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成氨生产课件

合成氨生产课件


四、反应热效应
氨合成反应的热效应不仅取决于温度,而且还与压力、气体 组成有关。工业生产中,体系反应热效应是上述反应热与混合 热之和。
五、氨合成的化学反应速率
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有压力、温度、氢氮比及惰性气 体含量。此外,催化剂活性和粒度对反应速率也有影响。
任务四 典型设备的选择
教学目标
氨合成操作温度应视催化剂型号而定,一般控制在400-500℃。
3、空速
一般操作压力为30MPa左右的中压法合成氨,空速在20000~30000 /h; 操作压力为15MPa的轴向冷激式合成塔,空速为10000/h; 操作压力26.9 MPa的径向冷激式合成塔,空速为16200/h。
4、入塔气组成
3、原料气的净化
原料气的净化过程包括脱硫、变换、脱碳和精制四个工序。 ①工业上脱除硫化物的工序称为脱硫。 干法脱硫:氧化锌、氧化锰、活性炭、分子筛; 湿法脱硫 :氨水中和法、改良ADA氧化脱硫法、栲胶法等
活性炭脱硫剂 活性炭脱硫剂
湿法脱硫催化剂
②利用一氧化碳与水蒸气作用,生成氢气和二氧化碳,来除去大 部分的一氧化碳。这一过程称为一氧化碳的变换。
三、合成氨工艺条件的选择
工艺因素
反应温度 压力 氢氮比
对反应的影响
选择原则
氨合成反应尽可能控制在最适 化学反应速率随温度的 宜温度附近,以使反应速率保 升高而加快 持最快
提高压力可加快总反应 综合考虑其它因素前提下选择 较高的压力 速率
要始终保持反应速率最 在反应初期,氢氮比γ=1;当 大,最佳氢氮比应随反 反应趋于平衡时,最佳氢氮比 接近于3 应的进行而增大 惰性气体含量的增加, 控制惰性气体含量 反应速率趋于下降
工业上以固体燃料为原料,制取合成氨原料气的方法,主要 有以下四种:固定层间歇汽化法、 固定层连续汽化法、沸腾层 汽化法 、气流层汽化法 。 ②固定层间歇汽化制原料气 固定层间歇汽化法的特点是利用碳与空气反应放出的热量, 供给碳与水蒸气反应所需要的热量,以保持体系的热平衡。所 用设备称为煤气发生炉。 间歇法制造半水煤气时,需要向煤气炉内交替地送入空气和 水蒸气。自上一次开始送空气至下一次开始送空气为止,称为 一个工作循环。 顺序为: a.吹风,b.(蒸汽)一次上吹 ,c.(蒸汽)下 吹 , d.(蒸汽)二次上吹 e.空气吹净。
以无烟煤 (焦炭)为 原料,主要包括以下 三个主要步骤: 原料气的制备 原料气的净化 氨的合成
以焦炭(无烟煤)为原料的制氨流程示意图
2、原料气的制备 要求原料气中有效气成分与氮气比例为3.1-3.2。 固体燃料气化法: 煤或焦炭中的碳元素,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水煤气, 有效成分是CO和H2。
上述反应过程为强吸热过程,需要的热量由空气 或氧气与碳作用来提供。
完成下表内容并交流:
问题 合成氨有哪些工业用 途? 列出合成氨的理化性 质 内容 文献资料来源
分析世界合成氨工业 的发展趋势
一、合成氨的性质与用途
1、合成氨的性质 氨(NH3)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有刺激性 辛辣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易溢出,具有强烈 的刺激性和腐蚀性,故易造成急性中毒和灼伤, 能灼伤皮肤和眼睛,刺激呼吸器官黏膜。
合成塔入塔气组成包括氢氮比、惰性气体含量、入塔氨含量。 入塔气体的氢氮比为2.8~2.9时比较合适; 惰性气体(CH4、Ar)在入塔气中含量,一般12% ~ 18%为 宜 ; 入塔氨含量:当操作压力在30MPa左右时,控制在3.2% ~ 3.8%,操作压力为15 ~ 20MPa时,则控制在2% ~ 3%。
惰性气体
1、压力
从发展方向看,大型合成 氨装置采用25~30MPa的操 作压力,在技术经济上有 利。
2、温度
催化床的温度分布应在催化剂活性温 度范围(约350~550℃)内尽量接近最 适宜温度曲线。最适宜温度取决于反 应气体的组成、压力以及所使用的催 化剂活性。。 催化剂床层的前半段先进行一段绝热 反应过程 ,催化剂床层的后半段及 时移走反应热,使反应温度尽可能接 近最适宜温度曲线操作。 严格控制催化剂床层的两点温度, 即床层入口温度和热点温度。
任务一 合成氨工业概貌检索
教学目标
知 识 目 标 能 力 目 标
了解合成氨的理化性质 了解合成氨的用途、产量 了解合成氨工业的基本情况 了解合成氨工业的发展趋势
能熟悉运用专业资料进行信息 检索 能对收集信息进行处理
工作任务:
结合教材内容,查找相关文献资料, 学习合成氨的性质、用途、产品价格、产 量、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并完成表格内 容。
任务二
合成氨生产工艺路线分 析与选择
教学目标
知 识 目 标 能 力 目 标
了解合成氨的工业生产方法和 特点 理解合成氨的生产原理
能根据工艺要求进行合成氨生 产路线的选择 能对合成氨生产过程进行动力 学和热力学分析
工作任务:
结合教材内容,查找相关文献资料, 学习合成氨的生产方法、生产原理及合成 氨生产动力学、热力学分析的相关知识, 并完成表格内容。
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运用专业工具书、期刊、专业书籍和网络资源等 查找有关合成氨生产的资料和信息; 2、能对收集到的合成氨生产的相关知识进行合理的分类和归 纳; 3、能较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专业信息收信和处理; 4、能对合成氨生产工艺条件进行分析; 5、能对合成氨生产设备的选择; 6、能读懂合成氨的生产工艺流程图; 7、具有编制合成氨生产的操作规程的为中温变换和低温变换。
③脱除变换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常称为“脱碳”。 物理吸收法 :低温甲醇洗涤法、碳酸丙烯酯法等
化学吸收法 :改良热钾碱法、栲胶法和乙醇胺法等。
④送往合成工序以前的进一步净化,称为“精制”。 铜氨液洗涤法、甲烷化法、双甲精制法、液氮洗涤法。
任务三 合成氨生产工艺参数的 确定
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
不同温度、压力下,纯氢氮混合气(H2/N2=3)的化学平衡常数值
压 温度/℃ 10.33 350 400 450 500 550 2.9796×10-1 1.3842×10-1 7.1310×10-2 3.9882×10-2 2.3870×10-2 15.20 3.2933×10-1 1.4742×10-1 7.7939×10-2 4.1570×10-2 2.4707×10-2 20.27 3.5270×10-1 1.5759×10-1 7.8990×10-2 4.3359×10-2 2.5630×10-2 30.39 4.2346×10-1 1.8175×10-1 8.8350×10-2 4.7461×10-2 2.7618×10-2 40.53 5.1357×10-1 2.1146×10-1 9.9615×10-2 5.2259×10-2 2.9883×10-2 力/MPa
临界比体积/(L/kg)
4.257
空气中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15.5-28
二、世界合成氨的发展趋势
经过近90年的发展,合成氨工业已经遍布全世 界,合成氨技术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如生产规模大 型化,单机最高产量已达1800t/d;生产操作高度自 动化,大型氨厂都采用集散控制系统。 世界合成氨生产能力已超过1.76亿吨/年。合 成氨按终端用途来分,约85%-90%的合成氨用作化肥: 液态氨、硝酸铵、尿素或其他衍生物,仅13%用于其 他商品市场。
项目七 合成氨的生产
项目说明:
通过本项目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合成氨的 基本性质和用途、合成氨工业的基本情况及合 成氨的生产方法,熟悉合成氨的生产工艺流程 及合成氨生产的操作规程,掌握影响合成氨生 产的工艺条件及影响因素。
知识目标:
1、了解合成氨的理化性质及用途; 2、了解合成氨的生产方法; 3、熟悉合成氨生产设备知识; 4、熟悉合成氨的工艺流程; 5、掌握影响合成氨生产的工艺条件及影响因素。
教学目标
知 识 目 标 能 力 目 标
了解合成氨生产中的各种影响 因素 理解各种因素影响对合成氨生 产的影响
能够对合成氨生产中各种工艺 参数进行分析、确定
工作任务:
结合教材内容,查找相关文献资料, 学习影响合成氨生产的工艺因素种类的相 关知识 ,并完成表格内容。
完成下表内容并交流:
问题
反应温度如何影响氨合 成反应 反应压力如何影响氨合 成反应 原料配比如何影响氨合 成反应
压,使平衡氨含量下降
3、氢氮比
4、惰性气体含量 惰性气体是指反应体系中 不参加化学反应的气体组分, 氨合成混合气体中的惰性气体 指的是甲烷和氩。惰性气体的 存在,降低了氢氮气的有效分 压,使平衡氨含量下降。 综上所述,可通过提高压 力、降低温度、减少惰性气 体含量、保持氢氮比略小于3 四种措施来提高平衡氨含量。
煤气发生炉
固定床间歇气化工艺流程图
此法不需要纯氧,但对煤的机械强度、热稳 定性、灰熔点要求较高;非制气时间较长, 生产 强度低;阀门开关频繁,阀门易损坏,维修工作量 大,能耗大。 该流程虽对吹风气的显热和潜热以及上行煤 气的显热进行了回收,但对下行煤气的显热未回收, 且出废热锅炉的上行煤气及烟气的温度均较高,因 此热量损失较大。
内容
文献资料来源
一、氨的合成原理
氨的合成反应为:
可逆、放热、体积缩小且有催化剂才能以较快的速 率进行的反应。
二、氨合成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
1、平衡常数
Kp p( NH 3 ) p1.5 ( H 2 ) p 0.5 ( N 2 )
氨合成反应是可逆、放热和体积缩小的反应,根据
平衡移动规律可知,降低温度,提高压力,有利于平衡
由表可知:化学平衡常数值随着温度的降低、压力的 提高而增大。
2、平衡氨含量 在给定操作条件下,合成反应平衡时混 合气体中氨的百分含量,或称为氨的平衡产 率,这反应能达到的最大限度。
温度降低、压力升高时,平衡氨含量增加,有 利于氨的生成 氢氮比(用γ表示)对平衡氨含量有显著影响
惰性气体的存在,降低了氢气和氮气的有效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