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地理知识点

人文地理知识点

第一章1.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2.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传统。

3.人文地理学科的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统一性、预测性。

4.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

洪堡、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5.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范围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

6.白兰士提出了“人地相关论”,麦金德提出了“大陆腹地学说”。

7.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8.古代人文地理学《禹贡》划分九州,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9.我国古代出现的四种人地思想的萌芽: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因地制宜。

10.张相文编著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1909发起创办我国第一个地理学术团——中国地学会。

11.胡焕庸的瑷珲(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1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社会的贡献:一是对科学认知的贡献(研究地球表面,研究人地关系,涉及面广),二是对社会实践方面对决策的贡献,三是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1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1、文化区——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2、文化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3、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4、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5、文化景观14.文化区的分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15.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16.功能文化区: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互相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17.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18.文化扩散的分类1.扩展扩散(1)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如电视机的传播(2)等级扩散,如广西壮族普及汉语(3)刺激扩散,如电脑的汉化。

2.迁移扩散举例:基督教由欧洲传播到北美洲19.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和谐文化生态关系。

20.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为文化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21.文化整合:主动整合、被动整合(文化衰落)举例:澳门中国文化与葡萄牙文化整合22.文化景观(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区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23.有关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有: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核心理论)等。

了解即可24.人地关系论——核心(1)环境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期=起决定性作用。

(拉采尔)(2)可能论: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白兰士,白吕纳)(3)适应论:它是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

(4)生态论: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5)环境感知论:是文化地理学借心理学新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地关系的。

(6)文化决定论:在自然灾害情况下,人类可以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利用、改造、征服自然,人起决定性作用。

(7)和谐论:人地关系应当‘和谐’,彼此即对又统一。

25.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的三个原则:挑战与应战、逆境美德、中庸之道。

书41页第三章26.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6个):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整理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分析研究,研究总结、成果评价。

书47页27.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

书50页,在于理解。

第四章28.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特点:1、极低的人口密度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3、人口的分布(大分散小聚集)和迁移。

29.人口增长类型:原始型——高、高、高;传统型——高、低、高;过渡型——低、低、下降;现代型——低、低、低。

30.人口转变:是指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31.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提出人口转变的五阶段模式:高位静止阶段、早期扩张阶段、后期扩张阶段、低位静止阶段、减退阶段。

书80页32.人口转变模式:西北欧模式、日本模式、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印度模式。

33.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

34.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1、世界上人口分布极不平衡2、世界各大洲人口分布极不平衡3、各国人口数量差异大4、各大洲或地区内部分布也极不平衡(亚洲人口最多,密度最大。

大洋洲最少,密度最小。

南极洲没有定居人口。

)35.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

36.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中自然、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等)2.社会经济因素结合实例书87页37.人口迁移分为:自愿迁移、被迫迁移、劝导性移民。

38.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七大迁移法则:(1)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

大都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是人口迁移(即人口机械增长)的结果,相对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不大重要。

(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

移民有从乡村到集镇,从集镇到小城市,从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迁移倾向。

即“工商业中心(城市)吸引周围乡镇的居民迁入,因此而留下的空缺则由更远处乡村居民所填补,如此反复逐步影响到遥远的乡村”。

(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

从源地向目的地的任何迁移都会有一个从目的地“返回”源地的补偿流。

(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

(5)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

(6)大部分迁移的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

(7)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

39.人口迁移的四大机制: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

书91页40.世界种族分为:白色种族群、黄色种族群、黑色种族群、棕色种族群93页41.民族: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42.目前世界人口在一亿以上的民族有:汉人、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孟加拉人、俄罗斯人、巴西人、日本人。

43.少数民族人口稀少,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

44.民族的迁移和集聚:1、印第安人有亚洲向美洲迁移2、非洲黑人被迫迁移3、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向拉丁美洲迁移4、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的集聚5、美国城乡中的其他民族聚居区45.民族的变化和整合:北美印第安人的文化变化、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与印第安人的整合、欧洲多民族在美国的整合、移民与民族整合。

46.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第五章47.农业起源的理论:宴享说(海登)、人口压力说(博塞洛普)。

48.西亚的两河流域的新月地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源地。

49..农业发展阶段1、原始农业基本特征有:①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为主;②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③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

2、传统农业基本特征①是一种生计农业,为自己生产而进行农作,孤立进行②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

靠体力。

③产量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影响。

○4占用劳动力比重大。

3、现代农业基本特征①产品主要为城镇中的非农业人口提供生活消费品②农业生产占用劳动力少③劳动生产率高④农场生产规模大,需与企业协作与联合50.传统农业的类型: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游牧业。

132页51.现代农业生产的模式:种植园、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大牧场。

135页第六章52.工业革命最早出现在英国,出现最早的部门是纺织业。

标志:蒸汽机的使用53.7种工业类型(1)纺织工业(2)钢铁工业(3)采煤工业(4)运输业(5)机械工业(6)化学工业(7)食品工业54.工业生产的扩散:由近及远(欧洲、北美、其他地区)55.在第一产业中,属于工业领域的有(1)伐木业(2)捕捞业(3)采矿业56.第四产业是信息产业,第五产业为文化产业。

173页57.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1、自然条件2、资源条件3、能源条件4、市场条件 5、劳动力条件6、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7、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结合实例58.工业分布的新变化表现在哪些工业部门(1)钢铁工业的变化(2)纺织业与成衣业的变化(3)汽车制造业(4)电子信息工业变化的特征—归纳181页第七章59.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性段落。

分为: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集市、乡村60.原始的居住地:穴居(北方窑洞)巢居61.城市化概念: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必然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而体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62.城市化的进程:(1)内部市区的城市化(2)外围市区的城市化(3)郊区的城市化(4)逆城市化阶段。

204页63.城市化的机制(1)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的原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4)经济发展是城市的内生决定力量(5)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重或延缓城市化进程64.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特征(一)城市化进程加速(二)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三)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四)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

65.当代中国的城市化特征:(一)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二)乡村城市化开始明显(三)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正在形成,(四)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对比分析,结合实例66.举例说明城市在进行区位选择时考虑哪些要素(1)环境(一)防卫,利用河流。

利用海洋,制高点利益 (2)交通水运、海上交通、陆运。

(3)自然环境:地址、地形、气候、水资源、城市的生物环境。

67.城市地域结构:是由集聚力、离散力和摩擦力三种力相互作用形成的。

68.城市地域结构模型:同心圆型、扇形、多核型 220页69.城市体系:指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成为有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