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研《故乡》听课评课稿2021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有幸聆听了李娟老师的《故乡》,感受颇深,获益不少。
在她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下面还有我一点点浅薄的意见:
今天听了李老师的教读课,课题《故乡》。
李老师的课堂活动环节,主要有四个。
第一个活动:选读。
学生快速阅读第12节、15—29节,概括说说写了少年闰土的哪几件事?
在这个活动中,李老师能结合学生的阅读活动,随机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很好地体现了“教读课”的课型特点。
第二个活动:分析。
分两步走,先由事及人,分析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然后跟进,分析“我”对少年闰土的感情。
分析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是文本研读的重心,李老师在这个“点”上着力,做得很好。
分析“我”对少年闰土的感情,这个环节我以为要商榷。
这样的话题一问就能答,一答就正确,缺乏“张力”。
如果真有必要安排这个环节,我建议后置,把它放到中年闰土人物形象分析之后,活动指向“我”的感情变化,在此基础上探究小说主题,就显得水到渠成,更符合课堂活动的逻辑。
第三个活动:品读。
解读中年闰土,聚焦“我”与闰土的见面。
在这个活动中,我最欣赏的环节,是“选点聚焦”。
李老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关注见面时闰土的具体表现,然后把闰土所说的三句话,摘录出来,屏幕显示,学生朗读,并且在朗读指导中渗透文本分析。
如此关注“表达”,通过朗读来增进文本理解,很有效。
分析闰土前后变化的原因,这是必须的。
但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尊重,全程都是老师在“讲”,都是老师在“给答案”,这种越俎代庖的“讲”,不是真正意义的“教”。
退后一万步来说,在这个环节,如果真需要老师“讲”,我们老师一定要“讲”到位。
闰土的变化的
原因,老师只讲到“自我定位是下人”,“懂事”,“等级观”,“木偶般的呆滞”,这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闰土本身生活的艰难,关注“兵匪官绅”的压迫,关注他“要香炉和烛台”……李老师在这个活动结束时,引入了鲁迅的关于“吃人”的名言作为课堂总结,这个策略很好。
但我觉得,“吃人”的社会固然要批判,但“被吃”的人的愚昧和麻木,也要批判。
第四个活动:作业。
下课前,李老师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让学生课后阅读“李黄的圆月”那一段,思考它的作用。
我猜测李老师布置这个作业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没问题。
但我以为,我们的课后作业,如果能与课堂学习实践有效
“对接”,那就更好了。
比如这节课的课后作业,是否可以这样布置:这节课我们研读了“两个闰土”,同学们课后读书,看看还有哪些“两个”?(两个杨二嫂,两个故乡,两个“我”……)这样的作业,是不是在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于本节课的“活动组织”,我还要说两点。
一、把“解读少年闰土”和“解读中年闰土”分成相对独立的两块活动,是不是最优设计?有时候,文本研读需要“选点突破”,所以适当“分块”是有必要的。
而这里的“两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尤其是教读意图聚焦在“对比”这个点的时候,我建议还是把“两个闰土”这两块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比读,比较分析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相比,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
这样的比读活动,把人物、情节、细节,以及“我”的情感变化等诸多元素,在反复的对比中,牵连出来,就像拎起瓜藤带起瓜纽一样,多好。
二、整节课的活动形式,除了对中年闰土三处人物语言设计了情境朗读活动,其他都是“说读”,读读,说说,说说,读读,这就显得略略单调了些。
我们能不能想点办法,变换一下课堂活动的形式呢?比如:就要跟儿时的好友相见了,能否根据“我”的回忆,设想(写)一个“我们”见面的情景,这样的见面是“我”所期待的,继而把想象中的见面场景与原著的见面场景对比,体会“我”的心情,回扣课文的“气闷和悲哀”,追及“呐喊”,突出“疗救的注意”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2021年1月。