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防洪堤基础防渗处理
堤线布置选择主要是根据防洪规划和保护对象的要求,或历史形成的,对堤防基础条件好坏考虑较少,加上堤防工程面广线长,什么基础都能碰到,而国家资金的投入有限,故堤防基础处理困难是比较大的。
堤基的土层结构及各土层厚度、水文地质状况,还有需加以探明的天然暗沟和动物巢穴(如白蚁洞)等,决定了防洪堤的防渗处理方案。
针对建于河岸边的大多数防洪堤的堤基,地层性质为沉积(或冲积)土形成,地层多以砂层和卵砾石层为主,土层结构由粘性(或砂性)土、淤泥、砂、卵砾构成的复杂地基。
以下就谈谈对此类堤基的防渗处理:
1、对于相对不透水层埋藏较深、透水层较厚的堤基,当临水侧有稳定滩地时宜采用水平防渗处理,一般是采用铺盖的方法;当临水侧滩地难以满足设铺盖时,也可考虑采用粘性土截水槽或建造地下截水墙方法;以上两种方法均是起到延长渗径,减小水头压力作用,使堤防难以达到稳定渗流,从而保护堤防安全。
铺盖防渗是国内外常用的方法,如长江无为大堤中的惠生堤是用长度30m的粘土铺盖防渗,经多次洪水考验,卓有成效。
2、对于由粘性土、砂卵砾构成的浅层透水堤基,宜采用粘性土截水槽或其他垂直防渗措施截渗。
此类堤基结构一般为上部堤是较厚的粘性土层,中间为砂或卵砾石强透水层,下部为相对不透水层,形成双层地基,其破形成主要有以下两种:
2.1地面上部粘性土层破坏,堤内地下水潜伏,渗透破坏表现为管涌、沸砂。
此类破坏多发生于堤后池塘、沟渠或耕植土深挖处,需进行填塘固基处理。
2.2有粘性土盖板情况下,堤内地下水为承压水。
由于河床较深,与堤基强透水层相通,当洪水期时水位抬高,压力增大,粘性土顶板遭冲决而产生激涌、沸砂和地表塌陷。
此类破坏一般是由于粘性土盖板较薄,承压水头太大引起的。
如漳州市保护市区的石堤堤段,全长2.175公里,1986年以前石堤后的澄观道居民区,一来洪水就到处发生管涌沸砂,虽经填堵和设置减压井,及未能解决问题,1985年发生洪水(约相当于十年一遇)时连离堤脚100多米的水井仍然冒水出流。
1986年在堤基下构筑高压喷射混凝土防渗墙,桩号0+000~0+760为悬挂式,0+760~2+175为封闭式(即防渗墙构筑至不透水层),原来严重漏水段(1+100~1+300和1+400~1+800)在构筑防渗墙后,堤后漏水已得到解决,严重漏水段(0+150~0+300)堤后漏水情况也得到大大改善,运行至今效果良好。
3、对于由粘性土或淤泥、砂、卵砾构成的深层透水堤基,宜采用堤后压载、设排水减压沟或减压井等措施,使得堤基渗出口渗透坡降小于允许渗透坡降。
当表层弱透水层较厚时,宜采用堤后压载;当表层弱透水层较薄时,可考虑采用减压沟或减压井。
如安徽长江同马大堤,透水层厚达100m,表层为弱透水层,为了保护大堤,在汇口、
乔墩、朱墩、甘家桥四段采用减压井处理,共设67口减压井,已运用多年;而采用堤后压载的就更多,如长江和淮河堤防就多处采用堤后压载,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减压沟(井)始建工程量小,但管理维护工作量大,特别是减压井容易淤堵,洗井费用很高;堤后压载始建时工程量大,有时铺盖料要经过远程运输,费用较大,但管理维修容易。
故应根据具体堤防的实际情况,经过全面论证,选择经济合理的处理措施。
同时,通过经济技术比评还可结合其他工程措施如采用悬挂式防渗墙一起来处理堤防防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