?2.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之比各为多少?3.浓硫酸在反应中的作用是什么? 4.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硫酸浓度逐渐降低,反应是否会继续进行?上述反应中浓H2SO4 的氧化性由其分子中什么原子引起?稀H2SO4是否具有氧化性?两者相比有何差别?根据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探讨变价元素的氧化、还原性质H2S→ S → SO2→ SO3→(H2SO4)浓硫酸能与非金属及化合物反应与碳反应:C+2H2SO4(浓)与硫反应:S+2H2SO4(浓)浓硫酸→ 二氧化硫碳→二氧化碳硫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
简述硝酸和硫酸的用途。
分组讨论并回答。
举例说明CO2↑+2SO2↑+2H2O学生分析和预测实验现象,浓硫酸表现什么性质,写出化学方程式。
3SO2↑+2H2O学生讨论,回答。
浓硫酸与稀硫酸中溶质都是硫酸,但是由于浓度不同时H2SO4 存在的方式不一样,量变引起质变,导致性质的差别。
本课时重点学习了硫酸的性质。
硫酸是典型的强酸,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等特性。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是我们本节课所学的重点。
本课时重点学习了(1)(2)(3)(4)酸的性质。
硫酸是典型的强酸。
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等特性。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是我们本节课所学的重点。
1. 下列现象反映了硫酸的哪些主要性质(填空)。
(1)(2)(3)(4)(5)浓硫酸滴在木条上,过一会儿,木条变黑。
敞口放置浓硫酸时,质量增加。
___________________锌粒投入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
___________把铜片放入浓硫酸里加热,有气体产生。
利用浓硫酸和食盐固体反应可制HCl 气体。
资料浓、稀硫酸的检验方法1.称重法:浓硫酸比稀硫酸密度大(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mL ),故重的是浓硫酸。
2.黏度法:浓硫酸是黏稠的液体,而稀硫酸则接近于水的黏度,所以将试剂瓶拿起摇动几下,就可看出哪个是浓硫酸,液体较满时可取少许于试管中振荡。
3.沸点法:硫酸是高沸点的酸,98%的浓硫酸沸点为338℃,故可取少许于试管中加热,先沸腾且有大量水蒸气产生的为稀硫酸。
难以沸腾的是浓硫酸。
4.稀释法:浓硫酸溶解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故可在小烧杯中加10mL 水,沿烧杯壁慢慢加酸(切不可将水加到酸中),溶解时放出大量热的是浓硫酸。
5.铁铝法:分别取少许于试管中,加入铁丝或铝片,无现象的是浓硫酸,有气泡出现的是稀硫酸。
因为浓硫酸在常温时可使铁、铝等金属表面快速氧化生成一种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
6.铜碳法:分别取两支试管,加入铜片或木炭后,再分别加入酸,然后加热,能够产生刺激性气体的是浓硫酸。
7.胆矾法:分别取两支试管,加入胆矾少许,再分别加入酸,晶体溶解溶液变蓝色的是稀硫酸,晶体表面变白色的是浓硫酸。
8.纤维素法:分别用玻璃棒醮取两种酸在纸或木材或棉布上画痕,一段时间后,表面脱水炭化的是浓硫酸。
9.蔗糖法:在小烧杯中加入约10g 蔗糖,滴入1mL水后,再加入酸,能使蔗糖脱水炭化产生“黑面包”的是浓硫酸。
10.露置法: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露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的是浓硫酸。
11.食盐(硝酸钠)法:在试管中加入少许食盐,然后分别加入酸,产生刺激性气体的是浓硫酸,食盐溶解无刺激性气体产生的是稀硫酸。
12.电导法:取两个碳棒作电极,插入酸中,电路中串联上小灯泡,用两节干电池构成闭合回路,小灯泡发光且较亮的是稀硫酸,因为浓硫酸中水较少,绝大部分硫酸分子没有电离,故自由移动的离子很少,导电性较差。
五、硫酸、硝酸和氨——硝酸教学目的1.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
2.利用实验,使学生掌握硝酸的特性——强氧化性。
3.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浓硝酸的氧化性大于稀硝酸的氧化性;利用分析演绎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硝酸与碳的反应。
4.通过硝酸跟硫酸的对比和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硝酸的氧化性。
教学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教学用品PPT浓硝酸、稀硝酸、铝条、铜片、酒精灯、试管、试管夹教学时数1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锌与稀硫酸反应可用于实验室制氢气,铜不与稀硫酸反应,但能被浓H2SO4氧化,而任何金属跟硝酸反应都不会产生氢气,那么铜跟硝酸反应又会怎样呢?这节课我们就跟硝酸做一回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