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的目的在于育人
古人云:“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即教书又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礼记》中说:“师也者,教之以而喻诸德也。
”这就是说,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教给学生具体事物的知识和办事的本领,又要培养他们的品德。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根据实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书育人”
1.课堂中,作到传授知识和加强德育结合
课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阵地。
课堂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且更重要取决于能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否培养学生的爱国爱民族情感,能否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能否做到对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尊重。
所以,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很好地利用手中现有的教材,认真挖掘教材固有的思想性,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桂林山水》一课,美丽的山环绕着美丽的水,美丽的水倒映着美丽的山,“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样美丽的山怎能不激发起我们对它的热爱。
教师教学时,应挖掘其内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热爱祖国。
2.实践中,注重良好思想品德培养
学生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学活动或做和教学有联系的
活动中度过的,教学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形式。
教师在教学与辅导的过程中与学生接触较多,容易通过教与学的各个环节发现、洞察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及时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地加以指导,下思想教育的“及时雨”,能起到治病于秋毫之末的教育效果。
有一次,我在批改学生的日记时,发现一个学生在日记里某工厂门卫被殴打重伤的事,全篇流露了对社会治安的恐惧感。
虽然语言文字表达不错,但我没有把这篇日记当成范文评讲,也没有忽视这个学生思想上的疑虑,而是找这位学生谈心,开展她正确分辨社会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使这位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社会现象,美与善终究要战胜丑与恶。
从而达到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教书育人的目的。
3.品德教育应相机而行,注意艺术
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教师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抓住时机,在学生产生需要时,才容易被接受,起到教育作用。
因此,我们每个教师都要在掌握学生思想变化过程中,抓住最佳教育时机,讲究方法进行指导。
如开学之初,我发现我班有个学生,个性强,喜欢表现自己,但脾气倔强。
我找他谈话时,一开始我就生气地问他为什么课内纪律那么松散,能不能改好点,没想到平时他老爱说话的他,这时却趼缄默不语。
我火了,很想狠狠地训斥一顿,可转而一想,这样更谈不出效果来。
于是,改用婉转的语气说:“听以前的老师说,你是个很听话的孩子,经常帮助
老师抓班内纪律,同学都挺佩服你的。
不知为什么,我好象觉得以前老师所说不符合实际,难道不信任我吗?”这一下,他脸上显出了羞愧之色。
我接着说:“相信你能改正过来,是吗?”他点点头,而且希望老师相信他。
过几天,我又找他谈话。
我面带笑容:“这几天,你做得很好,特别是上课能积极发言。
相信你以后会更好!”他听了,很高兴,对我的要求很乐意接受。
通过平时观察,我发现他在不断进步。
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充满师爱,注意方法,努力创造一个无拘无束的气氛,这样才能引起肯定性的情绪反应,从而使显学生愉快地接受。
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自觉地挑起既教书又育人的担子,培养适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