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洛克的《教育漫话》有感

读洛克的《教育漫话》有感

让好习惯成为习惯
——读洛克《教育漫话》有感
安宁中心校赵小利
摘要:洛克认为,要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仅靠死记硬背规则的办法,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应该利用一切机会,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机会,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 ( 指规则等 ) 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因为“这种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

因此,在儿童念虑初萌,刚省人事的时候,就应该严加管束,通过对道德规则的不断实践使之习惯于克制自己的欲望,习惯于遵循道德的要求。

关键词:教育,习惯,克制,坚持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撰写的一本教育名著。

读洛克的《教育漫话》就宛如一位有思想的长者站在你的面前,和你聊天,聊聊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语调亲切平和,娓娓道来,所聊内容却非常深刻。

在《教育漫话》这本书里,洛克谈论的主题是如何培养一个“绅士”。

什么是绅士?绅士必须是“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才”,必须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等四种品质,“绅士需要的是事业家的知识,合乎他的地位的举止;同时要能按照自己的身份,使自己成为国内著名的和有益国家的一个人物”。

一言以蔽之,绅士必须具备上层社会的思想和行为举止;具有经营工商业的知识技能和机敏自信;具有清晰的理智和坚强的意志等多种个性品质,勤奋勇敢,足智多谋;在与人交接上,进退得宜,举止适度,仪态高雅,通晓世故,善于处理公私事务。

所以,培养绅士即是要培养既能满足个人幸福生活需要,又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资产阶级事业家。

绅士的教育目的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新人培养规格的要求。

洛克在书中讲了三个方面的话题:体育、德育和智育。

作者把体育(实质上是健康教育)放在第一位讲,因为“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体魄。

”“我们要有自己的事业,要得到幸福,必须先有健康的身体;而要功成名就,出人头地,更
必须先有能够忍耐辛劳的强健体魄。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绅士人格的灵魂。

”因此,德育被洛克作为全书的重点来讲述,真正的绅士要善于获得自己的幸福,而又不妨碍其他绅士获得幸福;德育的基本原则是以理智克制欲望。

在聊到智育问题时,洛克强调了功利原则和教学方法。

《教育漫话》这本书聊了许多关于孩子教育的话题,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我们教师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今天,我想就其中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谈谈我个人的感受。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应该养成一种习惯,并且每天去实践这种习惯。

就像我们的学生每天去学校上学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一样,而他们也已经习惯了这个习惯。

在生活中,有一件事也许说出来不雅,可它却是不可忽视的,是我们生活中对健康大有影响的事情,那就是按时大便。

洛克认为:“有些并非完全自觉的动作,也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而成为习惯性的动作,只要不间断的在一定的时候努力去做这样的动作。

”也许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我们每天不管身体是否需要,都能在首次进餐之后去厕所蹲一蹲,,数月之内就会养成按时大便的习惯,那么每天首次用过餐之后必然习惯性地要去大便。

我们要求学生饭前洗手,每次吃饭前,都提醒学生去洗一下手,日子久了,一到吃饭时间,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去洗手,这就是一种习惯……这些习惯一旦我们习惯了,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我很赞同在道德教育方法问题上,洛克提出了一些积极的乃至正确的意见。

( 1 )及早实践。

洛克说:“我觉得一切德行与美善的原则当然在于克制理智所不容许的欲望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获得和增进靠习惯:而使这种能力容易地、熟练地发挥,则靠及早实践。

”洛克认为,要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仅靠死记硬背规则的办法,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应该利用一切机会,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机会,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 ( 指规则等 ) 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因为“这种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
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

因此,在儿童念虑初萌,刚省人事的时候,就应该严加管束,通过对道德规则的不断实践使之习惯于克制自己的欲望,习惯于遵循道德的要求。

( 2 )及早管教。

洛克认为,对儿童不能采取放纵不管的溺爱态度,溺爱只会使儿童骄横纵欲,为所欲为,缺乏自我克制能力。

儿童心智未开,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且可塑性很大,因此,从儿童小幼时就要早早加以管教,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

幼时养成儿童服从父母意志的习惯,那么,长大后自我克制能力的培养自然水到渠成。

管教儿童的关键在于使儿童懂得规矩,克制欲望。

按照洛克对于人类天性的理解,欲望本身并不是恶的,但是,欲望一旦挣脱合理要求的规矩,欲望就变成罪恶,所以,克制欲望,并不是使儿童消除一切欲望,而是在于使其摒弃不合乎理性的要求,“我们人类在各种年龄阶段有各种不同的欲望,这不是我们的错处;我们的错处是在不能使得我们的欲望接受理智的规范与约束”。

所以,一方面,作为家长和教师,决不可因儿童哭泣求闹而满足其不合理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应该将他们当儿童来看待,儿童终究是儿童,“他们应该作游戏,应该有玩具”,对于他们合理的要求是应该让他们满足的。

管教必须坚持宽严适度的原则。

对儿童要求过严,事无巨细,使儿童终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儿童必然会精神抑郁,心情沮丧,意志消沉,形成懦怯的奴隶性格,这便背离了绅士教育的人格理想。

( 3 )榜样示范。

在教育儿童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作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榜样所起到的吸引或阻止儿童去模仿的教育力量,比任何说教的作用都要大而深刻,要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其依从规则,不如根据榜样”,“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么能够温和地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

所以,父母和教师必须重视榜样的重大教育作用。

作为儿童的直接教育者,父母和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儿童的伴侣的影响和作用,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儿童如果常常和一些好伴侣在
一起,定会受到好的影响,从而为教师的教育起一种辅助作用。

另外,家中的仆人对儿童的影响也很大,因此,对仆人的选择也不可不慎。

( 4 )以理说服。

良好的道德教育是培养有独立人格的绅士而不是奴隶,因此,决不可以用权力或命令去强行制服儿童。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所以,“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无论什么应守的德行,应戒的过失,他们无不可以用理说服”,而且,在通常情况下,温和的据理劝说往往比运用权力和命令的效果要好得多。

对儿童进行说理时,要态度温和,举止镇定,不可气势汹汹,大声喝斥。

说理要考虑儿童的理解能力,应用词明白,简单易懂,切忌“长篇大论的说教和富有哲学意味的辩难”。

说理还可以与一些规则的提出相结合,以使儿童有章可循。

但所订规则不宜过多,且应重在使规则成为人的行为习惯。

( 5 )奖惩得宜。

奖励和惩罚是教育儿童的又一种方法。

这一方法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奖惩能否各得其宜。

奖励是必要的,但应重在精神奖励而非物质刺激。

尊重、称誉、赞扬是一种很好的奖励,而那种用儿童心爱的东西,甘美的食物和漂亮的服饰来奖励儿童的做法,只会使儿童养成追逐物欲、奢侈、贪婪等心理品质,因而是错误的。

在诸种奖励中,荣誉感是一种最有力量的奖励方式。

儿童对称誉和赞扬是很敏感的,对儿童好的行为及时当众给以赞扬,就会使儿童更会尊重自己、约束自己,自觉地保持荣誉。

惩罚之于儿童,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因而应该尽量少用或不用。

惩罚会产生许多副作用,往往会使儿童养成一种奴隶式的性格,不利于使儿童成为聪明、贤良和光明磊落的人。

但是,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犯有“顽梗”或“反抗”过失的儿童,又必须予以鞭笞,必须鞭笞到使儿童“知道自己不该犯错,并且融化在真挚的悲悔里面,方才可以停止”。

生活中如此,我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不例外,洛克告诉我们:“儿童不是可以用规则教得好的,因为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

你认为什么是他们必须做的,就应该利用一切机会,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机会,让他们进行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其在他们身上固定下来。

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就能自然而然发生作用了。

”我们班的孩子,每
次一篇课文学习下来,总会请家长报生词给自己写。

这是因为,在这之前,每次课文学习结束,我都会要求学生回家请家长报词语进行听写,久而久之,它已经成为学生的一个良好的习惯了……之所以学生能主动回家听写,我想是因为习惯了,因为习惯了这种习惯!
“习惯是一件关系重大的大事情。

”我们不光要求学生习惯做好的习惯,对自己更应该如此要求。

平日里,白天上班期间,我总感觉忙忙碌碌的,没什么时间看书学习,其实只要我们挤一挤,时间总是有的,我告诉自己要将挤时间作为自己的一种习惯,并习惯这种方式;最近,我和许多同事一起参加了江苏省小学语文教师网络培训,刚开始几天,面对突然多出来的学习,又是要观看视频,又是要完成作业,还要参加讨论,总感觉有点力不从心,然而,现在这种感觉已经走远了,我想这是因为这种学习已经成为我每天的一个习惯,而我也开始习惯这种习惯了……
文字是有限的,但《教育漫话》这本书带给我的启示却是无限的,它们都将陪伴我在教育的征途上不断求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