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猪经济类型及品种

猪经济类型及品种


外种猪引入之初的性能1
1996年,××养猪育种中心, 从英国引入长白猪 150 头,日增重 960g , 产仔 12.38 头,料比 2.38 ,瘦肉率 61.2% (+3%), 从英国引入大约克猪 150 头,产仔 10 头; 日增重1180g(30-100kg),料比2.28, 瘦肉率60%(+3%)。
外种猪引入之初的性能2
1999年,×××××原种猪场从丹麦引 进长白猪114头, 窝产仔12.2头, 30-100kg体重日增重960g, 料比2.46, 平均背膘9.5mm, 瘦肉率66.0%。
外种猪引入之初的性能3
2000 年,×××××猪育种管理中心,引 进的英系大白猪, 窝产仔10.6头, 30-100kg体重日增重1130克, 料比2.38,背膘12mm, 达90kg体重日龄146天, 胴瘦率64.5%。
3、兼用型(鲜肉型) 体型和生产性能介于瘦肉型和脂肪型两者之间 体质结实 90kg时胴体胴体瘦肉率50—55% 背膘厚在2.5—3.5cm 国内培育的除三江白猪,湖北白猪外均属之 代表猪种 国外典型代表
特 点
苏白猪
1、东北民猪
分布在东北地区。分大民猪、二民猪和荷包猪三个 类型。全身黑色,鬃长毛密,体质强健,头中等大小, 嘴鼻长直,额部有纵行皱纹,耳大下垂。抗寒性强,耐 粗放饲养,繁殖力高,经产母猪每胎产仔高达15.3头, 乳头7~8对,双月体重12Kg以上。
一、猪的经济类型选择
猪的经济类型
瘦肉型 脂肪型 兼用型
猪的体型外貌 胴体中瘦肉和脂肪的比例 人们对肉食的爱好 不同地区供应猪的饲料种类的不同 经人们长期向不同方向选育而形成的 是品种向专门化方向发展的产物
1、瘦肉型(腌肉型)
特 体型外貌: 头小肩轻,体躯浅 长,臀腿丰满,体形呈流浅型。一般 体长大于胸 15 — 20cm 。 生产性能;能有效地利用饲料中的蛋白 质转化为瘦肉,生长快,饲料转换率 高体重达 90kg 时胴体瘦肉率在 55% 以上
母猪♀
公猪♂
胴体瘦肉率约61%。与本地猪杂交作父本, 以引进品种杂交作母本。
5、杜洛克猪
特点:被毛红棕色(深浅不一,被 毛金黄色---红砖色 ),体长,耳中等半 下垂;乳头6对左右,产仔数8-9头; 成年公猪体重约250公斤,母猪约 300公斤,日增重850克以上;胴体 瘦肉率65%。 二元、三元杂交终端父本;生产皮 杜公猪。
烤乳猪(香猪)
中国地方猪种的种质特性 繁殖力强 抗逆性强 肉质优良 生长缓慢, 早熟易肥,胴体瘦肉率低
我国地方猪种的种质特点-繁殖力强(1) 母猪性成熟早 太湖猪等。初情期日龄为98.08,体重为24.30 国外主要猪种的初情期在200天左右 排卵数多 初产猪平均为17.21枚 经产猪为21.58枚 排卵数最多的为二花脸猪(初产26枚,经产28枚) 产仔多 初产猪平均为8-11头 经产猪为11-14头。最多的为太湖猪,42头 国外主要猪种 8-11头 平均配种年龄早 中国地方猪种为128.57日龄, 大约克与大白猪为210日龄。
引入之后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刚引进时的这些性能 不能很好的保持下去, 往往发生变化,分离 同时又出现了一些遗传和营养上的问 题。 (引入猪种本身的杂合,双肌臀?) 来自不同国家的种猪,性能上有一定 差异。

对引种缺乏统一规划和应有的监督
• 不同系统各自引种,出现重复引种,有的质量 不好甚至携带有极难根除的有害基因,同时也 引进了某些传染病或国内尚未发现的病源
4、大约克夏也称英国大白猪
外形特征 – 体格高大、毛色全白,头直长或微凹,耳大向前直立、 肋骨开张良好,背平直稍呈弓形,后躯发育良好 –肉质紧、脂肪少、四肢粗壮、体质结实,繁殖力及泌乳 能力强 生产性能 – 体重六月龄九十公斤,一年达160—190公斤,成年体重 可达350—380公斤 –活产仔数达11.6头,初生重1.4kg,断奶重8kg –对环境不易发生应激反应
2、太


包括梅山猪、枫泾猪、嘉兴黑猪、二花脸等。产于我国长江下游 太湖流域的沿江沿海地带。包括梅山猪、枫泾猪、嘉兴黑猪、焦 溪猪(大花脸、二花脸)、礼士桥猪、沙虎闲猪等。
梅山猪 繁殖能力强,奶头一般为8-9对,初产活仔10头以上,经产 母猪产活仔14头以上,断奶育成12头以上 。6月龄体重约为65 千克-70千克。适宜屠宰体重为75千克左右,屠宰率为67%, 瘦肉率45%以下。成年公猪体重140千克,母猪110千克左右。
原产美国
6、皮特兰猪
原产比利时
特点:被毛花色,耳中等略向 前倾,体型呈圆桶型,腿臀特发 达;产仔数10-11头;成年胴体瘦 肉率70%左右,应激敏感性强, 肉质较差,FSE肉发生率几乎 100%。 三元或多元杂交终端父本, 生产皮杜公猪。
引入国外猪种得与失
国外引进猪种的特点
生长速度快 屠宰和胴体瘦肉率高 繁殖性能较差 肉质欠佳 抗逆性较差
地区:太湖流域 特点:高繁殖力
香猪(微型猪)
产地与分布
• • • • 产于贵州省的从江县 从江香猪 三都县 剑河白香猪 环江县 环江香猪 巴马瑶族自治县 巴马香猪
– 俗称 “萝卜猪” “冬瓜猪” “珍珠猪” “迷你猪” – 民间又称七里香或十里香 – 一家煮肉四邻香,七里之遥闻其味 – 1983年有3.5万头
概况
引入的大约克猪,有来自:英国、加拿 大、美国、法国、瑞典、德国、丹麦等 国。 引入的长白猪,有来自:丹麦、德国、 美国、挪威、日本等国。 引入的杜洛克猪,有来自:美国、加拿 大、法国、台湾、丹麦等国和地区。
3、长白猪
(兰德瑞斯)
• 长白猪产于丹麦,英国大白猪与当地土种白猪杂交改良, 已有近百年 历史,是世界最优秀的瘦肉型猪种 外型特征该猪种以体长、毛全白而得名 – 毛白色 – 体躯呈流线型 ,前轻后重 – 头狭长,颜面直,耳大向前下方倾斜 – 背腰特长,肋骨16对较一般多1—2对,腹线平直,大腿 丰满充实 – 由于整体成流线型,外观有清秀之感 生产性能 – 产仔数高于其它国外猪种而且稳定,一般在11头左右 – 六月龄体重达90公斤以上系统选育,加上现状饲料问题和选育 手段落后,导致引入不久各猪生产性能就下降, 起不到引种的应有作用
低价购进“次品”,名优实劣
领导短期行为
• 对选育工作不愿投入,认为投入大时间长,收益慢, 错误认为“育种不如买种”,只引不选,浪费大量 外汇
冲击了地方品种
• 有些经提纯选育的很有特色的优良地方品种已面临 灭绝和“洋化”,使几十年地方猪种选育工作陷入 困境
我国地方猪种的种质特点-耐粗饲能力 我国地方猪种的种质特点- 肉质优良 肉色鲜红 多数地方猪种的肉色评为3和4分。 宰后45分钟背最长肌pH值(pH1) 均在6.0以上。 系水力强 地方猪种的失水率为:民猪20.42%;姜曲海,12.77%; 二花脸,10.8%;
外国猪种杂优 猪猪肉
含有二花脸猪血统的杂 优猪猪肉

丹麦长白猪
英国大约克夏
代表猪种 美国杜洛克 中国三江白猪
2、脂肪型
体躯宽 深而不长

全身肥满 头颈较重 下颌垂肉多 四肢短 体长与胸围之比相等或相差不超过2—3cm 背膘厚在4cm以上

90kg时胴体瘦肉率在40%以下
广西陆川猪
福建的槐猪 代表猪种 云南的滇南小耳猪 国外已不多见 小约克夏是唯一一个
各国利用丹麦长白培育成自己的长白猪系 如英系、荷系、瑞典长白、德国长白等 该猪种的缺点 四肢尤其是后肢比较软弱,对环境可能发生应 激症 据统计,我国九十年代以前所引进的长白猪应 激症发病率可达16%,因此用作母本不如大白猪 这品种在杂交繁殖过程中,既做父本也做母本使用
二元或三元杂交父本
母猪♀
公猪♂
生产性能
– 公猪生长较慢。4月龄7.87 kg ,6月龄16.02 kg – 母猪4月龄11.08 kg ,6月龄26.29 kg 。成年母 猪体重41.1 kg – 性成熟早,公猪170日龄配种,母猪120日龄初 配 – 头胎产仔4.5头,三胎以上5~6头 – 肥育期日增重较好条件下为210g,香猪早熟易 肥,宜于早期屠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