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统一战线
1.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面临外国帝国主义、党内 纷争和国内冲突的折磨。受布尔什维克革命的辉煌成 国民党方面: 就的鼓舞,孙中山急于采取苏维埃的成功模式来改组 国民党,并且为其国民革命寻求苏维埃的援助。利用 共产党舆工农的联系和苏维埃的援助来改组国民党。 2.吸收共产党人入党内可以并及时同化他们,避免共 产党如果迅速独立的成长,而最终颠覆国民革命事业。 3.国共合作可以削弱国内军阀势力。
合作原因:
主要原因: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
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1.国共合作有利于实现国民革命的目标。 共产党方面:
2.二七惨案使得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取得革命胜利, 只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行的。在当时,只有国民 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而且在 当时军阀混战的局面下,国民党控制着富饶的珠江三 角洲地区,还拥有一直数万人的军队。孙中山及其领 导的国民党,已经成为了革命的象征,在社会上享有 崇高的威望
原因:
共产党领导的是反对蒋介石 反动统治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 一战线,包括了工人、农民、 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 级、开明士绅、其他爱国分子、 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
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各民主党派和 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选择建立广泛的人民民主 统一战线,平息内战,顺应人民意愿, 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说是 理性的,正确的选择。
4.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945—1949年)
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和平民主,而以蒋介石为 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在美国支持下,积极准备发动反人民的内战。 为了争取和平,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赴重庆同 国民党进行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并推动召开了政治协商会 议。但是,蒋介石集团在美国支持下,背信弃义,悍然撕毁停战协 议和政协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 蒋介石政权的反动、卖国、独裁,激起了全国人民更加广泛、高 涨的争取和平、民主斗争的开展。在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中先后产 生的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九三学社、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以及抗战前建立的中国 致公党、中国农工民主党等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共 同战斗。
第二次国共合作
• 背景:
•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布通电号召全中国军民团结起来,抵抗日 本的侵略。 • 7月15日,中共中央将《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实 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基本要求,重申中共为实现国共合作的四项保证。 • 17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在庐山与蒋介石继续谈判。同一天,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谈话。 • 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扬言3个月灭亡中国。由于国民党统治的 中心地直接受到威胁,
4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野蛮侵略,使 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 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 的矛盾.这一历史条件决定了无产阶级 可以且应该把一切爱国的、不甘心受 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 围,结成包括全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口 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综 述
2中国革命面临帝国主义列强、顽固 的封建势力、大资产阶级,中国社 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具有长 期性、残酷性和不平衡性。建立统 一战线是理智的选择。
日本公然宣称要控制东亚和西太平洋
原本就羸弱的国防力量
全国人民各立党派,爱国人士号召团结
来自世界各国的压力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共第二次合作
卢沟桥事变
• 日本军队为了占领中国,先侵占我国东北地带后,继续向南前进,企图占领华北。从 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军事演习。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 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 并称有一名日军士兵于演习时失踪(实际上那名士兵是去上厕所了并在随后不久归 队),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要求。日军向卢沟桥 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予以还击。这便掀开了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日军自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为进一步发起全面战争, 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及伪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 • 中国守军和日军在卢沟桥激战,日本派大批援军,向天津北京大举进攻。
外部原因: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
背景:土地革命时期,是国共探索二次合作的时期。 国共一次合作失败后的几年里,共产党被作为匪军 镇压,甚至被迫长征。即使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 蒋介石仍旧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作战方针。尽 管在国民政府的立场中,首先平定内乱无可厚非。 但是,在日本日益膨胀的野心的逼迫下,尽早结束 内战,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是当务之急。 中共党中央召开了“瓦窑堡会议”,批判了 党内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决定了建立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 西安事变发生后,党中央适时地提出和平解 决西安事变的方案,推动两党再次合作,幵 最终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战死。7月,天津沦陷。7月8日早晨,日军 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驻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官 兵奋力反击。团长申仲明亲赴前线,指挥作战,最后战死。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 连仅剩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 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1.统一战线的产生和第一次国共合作(1921— 1927年)
第一次国共合作历史背景: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 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 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 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 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 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共产党从“二七” 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 的敌人是不可能的。(虽然是个好的开头,但某种程度上 是失败的,此处我们只详述其产生的原因)
3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近代 世界矛盾的焦点.中国社会存在着种种 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又不断发生转化和变迁.极端复 杂的中国社会政治局面,在客观上提供 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 能性.
谢谢观看!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 “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 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 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 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 数。中国的无产阶级能否领导革命 取得胜利,关键就在于能,否处理好与 这些阶级、阶层的关系,能否在一定 的形式下同他们建立并保持革命的 统一战线.
• 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 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 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有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除了汉 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 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 新四军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 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民族矛盾上升为主 要矛盾。国民党和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决定着统一战线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毅然捐弃前嫌,倡导和推动第二次国共合 作,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经历 了四个阶段:
(1)统一战线的产生和第一次国共合作(1921—1927年) (2)土地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1927—1937年)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5年) (4)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5—194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