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唐·沈佺期)
•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月夜 杜甫
•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 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
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 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 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 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 与热爱。
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 远隔天涯,情何以堪!也可解释为思妇对 游子的牵挂与企盼,我等的花儿都谢了, 君何淹留在他乡。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 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思妇的青春、 幸福和憧憬。
却被无情恼。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 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 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 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 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 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 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别恨,诗人才提出这 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 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 “徘徊”二字极其传神:月光多情,徘徊不忍离去,多情
诗人。扬州人,曾 经做过兖州兵曹。 玄宗开元初年与贺 知章、张旭、包融 号称“吴中四士”。
初唐风韵
• 贺知章,嗜酒,号“四明狂客”,“知章
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 张旭,苏州吴人。世称张颠,擅长草书。
时常酒后挥毫泼墨,笔走龙蛇。“张旭三 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 云烟。”
• 才华横溢,个性旷达不羁,追求自在的闲适生
• 鸿雁、鱼龙,信使, • “江潭岁尽愁不尽,鸿雁春归身未归”
(唐·刘长卿)
• 仰望天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
飞也徒劳;俯视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 只是激起圈圈涟漪,跃也无用。向以传信 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 又凭添几重愁苦!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 这二句,既可理解为“扁舟子”连做梦也
• 视角的变化:远→近→特写
望 月 怀 远
张 九 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霰”“霜”既可理解为实有其物,又 可理解比喻无形月色的密度。大千世界笼 罩在茫茫月色中,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 的意境。
广度、密度、动感。
• 第一节状景,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
《 春 江 花 月 夜 》
一、 学习目标
• 1、阅读诗歌,感受和认识这首诗的情感基调
2.你认为全诗的灵魂是什么?
• 3.阅读本诗,体会诗中江、花、月三种意象的构
建。并分析三种意象与春、夜的结合。
• 4.学习诗歌鉴赏方法,体会诗的意境。 • 5、古代诗人的明月“情结”。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 张若虚是初唐后期
•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
题,相传是陈后主陈叔宝所创制,隋炀帝也曾作 《春江花月夜》二首,其一:
•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
星来。
•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
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 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结构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李白《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今人古人若流水,共看明 月皆如此”。
•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
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 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 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 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 诗歌可分三个章节: • 一,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
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
• 二,诗人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
到了人生图象,引出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 三,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
思念之情。
赏析
• 第一节 写景 • 入手擒题,潮涨则有明月。“生”极形象
富有动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 时。”“千万里”境界开阔,极言月色之 广。
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为下
面的阐理、抒情作烘托与铺垫。
第二节 阐理
• 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
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 之。
• 如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
露,去日苦多”。
• 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 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 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活,是不甘封建礼教束缚的风雅之士。
作者作品
• 张若虚的诗留传至今的,只有《代答闺
梦还》和《春江花月夜》。
评价
• “在这首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
乎是亵渎。”
•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闻一
多)
•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王闿运 ) • 只靠一篇诗而被尊为“大家”,这是文学
史上绝无仅有的。(程千帆)
• 第二节,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
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
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第三节 抒情
• 意象解析: • 白云”漂泊意象, •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唐·韩
愈)
• “浪迹江湖白发新,浮云一片是吾身。”(唐·李
商隐)青枫浦泛指渡口,夜晚停寓渡口,可见没有 归宿。古诗词中行人外出时间,陆上多在早晨,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 水中行舟多是黄昏,“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 新”。(唐·孟浩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