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计划书
管理你的时间, 抓住每个机遇~
将”战拖”进行到底! !
组长: 张晨
北京师范大学08级心理学本科生督导: 张西超副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一、团体名称:
时间管家---有效的管理时间, 你做得到么?
二、团体性质:
成长性小组、封闭式小组
三、团体目标:
1.促进组员对自身的了解, 使其清晰的认识自我。
2.引导组员找出自身的不足, 接受并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
3.培养组员的归属感, 使其更有信心的面对挑战坚定意念。
4.协助组员探索成长方向, 促进其行为上的变化, 掌握有效的
行为模式。
5.引导组员将小组中学到的”拖延症”管理融入到生活之
中。
四、参加对象:
北京师范大学在读或在职的本科生、研究生, 愿意经过小组改进拖延行为的。
五、团体结构及规模:
1. 团体活动地点: 北京师范大学16楼学生就业指导中心135室
2. 活动时间及频率: 9月2日---10月21日, 每周五晚18: 00—20: 00
每周1次, 共8次, 2小时/次
3. 团体人数: 5---12人
六、组员招募与甄选:
1.组员招募:
在校园公告栏内张贴招募海报, 同时在网上发布信息(详见附录一)。
参加者自愿报名, 组长根据其性别、院系、年级进行初步筛选, 尽量使小组内男女生各半。
经过初步筛选的参加者将被安排进入甄选面谈环节。
2.组员甄选:
组长与经过初步筛选的参加者进行逐个面谈, 在此过程中获得更多信息。
( 详见附录二)
甄选原则: 自愿参加小组, 希望改进拖延行为并具有促进自我成长的期望; 愿意与她人真诚交流, 并具有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 有时间和毅力全程参加小组, 并愿意遵守各项团体规范;
排除不愿意共同参加小组的人。
面谈的最后, 组长需再次确认参加者是否愿意参加小组。
甄选面谈是双向性的, 能够彼此相互选择。
七、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一词来源, 是1954年由斯金纳( Skinner) 和她的同事, 首先用操作条件作用原理去矫治精神疾病, 称”行为疗法”而得名。
行为疗法是针对特殊的问题行为( 变态行为) , 运用能提高目标行为的发生率或降低问题行为发生率的种种行为技巧从而达到矫正
问题行为的一种心理辅导技能。
行为疗法与精神分析等其它心理疗法不同的是, 从一开始它就植根于实验的发现之中。
其理论基础主要来自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 人的许多适应不良的行为, 包括许多行为症状, 都是后天习得的结果。
既然适应不良的行为是经过学习得来的, 那么, 同样经过学习的方法, 也能减轻或消除这些行为, 并形成新的、合乎要求的行为。
行为疗法所依据的学习理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经典的条件反射原理、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和模仿学习原理。
(一)经典条件反射原理
提到经典的条件反射, 必然会首先提到巴甫洛夫的经典性实验。
她用狗做实验: 狗吃食物时会引起唾液的分泌, 这是先天的反射, 称无条件反射。
给狗听铃声, 不会引起唾液分泌, 但如果每次给狗吃
食物以前出现铃声, 这样重复多次之后, 铃声一响, 狗就会出现唾液分泌。
铃声原来与唾液无关, ( 称为无关刺激) , 由于多次与食物结合, 铃声就具有引起唾液分泌的作用, 铃声已成为进食的”信号”
了。
这时, 铃声就转化为信号刺激( 即条件刺激) , 这种反射就是条件反射, 也称应答条件作用。
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关刺激与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 这个过程被称为强化。
若条件刺激多次出现, 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 这个条件反射就可能消退或
弱化。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
正当巴甫洛夫进行经典条件反射的研究时, 美国的心理学家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