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040法学概论最新总复习资料

00040法学概论最新总复习资料

3)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பைடு நூலகம்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修改、监督宪法
2,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3,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领导人
4,决定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5,其他职权
七,单一制国家特征
1,一个宪法,一个中央机关体系
2,中央统一领导
3,地方权力由中央以法律规定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依法治国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3)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四,实现法治必备的条件
1)维护法律的权威
2)完善法律体系
3)强化民主制度
4)坚持依法行政
5)保障公正司法
6)搞好法律监督
第四章宪法
名词解释题
•1,国家性质: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又称政权性质,或称国体,指的是社会各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
9,财产所有权: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10,共同共有: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对共有财产不分份额或在共有关系解除前不能确定各人应有份额的一种共有关系。
(3)社会主义法的产生,还必须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直接参与。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1,社会主义法律在政治方面的作用
(1)维护社会主义民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2)镇压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实现对敌专政
2,社会主义法律在经济方面的作用:
(1)消灭和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2)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推动和保障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实现国家权力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家机关体系的总称,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工具。

简答题







•一,宪法的性质与特点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内容方面的特点;
效力方面的特点;
制定和修改程序方面的特点。
二,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三,如何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1,平等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
2,平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3,平等受到法律的追究
四,违法的构成要件
1,违法的客体
2,违法的客观要件
3,违法的主体
4,违法的主观要件
此基础上,通过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建立新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社会主义国家彻底废除旧法律,绝不意味着否认法律文化的继承性。
2,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指由社会主义国家各个法律部门的现行规范所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3,违法:指违反法律的规定,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
4,法律责任:指由违法行为引起的依法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责任。分为:刑事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行政法律责任。
5,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指受社会主义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第五章行政法
名词解释题
1,行政法:是规范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发生的由行政法律规范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



•3,行政行为:指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行政管理的行为。
4,行政执法:指行政机关依法执行法律、法规,实施行政管理的活动。
5,行政决定: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针对特定的事件而采取的处理决定。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7,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论述题


•5)依法纳税。
三,国家机关组织活动的基本原则
1)民主集中制原则。
2)为人民服务原则。
4,表现形式不同。法律一般以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文件形式来表现;而道德则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风俗习惯之中,一般没有固定的形式。
5,在一国之中,法律体系只有一个,即一元的;而道德体系则是多元的,每个阶级无有自己的道德体系。第二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名词解释题
1,社会主义立法: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活动。
简答题
一、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
(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
(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
(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
(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
(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二、法律的特征
(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1)对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适用的作用。
(2)对社会主义法律遵守的作用。
(3)对清除旧法律意识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1,有法可依——前提
2,有法必依——中心环节
3,执法必严——重要条件
4,违法必究——保证










•三,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1)依法治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不以任何制度为依据,它一经确立之后,就成为其他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貎。
二,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性质
1)公民权利的广泛性。
2)公民权利的真实性。
3)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4,法律渊源:法律的表现形式
5,成文法: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又称制定法。
6,不成文法:指国家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条文形式的习惯。又称习惯法。
7,实体法:是从实际内容上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
8,程序法:为了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而制定的关于程序方面的法律。
二,行政复议提出的时间60日
三,行政复议机关的确定P211
对县教育局的行为不服
对深圳海关的行为不服
对县政府的行为不服
对教育部的行为不服
对广东省政府的行为不服
四,对行政处罚的合法性判断
处罚机关、处罚程序、听证、人身自由处罚的机关、
一事不二罚、罚款的罚缴分离、当事人的权利、
第六章民法
名词解释题
1,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社会主义法制原则。
4)精简的原则。
四,我国选举制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性质
1)选举权的普遍性。
2)选举权的平等性。
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
4)无记名投票。
5)代表向选民或原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
6)从物质上和法律上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利。
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1)便于人民群众管理国家。
2)能够保证国家权力的统一行使。
5,监护:指为了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人身和财产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而设置的一种对他们的行为和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
6,法人: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7,民事法律行为:指民事主体实施的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合法行为。
8,代理: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的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对第三人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使法律行为的后果(包括民事责任)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一种制度。
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
名词解释题
1,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体现由特地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以权利义务为其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
2,禁止性规范:指规定人们不得为某种行为的规范。
3,委任性规范:指没有直接规定规范的内容,只是指出某项规范将委任特定的国家机关或规范性文件加以规定的规范。
简答题



•一,行政执法的生效要件
1)行政执法的主体合法
2)行政执法的内容合法
3)行政执法的意思表示真实
4)行政执法的相对人具有法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5)行政执法的程序合法
6)行政执法的形式合法

•二,行政处罚的种类
1)警告2)罚款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4)责令停产停业5)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吊销执照6)行政拘留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三,行政处罚的法定原则
1,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在职权范围内
3,只能由具有性质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或其他组织实施
4,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守法定程序
案例应用

•一,行政复议的范围
可以申请审查的抽象行为:国务院部门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规定,乡镇人民政府规定。










•行政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不能申请审查。
•2,政权组织形式:指统治阶级所采取的用以实现其国家权力的形式,即统治阶级为了反对敌人,保护自己而组织起来的国家政权机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