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相似三角形复习课授课人: 雁栖学校杜凌云 考试说明:一、 【中考知识点梳理】1.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生: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2. 相似比生: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ABC ∽△DEF ,如果BC=3,EF =1.5,那么△DEF与△ABC 的相似比为________. 注意:求相似比要注意顺序。
3.下面4组图形中都有角或线段相等或平行的标记,试根据这些标记的条件判断有没有没有相似三角形?若有,请找出,并说明相似的理由. 【, ∴△ABC ∽△ADE(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所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生2】图2:△ABC ∽△ADE , 理由:∵∠ADE=∠C,∠A=∠A∴△ABC ∽△AED (两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生3】图3:△ABO ∽△DCO ,∵OA=1, OD=3,∴OD OA =31同理OC OB =31B2 13 6 AC D E DcA B O 图(1) 图(2) 图(3)CBEADC EDA CDEACD∴OD OA =OCOB又∵∠AOB=∠COD∴△ABO ∽△DCO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生4】图4:△ABC ∽△DEF , 理由:∵AB=2,BC=4,AC=6; DE=1,EF=2,DF=3,∴DE AB =EF BC =DFAC=2 ∴△ABC ∽△DEF(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所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2)判定1.两个角分别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3)判定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4)判定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4、已知,如图,△ABC ∽△ADE ,图中有没有成比例线段和相等的角?为什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2)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5.题型方法、规律总结我们来回顾一下相似三角形常见的基本图形并找出对应边 AED ABC △AED ∽△△ABC ∽△ACDBC ED AC AD AB AE ==BC ED AC AD AB AE ==BCCDAC AD AB AC == 小结:以上三类归为基本图形:A 型△ABC ∽△DEC △ABC ∽△DECDE AB EC BC DC AC ==DEABEC BC DC AC == 小结:此两类归为基本图形:X 型请你根据图中所给的条件证明图中的相似三角形。
ED ABC∵∠C=90O∴∠1+∠A=90O∵∠ABE=90O∴∠1+∠2=90O∴∠A=∠2又∵∠C=∠D=90O∴△ACB ∽△DBE小结:此图行为“一线三等角”型特殊图形(双垂直模型)写出图中相似的三角形(要求对应字母写在对 应位置上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以知识图解的形式让学生填空,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为下一步激活运用这些知识打好基础.二、 追踪中考、案例解析例1:“正A 型”如图,在△ABC 中,点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 .BC=2DEB .△ADE ∽△ABC C .AD AB=AE ACD .S △ABC =3S △ADE 思路点拨:此图属于“A 型图”中的特殊情形:DE 恰好是△ABC 的中位线.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得出DE 是△ABC 的中位线,再由中位线的性质得出△ADE ∽△ABC ,进而可得出结论.【生】∵在△ABC 中,点D 、E 分别是边AB 、AC 的中点,∴DE ∥BC ,DE=BC , ∴BC=2DE 。
故A 正确。
∵DE ∥BC ,∴△ADE ∽△ABC ,故B 正确。
∵△ADE ∽△ABC ,∴AD AB=AE AC,故C 正确。
∵DE 是△ABC 的中位线,∴AD :BC=1:2,∴S △ABC =4S △ADE ,故D 错误。
故选D 。
.例2:“斜A 型”如图所示,点D 在△ABC 的边AB 上,满足,△ACD 与△ABC 相似?思路点拨:此图属于“斜A 型”变式后的“共边共角型”, △ACD 与△ABC 已有公共角∠A ,要使此两个三角形相似,EDCB A DCBAO第3题图O E DCBA可根据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方法寻找一个条件即可.【生1】∠1=∠B.【生2】 2=∠ACB.【生3】【生4】AC 2=AD ·AB 例3:“旋转型”如图,∠DAB=∠CAE ,请补充一个条件:,使△ABC ∽△ADE .思路点拨:此题图形属于旋转型,由∠DAB=∠CAE 可得∠DAE=∠BAC 【生1】∠D=∠B 【生2】∠AED=∠C【设计意图】通过剖析相似三角形中考真题,使学生发现前面总结的解题规律在解决中考题的威力,培养学生解决中考题的能力和信心.三、 考题呈现1.如图,在△ABC 中,点D E 、分别在AB AC 、边上,DE BC ∥,若AD =1,BD =2,则DEBC的值为,则△ADE 与△ABC 的面积比为__________。
2.△ABC 的三边之比为 3∶4∶5,若 △ABC∽△A'B'C' ,且△A'B'C' 的最短边长为6,则△A'B'C'的周长为3.如图,D 是BC 上的点,∠AD B =∠BAC,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ABC∽△DACB.△ABC∽△DBAC.△ABD∽△ACD D.以上都不对4.在综合实践课上,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测河塘宽AB 的方案:在河塘外选一点O ,连结AO ,BO ,测得18AO =m ,21BO =m ,延长AO ,BO 分别到D ,C 两点,使6OC =m ,7OD =m ,又测得5CD =m ,则河塘宽AB =m .5.已知:如图,D 是AC 上一点,DE ∥AB ,∠B =∠DAE . (1)求证:△ABC ∽△DAE ;(2)若AB =8,AD =6,AE =4,求BC 的长.6.如图,点D 是△ABC 的边AC 上的一点,AB 2=AC ·AD .求证:△ADB ∽△ABC .7.如图,在⊙O 中,弦AC 与BD 交于点E ,AB =8,AE =6,ED =4,求CD 的长.四、小结【设计意图】通过剖析相似三角形中考真题,使学生发现前面总结的解题规律在解决中考题的威力,培养学生解决中考题的能力和信心.五、自主限时、冲刺中考(A 组题)1.已知△ADE 与△ABC 的相似比为1:2,则△ADE 与△ABC 的面积比为().第1题图第4题图EACDDCABEC D A FB6题图A . 1:2B . 1:4C . 2:1D . 4:12. 如图,CD AB //,AC 与BD 相交于点O ,3=AB , 若3:1:=BD BO ,则CD 等于_____.3.如图,在△ABC 中,D 是AB 边上一点,连接CD ,要使△ADC 与△ABC 相似,应添加的条件是。
4.如图,∠1=∠2,添加一个条件使得△ADE ∽△ACB . 5.如图,D E ,两点分别在ABC △的边AB AC ,上,DE 与BC 不平行,当满足条件(写出一个即可)时,ADE ACB △∽△. (B 组题)6.如图5,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是边BC 上的点,AE 交BD 于点F ,如果23BE BC =,那么BF FD =.7.在Rt △ABC 中,∠ACB 为直角,CD ⊥AB 于点D,BC=3,AB=5,写出其中的一对相似三角形是和;并写出它的面积比.(课后作业)8.如图所示,已知中,E 为AB 延长线上的一点,AB=3BE ,DE 与BC 相交于F ,请找出图中各对相似三角形,并求出相应的相似比.9.如图,在ABCD 中,ABC ∠的平分线BF 分别与AC 、AD 交于点E 、F . (1)求证:AB AF =; (2)当35AB BC ==,时,求AEAC的值. 10.如图,□ABCD 中,E 是CD 的延长线上一点,BE 与AD 交于点F ,CD DE 21=。
⑴求证:△ABF ∽△CEB;⑵若△DEF 的面积为2,求□ABCD 的面积。
11.思考题:阅读下面材料:小腾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在ABC △中,点D 在线段BC 上,75BAD ∠=︒,30CAD ∠=︒,2AD =,2BD DC =,求AC 的长.第10题图 FADEB C第4题图 第3题图 A B C D A ECDD CAB7题图图3ABCDE小腾发现,过点C 作CE AB ∥,交AD 的延长线于点E ,通过构造ACE △,经过推理和计算能够使问题得到解决(如图2). 请回答:ACE ∠的度数为,AC 的长为. 参考小腾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如图3,在四边形ABCD 中,90BAC ∠=︒,30CAD ∠=︒,75ADC ∠=︒,AC 与BD 交于点E ,2AE =,2BE ED =,求BC 的长.【设计意图】A组题目为必做题,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解答问题的能力. B组问题为学有余力的同学设计,努力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发展,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了优秀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上不能完成,可作为课后作业七、板书设计八、教后反思 优点: 结合中考大纲分成4大板块进行复习:(1)基础知识梳理、复习板块(2)经典习题、基本图形板块,侧重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总结规律(3)中考真题剖析板块(4)中考冲刺模拟板块,通过4大板块的复习,学生先复习基础知识,再到掌握基本技能,最后上升到发现解题规律,循序渐进的提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学生不但夯实了基础,掌握了解题规律,还逐渐找到了解决中考题的那份自信,使学生在下面的模拟冲刺中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缺点:相似三角形专题复习一、知识梳理 二、经典习题 三、规律总结由于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复习主要集中于难度不大的习题,导致一部分优秀生在课上出现“吃不饱”的现象,只能把一些稍有难度的中考题放到课下让学生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