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玉米市场供给与需求特点
【摘要】近十年来中国玉米市场总体上呈现供给与需求双线快速增长态势,但市场波动特点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情况。
在供给结构方面,中国玉米供给徘徊不前,进口玉米供给迅猛增长,玉米自给率不断下降;在需求结构方面,榨油消费占据主导地位。
而食用及工业消费量发展不足。
未来十年,中国玉米市场供给量与消费量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增速将逐步放缓,且供给增速略快于消费增速。
出现供过于求的可能较大。
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及时加强玉米进口规模与节奏调控,以保护中国玉米种植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国玉米;进口玉米;供给;消费
一、中国玉米市场供给与需求特点分析
(一)玉米供给与需求迅猛扩张,市场波动较为明显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作物之一,从北纬58度到南纬42度的地区均有大量栽培。
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
全世界每年种植玉米1.3亿多公顷,总产量6亿吨左右,约占全球粮食总量的35%左右,主要分布国家有美国、中国、巴西、阿根廷,这四个国家总产量约占全球总产的70%以上,其中美国占40%以上,中国占20%左右。
在过去的几年中,全球玉米出口贸易总量约保持在7500万吨左右,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玉米贸易量年增长率为2.14%,高于世界玉米产量的增长率,2002/03年度,世界玉米贸易量
占玉米总产量的13%,是贸易量较大的一个农产品之一。
从出口国看,美国、中国和阿根廷等玉米主产国家也是玉米出口大国。
美国年出口玉米在5000万吨以上,占全球玉米贸易总量的65-70%。
中国年出口玉米保持在800-1000万吨的水平,但并不稳定,阿根廷约1000万吨,较为稳定。
玉米的主要进口国集中在亚洲地区。
其中日本的年进口量约为1500-1600万吨玉米,主要来自美国;南韩800万吨左右,主要来自中国。
中国台湾省400-500万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300-400万吨,欧盟250万吨,墨西哥400-500万吨,加拿大300-500万吨。
全球每年玉米总消费量自从1999/2000年度开始就保持在6亿吨以上。
玉米的消费主要有四方面,即食用、饲用、工业加工及种用。
玉米是“饲料之王”,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饲用玉米的年增长率达到了2.43%,玉米总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为2.22%,比世界玉米总产量的增长率高0.4%。
2002/03年度,全球饲用玉米消费4.32亿吨,玉米消费总量为6.27亿吨。
目前,饲用玉米消费占总消费比例的70%左右,比上世纪90年代初增加了1.55亿吨,增幅高达31.5%,比同期玉米产量的增幅高了6个百分点,未来随着全球玉米加工产业的发展,对玉米消费的需求还会增加,产需之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进入新世纪以来,无论是中国玉米供给规模还是消费规模,均呈现迅猛扩张态势。
2000年中国年度玉米新增供给量仅为2866万吨,而2008年这一数字高达5550万吨。
年均增速8.61%。
与此同时,中国玉米消费量也从2000年的2711万吨,迅速增长至2008年的5041万吨,年均增速高达
8.06%。
可见,玉米日益成为中国居民日常消费最为主要的经济作物,中国相关玉米产业也逐步成为维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单元。
从供给与需求均衡来看,玉米供给规模增长略快于需求规模增长。
特别是2007年与2008年,连续两年出现了大规模的年度节余库存,分别高达274万吨和464万吨,其中绝大部分库存玉米为中国国产玉米。
这表明,中国玉米在连续的供给与需求双线增长过程中所处的弱势地位,同时也预示着未来中国玉米市场可能面临供过于求的过剩风险。
(二)国产玉米供给迟滞,自给率不断下降
在玉米供给方面,其整体供给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以往国产玉米为主的格局,已经转变为进口玉米绝对主导的供给结构,玉米自给率不断下降。
一方面,中国玉米种植业发展受阻,其供给规模处于波动性徘徊态势;另一方面,进口玉米供给迅猛增长,国外转基因玉米全面冲击中国市场。
由于转基因玉米的出现,我国传统的农业种植的玉米在价格和产量等方面的竞争中都处于不利的境地,导致在实际的市场当中我国的玉米也难以和转基因玉米竞争,导致很多市场都被转基因玉米所抢占,严重冲击着我国的玉米市场。
2000年,中国年进口玉米仅为l325万吨,而2018年这一数字达到创纪录的4000万吨,年均增速14.8%。
进口玉米占整个中国玉米年度新增供给量的比例也提高至目前的72.1%,玉米供给对外依存度明显偏高。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7年玉米进口量受中国库存压力影响,将出现小幅下滑,但仍将高达3700万吨。
如此大规模的玉米进口,也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玉米进口国家,2018年度玉米进口量占世界玉米贸
易总量的比重高达55.3%。
此外,从进口来源看,中国进口玉米国别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2016年,巴西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玉米进口来源地。
目前,中国玉米进口来源国别按数量高低排序依次为巴西、美国与阿根廷,且巴西、阿根廷对中国的玉米出口数量保持了相对较快的增长速度。
这三大主产国都以种植转基因玉米为主,因而中国进口的玉米也几乎全部为转基因玉米。
相比较中国非转基因玉米,进口转基因玉米以其成本价格低、出油率高、品质统一性好等优势不断冲击中国玉米市场,已对中国玉米种植业构成致命威胁,导致国内的非转基因玉米的发展已经到了严重的瓶颈期。
二、年度预测供给量与需求量存在修正可能
一方面,中国的玉米年度供给量对外依存度较高,中国玉米比例小,因而供给变化受中国消费需求影响较大。
一旦需求量增速较慢,玉米年度进口量必然增速放缓或下降,年度预测供给量也会随之下调。
另一方面,中国玉米消费主要分为油脂压榨与食品加工两大方面,除此之外,其他的方面对于玉米的需求较低。
其中,油脂压榨消费量市场饱和程度将会逐步提高,2018年中国人均油脂消费量18. 4kg,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不过与世界最高的水准仍旧有一定的差异,符合罗吉斯蒂曲线的生长态势,后期增速将会放缓;但玉米食品消费量距离《国家玉米行动计划》设定的水平差距较大,仍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方能达到这一标准,这部分消费量将会成直线上升趋势(线性趋势),而用罗吉斯蒂曲线预测将会低估这部分消费量增长速度。
因而,未来年度玉米消费量可能要比预测数据大。
一旦供给预测数量下调,而消费预测数量上调,那么中国玉米市场出现的
供过于求的程度将大为降低,库存水平也会相应降低,甚至达到供求平衡。
(一)未来中国玉米市场出现供过于求可能性较大,应备有效控制进口玉米规模的预案
虽然存在供给量与需求量朝着供求平衡的方向变化,但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玉米供给量增长速度显然快于中国消费量增速,特别是玉米进口量增速尤为迅速,而同期中国玉米供给则一直徘徊不前。
因此,未来几年中如果不采取必要的调控举措,中国玉米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可能性非常大。
(二)未来中国玉米供给与需求增长总体上较为平稳,但仍会受进口风险影响而随机波动
正如2000--2009年期间所显示的剧烈随机波动一样。
这种随机波动的主要根源就在于中国大规模玉米进口过程中受到国际玉米价格涨跌风险的影响。
一旦国际玉米价格出现剧烈波动,中国玉米供给与消费必将随之出现剧烈震荡。
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当着手建立一套稳定的玉米进口安全保障机制,同时加大中国玉米种植业扶持力度,减轻玉米供给对外依存度。
参考文献
[1]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市场监制部.油脂油料市场供给与需求状况报告[R].北京:国家粮油信息中心,2009(111).
[2] 田仁礼.中国玉米产业现状趋势及应对措施浅见册[J].玉米科技,2009(4):1-7.
[3] 郭清保.论中国当前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邮[J].粮油加工与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