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木屑混合生料地栽香菇的杂菌污染及防治摘要:杂菌污染是对生料地栽香菇威胁最大的不利因素,在论述玉米秸秆木屑混合生料地栽香菇常见杂菌类群及表现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杂菌污染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选择优良品种、选择新鲜无霉变的原料、配料成分及比例适当、加入适宜的抑菌剂、控温接种养菌、加大播种量、搞好菌床灭菌及周围环境卫生、精心管理、及时除杂防杂等农业防治措施。
关键词:玉米秸秆;混合生料;香菇;杂菌污染;防治Mixed Fungus Pollution and Treatments of Corn Straw Sawdust and Medium for Material Planting Lentinula edodes on the groundAbstract:The mixed fungus pollution was a biggest factor to threaten the production of Lentinula edodes planted in mixed crude material on the ground.On the basis of common mixed fungus groups and features,the reason of the mixed fungus pollution was analysed.Some treaments,such as selecting improved breeds,fresh crude material and ingredients,using proportion,adding proper bacteriostat,vaccination agent;enlarging sowing seeds,performting fungus bed antiseptic,creating healthy environments,the careful management and the preventing measures,were proposed.Key words:corn straw;mixed crude material;Lentinula edodes;mixed fungus pollution;treatment用玉米秸秆木屑混合生料地栽香菇,一方面可以减少香菇种植业对林业资源的消耗,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香菇种植业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生料地栽香菇,培养料不经过蒸煮,减少了生产程序和能源消耗,降低了生产成本,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广大菇农容易接受,易于推广,同时也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条有效开发途径。
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培养料常被杂菌污染,污染轻者影响香菇产量,降低生产效益,重者可造成毁灭性生产或试验失败。
因此,杂菌污染是对生料地栽香菇威胁最大的一个问题。
本文结合近年来玉米秸秆木屑混合生料(以下简称混合生料)地栽香菇的试验及生产经验,对生料地栽香菇杂菌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农业防治措施进行了初步探索,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混合生料地栽香菇常见的杂菌及特征1.1木霉属(Trichoderma)丝孢目,丛梗孢科。
本属真菌在各种食用菌的制种及栽培中普遍发生。
受污染后,料面上初期产生白色纤细致密的菌丝,呈白色绒絮状斑块。
几天后从菌丝层中央产生黄绿色孢子,并逐渐向外扩展,最后使整个料面变成深绿色,并产生绿色粉状物(分生孢子)[1]。
1.2根霉属(Rhizopus nigrcans)藻装菌纲,毛霉科。
料面感染本属真菌后,初期表面有匍匐状生长的灰白色菌丝,后向四周蔓延,但不像毛霉那样迅速;后期在孢囊梗上出现许多圆形小颗粒,初形成时为灰白色或黄白色,后转变为黑色,培养料表面常形成一层黑色颗粒状霉层[1]。
1.3毛霉属(Mucor)毛霉目,毛霉科。
菌袋感染本属真菌后,前期菌丝棉絮状呈白色,粗壮稀松,生长速度极快;后期料面上长出气生菌丝,顶端形成许多圆形小颗粒,初为黄棕色,后变为黑色(孢子囊)。
1.4链孢霉属(Neurospora)粪壳霉目,粪壳菌科。
料面感染该属真菌后,初期在培养料上常长出灰白色或黄白色纤细菌丝,疏松呈棉絮状,几天后变成桔红色或粉红色。
此菌生长速度极快,常在25~30℃的适宜温度下,6 h即可萌发,2 d后就可长满接种面。
且传播力极强,常常会造成毁灭性的损失。
1.5青霉属(Penicillium)丝孢目,丛梗孢科。
培养料感染该属真菌后,初期出现绒毛状菌丝体,大多呈灰绿色,1~2天以后渐变成深绿色至蓝绿色粉状霉层,菌落近圆形,扩展较慢。
1.6曲霉属(Aspergillus)丝孢目,丛梗孢科。
料面感染该属真菌后,初期出现白色绒毛状菌丝体,后很快转化为褐色、黑色或黄色(分生孢子颜色),扩展性较差,菌落直径一般为4~7 cm。
在内部感染时,常难以发现,等到发现时,损失已无可挽回。
曲霉能分泌毒索,抑制香菇菌丝的生长发育,影响子实体的形成。
1.7细菌受此类杂菌感染后,培养料常常变软发臭、变粘或腐烂。
香菇菌丝的直观表现为菌丝生长受到抑制而不能长入污染部分,或接种后根本不能发菌。
2污染原因混合生料地栽香菇的培养料没有经过常压或高压灭菌处理,其本身就是一个包含各种杂菌的杂合体,再加上拌料、播种过程采用开放式进行,培养料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外界杂菌很容易进入培养料,这是发生杂菌污染的最直接原因。
其次,管理过程中温度、湿度及通风调控不当给杂菌生长创造了环境条件。
原料选择质量不高或配料比例不当、收获香菇子实体后的处理不当等,也是造成培养料污染不可忽略的原因[2]。
另外料面出现杂菌污染后没有及时处理,导致污染加重,也会使试验或生产遭受严重损失或失败。
3农业防治措施3.1选择抗杂、抗逆能力强的优良品种选择适宜混合生料栽培的优良菌种,是香菇生料栽培成功的关键。
在选种时,应充分考虑本地区的气候条件和本菇场的小气候特点,选择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宜的抗杂、抗逆能力强的高产优质品种,同时要求菌种菌龄适中,菌丝浓白、粗壮,生活力旺盛。
防止使用老化、退化菌种,更不能使用被污染菌种。
3.2选择新鲜、无霉变的原辅料玉米秸秆、木屑、麸皮要新鲜、干燥,无霉变、无杂物,储存前要在阳光下暴晒,晒干后储藏于通风干燥的屋内或简易房内。
配料前应将原辅料再暴晒2~3d,经过阳光中紫外线辐射,杀灭部分杂菌,可以有效减少原料中杂菌的基数,这是防止杂菌污染的前提。
尤其是玉米秸秆很容易感染黄曲霉、木霉、根霉等杂菌,采用暴晒杀菌很有必要。
据报道,对原料不暴晒、暴晒2 d、暴晒3 d后生料栽培试验的结果表明,发菌期杂菌污染率随暴晒时间的增加而明显降低[3]。
3.3配料成分及比例要适当3.3.1培养料中不加糖培养料中加入1%~2%的蔗糖或葡萄糖,虽有促进香菇菌丝生长的效果,但也增加了杂菌侵染培养料的概率,故在生料栽培时一般不加入蔗糖或葡萄糖。
3.3.2培养料含水量适中培养料湿度的控制是生料栽培香菇的重要措施,根据香菇菌丝不喜欢潮湿、而在相对偏干的条件下菌丝生长蔓延较快的特性,必须严格地控制培养料的含水量在50%~60%左右,即料水比以1∶1.1~1∶1.2为宜。
如果含水量过多,不仅会影响菌丝的呼吸作用,菌丝生长受到抑制,而且杂菌也会大量孽生[3]。
因此,为了保证生料栽培的成功,必须防止培养料含水量过大。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菇农所使用的玉米秸秆粉、木屑的干燥程度不一致,含水量有较大差异,故调配水时应特别注意,通常把干料全重与所加水之比掌握在上述比例范围内为宜。
3.3.3麸皮的用量要适当在原辅料的配比上应注意麦麸皮的比例。
据相关试验资料报道,多加麦麸虽然对香菇发菌有利,但对杂菌的生长繁殖更加适宜。
麸皮添加量达25%以上时,其杂菌污染率高达15%以上,且出菇迟,畸形菇多,单产不高;麸皮添加量太少,形成菌皮厚,不易发生杂菌污染,但出菇迟,菇形小,产量低。
适宜的麸皮添加量,不仅使菌丝生长快、粗壮、洁白,而且污染率低、出菇早、产量高、品质好[4]。
但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玉米在栽培过程中施肥量较大,秸秆中氮素含量高,营养丰富,故过量添加麸皮会导致培养料营养富集,极易滋生杂菌。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混合生料地栽所用的的麸皮添加量以15%为宜。
3.4加入适当的抑菌剂在培养料中加入适当、适量、安全的抑菌剂,有利于减少杂菌污染,提高培养料的生物学转化率和香菇质量(减少畸形),但要特别注意,应加入国家规定的在绿色农产品中可以使用的的农药。
在实际生产中,常加入占干料重0.1%~0.2%的多菌灵(有效成分50%)作为抑菌剂效果较好,使用时可将多菌灵和另一种辅料生石灰粉一起放到水里搅匀,配成乳剂,再将乳剂加到培养料中,反复搅拌使其均匀,让所有培养料都含有相同浓度的抑菌剂成分是该过程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多菌灵和生石灰的用量不宜过大,否则会抑制香菇菌丝的生长。
据相关研究资料报道,氢氧化铜或25%的扑拉克作为抑菌剂,既对香菇菌丝的生长影响较小,又能较好地抑制污染霉菌的生长,在生产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5,6]。
3.5低温接种,控温养菌控制好接种和发菌期的温度是香菇混合生料栽培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低温可抑制木霉、毛霉、青霉、链孢霉等霉菌的生长,香菇菌丝虽然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生长缓慢一些,但可以避免被杂菌包围的危险。
选择气温在10℃左右,并能维持5~7 d的气候条件下接种最好。
为保证生料发菌能顺利进行,可在菌床上用竹木搭建“双棚”,便于调控温湿差,营造人工小气候。
气温高时外棚加盖遮盖物,遮荫降温,利于菌料发菌;气温低时,在东、西两侧用秸秆、芦苇遮挡作墙,防风保温;内棚在低温时根据香菇生长需要覆膜引光增温保湿,满足香菇发菌期生长条件。
在大棚内栽培,气温能稳定在7℃时即可播种。
发菌期保持料温在10~15℃左右,切勿使温度过高[7]。
3.6增大播种量,创造生长优势混合生料栽培的培养料不经高压或常压灭菌,直接播种菌种。
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必须加大播种量,使香菇在与各种杂菌的竞争中保持数量优势,继而转化为生长竞争优势,使香菇菌丝在短时间内很快占领培养料,有效地抑制竞争性杂菌孳生、蔓延。
当菌块外表层形成一层菌膜后,可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减少杂菌入侵的机会。
播种量一般为培养料重(干重)的20%左右为宜,在具体播种过程中,可采用混播加表播结合的播种方法,先用2/3的菌种与栽培料拌匀,其余菌种撒播在培养料料面上(出菇面)。
3.7选好菌床地理位置,搞好菌床消毒和周围环境卫生菌床应选择向阳、地势平坦略有斜度无积水的地方,土质以沙质壤土为佳。
在播种前3~4 d,对菌床进行消毒,采用5%的浓石灰水灌注床面,既可起到使床面土壤消毒,减少杂菌和虫害的发生,又增加了土壤的含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