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2021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I)卷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2021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I)卷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2021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知识综合 (共1题;共11分)1. (11分) (2019七下·潜山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母的关爱无处不在。

每一次跌倒,他们都会拍去我们身上的泥土;每一次失利,他们都会抚慰我们烦燥的内心……他们的爱是夏日的凉风,是冬日的暖阳,是风雨中的港湾,是黑暗时的烛光。

作为子女的我们,要充满感恩之心,用实际行动去报答父母。

即便是一张粗拙的贺卡,一个滞笨的动作,也总能让他们称心舒畅。

(1)给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粗拙称心(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修辞手法。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1分)2. (1分)默写。

①树木丛生,________。

(《观沧海》)②沾衣欲湿杏花雨,________。

(《绝句》)③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④________ ,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⑤宠辱偕忘,________ ,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⑥________ ,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三、名著阅读 (共1题;共11分)3. (11分)(2020·河西模拟) 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文段的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0分)4. (10分)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搜集到如下资料,请根据材料概括空气严重污染的原因。

材料一:1月10日,连续的微风天气,使北京遭遇自今年元月1日开始按新空气质量标准实施监测后首个严重污染日。

1月12日,北京PM2.5指数濒临“爆表”,空气质量持续达到六级严重污染。

直到15日,一场小雪带着西北风,才吹走了笼罩京城六天之久的浓霾。

1月23日,令人厌恶的雾霾又一次降临。

材料二:近二十年来,我国每亿元GDP产生的指数一直呈下降趋势,但燃煤、用油的数量以及钢铁、水泥业的增长却大大超出预期,导致污染排放总量持续上升。

以煤炭为例,发达国家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普遍已降到30%以下,而我国迄今仍在70%的高位徘徊,几乎占全球煤炭消费量的一半。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15分)5. (15分)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该词是范仲淹驻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__ _,下阕抒发__ ,笔力雄健,感情浓郁。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表现了塞外景致怎样的特点?六、课外阅读 (共1题;共12分)6. (12分)(2011·本溪)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业①不知书,忠烈勇武,有智谋。

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

代②北苦寒,人多服毡罽③ ,业但挟纩④ ,露坐治军事,傍⑤不设火,侍者殆僵仆⑥ ,而业怡然无寒色。

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

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

”众皆感泣不肯去。

【注释】①业:即杨业,又名杨继业,山西太原人,宋代著名将领。

②代:地名,治所在今山西代县。

③毡罽(jì):毛织品。

④纩(kuàng):丝棉絮。

⑤傍:同“旁”。

⑥殆僵仆:几乎倒下。

(1)请选出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A . 太守自谓也/业谓曰B .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业怡然无寒色C .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故士卒乐为之用D .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众皆感泣不肯去(2)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

(3)说说【甲】文中的“醉翁之意”有什么含义。

(4)从【乙】文记载的“朔州之败”事件中,可以看出杨业这个形象有哪两个特点?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7分)7. (15分)(2019·枣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耐寒植物如何过冬李耕拓①植物生长活动的最低温度通常是0℃。

秋天之后,有些植物特别是很多一年生草本植物纷纷枯萎。

到了更为寒冷的冬季,冰封的大地上几乎看不到红花绿叶,但也有些“英雄好汉”是不怕严寒的。

②通常而言,即便是同一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在夏季活动期多不耐寒,在冬季休眠期则更为耐寒。

这是因为春夏季节,植物生长旺盛,养分消耗多于积累,因而其抗冻能力较弱。

如北方的梨树,在-30~-2℃低温下能平安越冬,在春天却抵挡不住微寒的袭击;松树的针叶,冬天能耐30℃的严寒,夏天如果人为地降温到-8℃就会冻死,就是这个道理。

③到了秋天,情形就变了,秋季白昼温度高日照强,叶子的光合作用旺盛;而夜间气温低,树木生长缓慢,养分消耗少,积累多,于是树木越长越“胖” ,变粗壮并木质化,树叶里合成了更多的脱落酸(休眠素),这种植物激素被输送到植物枝梢的尖端和侧芽后,这些部位的新陈代谢会受到抑制,从而进入休眠状态,不再萌芽生长,植物体也停止生长。

这意味着植物的物质和能量消耗大大减少,养分因此被积蓄起来,树木逐渐有了抵御寒冷的能力,即使叶子在冬天被冻掉,小枝依旧完好无损。

④耐冻植物都有休眠的特点,它们常使用“沉睡”的妙法来对付冬寒。

一般而言,处于休眠状态的植株抗寒力强,并且植株休眠越深,抗寒能力越强事实上,多年生植物的季节性休眠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应对不利环境的一大绝招。

⑤此外,每一棵树木都有一副“甲胄”,保护它们娇嫩的组织不受寒气侵袭。

这副“甲胄”就是木栓层。

每年夏天,树木都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木栓组织——死的间层。

木栓既不透水,也不透气。

停滞在其气孔中的空气能够阻挡树木的热量向外散发。

树木年龄越大,木栓层越厚。

因此,老树、粗树的抗寒能力比枝嫩干细的小树强。

⑥另外,植物还常常会通过细胞膜脱水或合成液态抗冻有机物来增强细胞的抗冻性。

有的植物会通过降低自身含水量以适应低温环境,安全过冬。

具体来说,就是将水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防止细胞内的水结冰。

⑦植物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其体内既有自由水,也有结合水,二者的“脾气”大相径庭:自由水在100℃沸腾,0℃时结冰;结合水要高于100℃才沸腾,在比0℃低得多的温度下才会结冰。

冬天,植物体内的自由水减少后结合水所占比例则相对增加,使细胞液浓度增高,不易结冰,植物因此可以忍受更低的温度。

⑧当然,如果以上方法还不足以抵抗严寒,一些植物还会通过增加糖或蛋白质、脂肪的含量,或者增强生物膜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来练就更高更强的御寒本领。

(有删改)(1)本文主要介绍了耐寒植物过冬的哪些方法?(2)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第⑦段中划线的“这样”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4)下面有关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 第①段划线词“几乎”表示对程度的界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 . 第③段划线的“越长越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积累养分越来越多的样子。

C . 第⑤段中划线的“甲胄”,是指树木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的木栓组织——木栓层。

D .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一些植物耐寒抗冻的方法。

8. (22分)(2014·山西)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大师治学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

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

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只见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

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

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

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

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

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

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

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

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

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

”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

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及其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

(1)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本文第③段描写林语堂,有神态描写,还有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