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部分名词解释
恩格尔曲线: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对某一商品的支出。
表示的是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货币工资率。
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或成为垂直线,或变成正相关线,都表明菲利普斯曲线的恶化。
奥肯定律:经济周期中失业变动与产出变动的经验关系,揭示了劳动力市场与产品市场的重要联系。
即失业率每高于自然率1%,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
基尼系数:1912年提出,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
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
需求价格的价格弹性:(priceelasticityofdemand)就是用来衡量商品的需求量对它的价格变化反应敏感程度的概念。
需求的交叉弹性:(crosselasticityofdemand)是衡量一种商品胡需求量对其他商品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的概念。
弹性系数:等于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还认为,不仅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
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是指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货币收入所增加或减少的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被认为反映胃人类消费过程的普遍特点,它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在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为了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而需要减少的另一种商品的单位数,就叫做边际替代率。
收入效应:劳动供给曲线中,工资率提高时,劳动者在收入和闲
暇之间的选择存在着收入效应。
当工资的提高是劳动者感到自己较为富裕,因而希望能够享受更多的闲暇,这就是收入效应。
经济成本:(economiccost)是厂商使用生产要素时应该支付的代价。
它包括明显成本(explicitcost)、隐含成本(implicitcost)和正常利润(normalprofit)。
边际成本:(MC)是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量所导致的总成本的变化。
如果以?Q表示产量的增量,以?TC表示总成本的增量,那么MC=?TC/?Q。
最大利润原则:是指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MR=MC),在自由竞争条件下,由于平均收益(价格)和边际收益是一致的,最大利润原则也可以表述为价格等于边际成本(P=MC)。
政府购买支出:是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政府转移支出:是公共部门无偿地将一部分资金的所有权转让给他人所形成的支出。
国民生产净值:它是国民生产总值减去折旧费以后的余额。
它表示经济社会在补偿了资本存量损耗以后所生产的净产品总值。
国民收入:指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所生产的以货币来表示的物品和劳务的总值。
个人收入:它是指个人在纳税前得到的收入。
PI=国民收入-不分配的利润-企业交纳的利润税+政府的转移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它是个人交纳所得税后的收入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所得税
投资函数:是指投资量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
消费函数:一国消费总量与决定它的变量—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通常以实际消费与实际收入之间的关系来示。
通货紧缩缺口指实际总需求水平低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水平所形成的缺口。
通货膨胀缺口:通货膨胀缺口指实际总需求水平大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水平所形成的缺口。
预算赤字:是指支出大于税收
赤字财政:是指如果政府增加支出而没有相应地增加税收,或者减少税收而没有相应地减少支出,这种做法叫做赤字财政。
内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能够自动调节政府支出或税收的项目。
法定准备率: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存到中央银行的储备金的比率。
中央银行的贴现率:指中央银行通过贴现率的高低来调节商业银行的借款数量,从而达到影响货币供给量的目的。
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的活动。
总需求曲线:表示实际国民收入的需求与价格水平的关系。
总需求函数的图像叫做总需求曲线。
总供给曲线:是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依存关系的曲线。
摩擦性失业:劳动者的正常流动所发生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指因为经济结构变化而发生的失业。
通货膨胀: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产业结构: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存款准备金: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财政政策: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
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货币政策: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
经济发展方式:既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还包括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居民生活以及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消费物价(CPI):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倾销:是指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将其商品抛售到另一国(地区)市场的行为。
对倾销的调查和确定,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负责。
以达到消灭竞争对手,垄断整个市场的目的。
倾销被视为一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为WTO 所禁止,因此反倾销也成为各国保护本国市场,扶持本国企业强有力的借口和理由。
扩大内需:是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拓宽国际市场。
培育消费热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
简言之,就是通过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
扩大内需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正确的消费政策。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海洋)与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
国民收入再分配: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
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必须要进行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国家预算、银行信贷、劳务费用、价格变动等途径来进行。
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来看,再分配的机制也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赤字率:衡量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赤字率表示的是一定时期内财政赤字额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关系。
生产价格指数: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